哈尔滨的文化底蕴与美食
哈尔滨的天气,一会儿大雨,一会儿艳阳天,当地的驴友说,这大概就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格。
出门没走几步,就看见了这个“招摇”的马家馆。在很多地方,“马”姓就意味着少数民族或者清真,这家店就是代表。
房子的外墙已经留下了足够的岁月痕迹,我们沿着巷子往里走,发现里面的时光更加古老。
老归老,巷子风景独好。
人气还挺旺。
洋葱炒牛肉。肉多洋葱少。
羊杂汤一大碗五元。
炒羊肚。
羊肉饺子。
还有超级香的东北大米,桌上放着的这个调味品也不错,芥末是我的最爱。
吃了饭继续逛,出门还是一堆老建筑,这些建筑,我可以拍一个月不喊累。
旅途中,未知的事情是最让人期待的。
街道上车子似乎不多,那是因为还没有到下班高峰期,哈尔滨虽是音乐之都,但他其实也是名副其实的堵城。
最先到达的地方是索菲亚广场,那里有非常著名的建于1907年的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教堂,严格意义上,它属于东正教。
不巧的是,这段时间教堂正在检修,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看。
大教堂的对面是美术馆,原本也想去看看的,但是因为要绕道地下穿过去,我们选择了放弃,最后直接坐车去了博物馆。
哈尔滨的公交车特别拥挤,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上车就有座位的,好在也就几公里路。
黑龙江省博物馆虽然不像广东湖北陕西等省的博物馆霸气,但它的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后来改建成了博物馆。
这种特色,手机拍不出来,也许只有亲自到过,才能体会出个中之美。
参观博物馆需要身份证,有个小伙伴的身份证放在了宾馆,正为此感到遗憾的时候,广场树底下一个卖马迭尔(真的好吃,夸张一点说,除了建筑,我就是为着马迭尔冰棍去的)冰棍的大妈说,你们是要参观博物馆吗?赶紧去那边领票。说完一指旁边不远处的小窗口。
大妈裹着头巾,但依旧晒得很黑,看得出来是常年在这里摆摊,她长得非常俄罗斯,性格也豪爽。我告诉她说有一个小伙伴的身份证没带,没办法进去了。
她一听就建议我们说,一个人没带没关系啊,其他人带了就行,你们可以去试试啊,不会不让你们进的。
那啥,来都来了,就去试试吧。
结果真进去了。
参观博物馆,耗时却很长见识。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它的发展,几乎一直跟俄罗斯联系在一起,抛开政治的因素,这里很美。
你以为这是柜子吗?不是的,这是冰箱。看起来,跟前段时间印度人卖的冰箱有点像,这样一比较,前后相差几百年,印度是真落后啊。
在哈尔滨,有非常非常多跟安德烈有关的名字,商店也好,地名也罢,那是因为他曾经参与了大部分关于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Music City--Harbin China.
嗯。挺好的,
从博物馆出来,在东北大妈那里买了几根冰棍,算是对她的小小的感谢。
我们开始并没有打算买她的冰棍,但她却热情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起在南方很多地方碰见的摩的司机,向他们问路,他们会说,你坐我的车我就告诉你;如果你不坐,他也许会指给你一个相反的方向。
北方人有时候真的挺好的。
当然,任何时候,好人都比坏人多。我没有任何地域偏见。
旅行,让你变得有勇气
背上行囊,说走就走,
你获得了和这个无聊世界说再见的勇气。
拿上你的行囊吧
让我们一起走在路上
大概是太热爱生活了,以致于不愿意忘了生活中的很多的趣事,哪怕是非常非常小的那种。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