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反对过女生节?
今天是2019年3月6日,距离三八国际妇女节还有两天,但是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更多的女孩子根本没准备过妇女节,她们更期待明天的“女生节”。
1914年国际妇女节德国海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天各大校园中又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女生节标语。
也许有人会因为这些标语而开心,但要知道这些家伙的花言巧语只存在于这一天,只存在于高高挂起的横幅上,只存在于商家的促销活动上。除了这一天以外,“女生”就只是一个会生孩子的漂亮的花瓶而已。
如果你足够漂亮、足够年轻、最好还是处女,那么你就真正的成为了男人们手心里捧着的花朵,他们口中的女神。但如果你不那么漂亮,你就只是标语上所出现的“女生”这个群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幸你还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我不那么漂亮,但至少我年轻啊,至少我还是处女啊,至少我比那些又老又丑还结婚生了孩子的“妇女”要好得多。
于是这些被愚弄的女性陷入了男人们编织的一个梦幻的骗局之中,彼此之间较劲、歧视、嘲讽,殊不知今天的“女生”终将会变成明天的“妇女”,而自己也不得不从食物链的顶端衰落下来。而男人们则站在圈外,像逛超市一样对这些女孩子的年龄、外貌品头论足,末了还不忘了嘲笑道:这些女人真是庸俗。
其实“女生节”的产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在我小的时候,就只有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那个时候我知道在这一天所有的女老师可以放半天假,沾她们的光,我也能跟着放假。
那么“女生节”这个中国特色的节日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出于好奇,我去百度了一下。
不得不说,我被惊到了。硬是把这样一个节日拔高到“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的层面,且不说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指的是不是“洁身自好”那一套女德学说,但就“业务能力”?Excuse me?生孩子的能力还是做家务的能力。
当然女生节的火爆也离不开万恶的百度的推波助澜,虽然百度自己还挺得意的,觉得自己制造了一个可以媲美“光棍节”的购物节。
顺着百度的搜索再往下看,终于让我找到了“女生节”的起源——山东。果然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啊。展示没展示高校女生风采我不清楚,但高校男生的猥琐、无知以及rap水平(单押x1)倒是展示的一览无遗。
看到这些,一切好像都合理了。但本着实事求是、多方求证的原则,我还是去谷歌搜索了一下有关“女生节”的信息,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维基百科关于女生节的介绍。大家来围观一下:
关于女生节起源的问题我已经不太关心了,我更关注的是女生节是为了“显示与大龄、已婚女性的区别”,这才是女生节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妇女”一词何以如此不受待见,不过是因为其中有一个“妇”字。妇女原本指的是所有的成年女性,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妇”代表了已婚/有孩子/不是处女/年纪大。所以已婚、非处女、年纪大是女性的罪恶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已婚、非处女、年纪大的女性普遍不受男性的喜爱,也就是俗称的“没市场”。
等你年纪再大就嫁不出去了!
你如果离婚了谁还会再要你啊!
还没结婚就已经跟男人睡觉了,真是淫荡!
仔细看看,以上的论调和女生节的由来简直如出一辙。骨子里其实还是对于女性的物化,把女性当作是案板上的猪肉,根据她们年龄、容貌、婚育状态来判断她们的价值。当然男人们的分类更加的简单粗暴,在他们的世界里,年轻未婚(处女)的相当于乳猪,上了年纪/已婚(非处女)的就是专事生产的老母猪。
再往下分,猪还要看看卖相好不好,肉多不多,肥肉多还是瘦肉多,进口猪还是本地猪……
久而久之,男人评判女人的标准逐渐地内化为了许多女性的自我要求。她们也开始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达到了”乳猪“的标准,她们就会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市场“;而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则会自我否定,因为自己成了嫁不出去的剩女。
于是妇女变做不好听的词语,而源于国际妇女节的“三八”一词更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如果你觉得以上说的未免过于危言耸听,那么不妨看一看中国女性对于年龄的焦虑有多么强烈。二十岁的女孩面对十七八岁的女孩就已经忍不住要叹息到:老了老了。仿佛她们人生只有不到三十年似的。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一个原本为了纪念妇女权利运动、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节日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中国女性避之惟恐不及的日子,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中国女性取得权利与平等的地位的日子也不过几十年,我们整体的性别意识还是非常糟糕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擦亮眼睛,警惕自己走进了一个新的骗局。这不是过度的敏感,而是必要的坚持。
加入月捐支持农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