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考能力的八种思维(二)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心理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和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今天介绍其他四种思维方式。
5. 领导者思维——方向最重要
清朝有个非著名学者叫做陈澹然,却有一句著名的论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对领导者的两个要求,就是要具备考虑长期性和全局性问题的能力。由于长期性和全局性又是决定战略的两个关键要素,这句话也成了国内很多做战略咨询的高频引用语。
假设有一家公司,当大量的竞争对手还沉浸在过往增长的业务惯性中,这家公司的领导者却说服董事会投入巨资进行转型,并向所有人描绘了三年以后的增长前景。三年以后,转型成功了,但是业务增长只实现了这位领导者当初承诺的一半,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的贡献呢?
如果从目标完成率来看,他似乎都没有及格线。但是,如果从转型成功来看,他至少可以得100分。因为转型成功对一家企业来说,意味着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也意味着这家企业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领导思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方向比一切都重要。因为方向决定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其他因素影响的则是速度和效率。
领导者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先考虑方法,再确定目标。
当找到正确的方向以后,先别急于确定目标,而是要去找方法。如果没有行动的方法,目标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行动的方法就是“开放性尝试”,在没有前人的领域内,任何角度都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只有尝试,才能找到满意的结果。当年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如果不是采取这种“开放性尝试”的方法,可能他永远也找不到钨丝这种材料。
6. 科学家思维——大胆假设,小心证伪
罗素说过:“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论是在改造世界的贡献上,还是在构建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上,科学家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科学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以事实为证据;二是需要逻辑推导;三是需要接受检验。在这三个基本特征上发展出来的科学思维有很多,比如“假设与证伪”。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就不是同一种人。”很多争论,其实并不是针对事实,而是针对观点。通常情况下,一旦你对某件事有了自己的观点,就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强化这种观点,直到观点变成一种立场甚至是自我身份认同。当有人反对这个观点的时候,你就会认为他是在反对你。
虽然这是一种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科学家找到了避免这类问题的方法——假设与证伪。
科学家思维的第一步,是用“假设”代替“观点”。科学家通常不会说“我认为”、“我相信”,而是会说“本文提出一个假设”。既然是“假设”,就只是一个说法,既不是观点也不是立场。不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讨论的都是“假设”这个客观的说法,而不再是主观的观点和情绪。而且,既然用“假设”代替“观点”,就不要只提一个假设,多提几个假设更有可能找方法,这就叫大胆假设。
与大多数人关注“证明”不同,科学家更关注“证伪”。大多数人都渴望“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科学家更在意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假设是错误的”。凡是经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被“证明”的,只能被证伪。这里要注意的是,证伪的对象是自己的假设和观点,而不是别人的观点和看法。
讲了这么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应该怎样借鉴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你还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先入为主地作出主观判断。你要做的不是形成“观点”,而是提出假设(最好多提几个)。随着事情的发展,你会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当这些假设逐步被证伪以后,你就会得出更接近事实真相的认识。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用的简单方法,就是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经常告诉自己,当然也可以告诉他人:“我可能完全是错的。”
7. 企业家思维——摸着石头过河
你可能会认为,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了不起的商人。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看清未来的趋势,然后创新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商业模式,创造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优秀产品。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经常会遇到看不清趋势和找不到方向的问题,而他们最终的成功与他们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当年马化腾在创立腾讯的时候,他眼中最重要的业务其实只是传呼机,连QQ都是阴差阳错之下才开始的,至于腾讯今天的地位和荣耀,他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否则他也不会在最困难的时候愿意300万把腾讯卖掉。
实际上,企业家最擅长的是在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在一些可能的方向迈出一小步先试一下,有希望就做下去,没机会可以随时放弃,就像我们熟悉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8. 经济学家思维——用机会成本思考问题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已经越来越庞杂了。涉及到经济学的概念与名词也数量可观,大家熟知就有:看不见的手、GDP、垄断、竞争、供给、需求、价格、博弈、边际......
尽管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是理性人等众多假设的存在,也使得经济学经常出现不接地气的问题。如果你问10个经济学家同一个经济问题,估计你至少会得到11种答案。世界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罗宾逊夫人也调侃过经济学家:“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堆现在答案,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从应用的角度,最有价值的经济学思维之一,就是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把一种资源投入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被用于一种用途的时候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所以人们需要进行决策,机会成本就是为决策提供参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资源无法在不同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比较,做出某种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某些选择,机会成本又是一种关于选择与放弃的思维方式。当你的资金只够买一套房的时候,选择在郊区买房,就要放弃市区便利的配套设施;选择买入茅台的股票,就买不了腾讯的股票;选择追两个小时剧,就没办法在这段时间读书或者运动。事实上,机会成本很像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
机会成本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关键,就是对可选项进行正确的排序。虽然短期目标更容易实现,现实条件更容易判断,但是,一旦把短期目标作为决策依据,就会掉入把手段当目的的陷阱,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本身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运用机会成本思考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不忘初心,着眼长远。当你着眼长远的时候就会发现,短期问题其实更容易解决。
到这里,关于8种不同学科的思维特点,我们做了最简单的介绍。坦率地说,每一种思维方式,即使用一本书的篇幅也无法穷尽,两篇文章最多只能算是蜻蜓点水。若要深入这些学科的汪洋大海去窥探思维的精妙,将来还需要慢慢钻研。
尽管如此,这8种思维方式依然对我们提升思考能力有所裨益,前提是,除了学习还要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漂亮的理论,再先进的思维,再实用的方法,如果只是头脑中认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认同。只要你没有经过行动的验证,那些思维方式依然是别人的,依然不属于你。下次如果遇到与之相反的理论或者观点,会让你轻易地否定这些你曾经相信的东西。但是,一旦经过行动的检验,那些漂亮的思维和理论,就真正成了你自己的私人财富。
至于行动的方式,其实不需要刻意等待一个开始的契机。只要不是涉及到重大的方向性问题,哪怕是一开始犯了错也不可怕。毕竟,换双新鞋子,刚开始有点不合脚是很正常的。如果犯错不可避免,还要尽量早犯错,越早犯错,成本越低。
同时,提升有效思考的能力,不只是一个思维活动,更是一种行为活动。思维不仅可以指导行为,行为也能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最好的行为方式就是保持健康。当你关心自身健康的时候,你就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你决定用刷抖音的1个小时去跑步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用机会成本的模型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事实上,合理饮食、正确锻炼和有效睡眠,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