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若拉:没有读过书的母亲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将连载欧若拉的“中秋”亲情系列散文,敬请关注:
没有读过书的母亲
文/欧若拉
中秋无酒欲醉,明月有情相思。
当时言道寻常,往事只能回味。
谁家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们呢?即使孩子再多,也不会不疼惜,因为不疼惜就不会生下来,生下来也不会养活。但是这种不疼惜不等于就是溺爱,娇惯,而是该使唤就得使唤,就像地里的土坷垃一样不金贵;该爱护就得爱护,别说丢金舍银了,就是豁出命去也得爱护。勤劳淳朴的父母就是有意无意的用这种看似“孽待”的“土法”完成了孩子们长大之后自立的必修“课程”。可是,这时候的琅琅呀,还不会这么想。她一直都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不咋“主贵”,而且以小孩子少有的明智,知道自己的帐也引不来啥“买主”,所以常常表现的很乖觉,没什么不听话的坏毛病,也很少“闹腾”。由此可知,孩子们的一些坏毛病其实基本都是父母娇惯放任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家里谁才是“主贵”的呢?当然是排在自己上面的二哥,这是当时她与再上面的二姐三姐姐妹仨的统一意见。理由如下:二哥是最小的男孩,母亲嘴上不承认重男轻女,但其实心里有的;有什么好处,母亲总是说,让他得了吧,他有病;有什么活干,母亲又会说,让他歇着吧,他病还没好。二哥确实有病,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膝盖疼,后来经医生确诊属于生长疼,不用管。哼,偏心,就是偏心。许多时候姐妹仨就直接在母亲面前这么抗议道,母亲也会每必反唇相讥:“恁几个是不叫恁吃了还是不叫恁穿了呀?”。其实,虽然偏心可能会有点,但母亲毕竟是母亲,是孩子们每天的太阳。哪天回家要是不见了母亲,大小孩子心里都会空落落的像是丢了魂,无所依傍。
母亲,基本属于文盲,但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算账方面无师自通,并闻名村内外。她行事干练,一张嘴皮子更是干脆麻溜,说出话来常能一口就逮着理儿,并且常常有许多成语及歇后语汩汩而出,什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得公道打打颠倒”,“车到眼前必有路”,“两好搁一好”,“求人不如求己”,“活到老学到老”,“艺不压人”,等等还有许多。从这些日常用语,就可以看出母亲的为人以及是怎么教育子女的,而她的这些话也的确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尽管长大后知道母亲也有母亲的无奈与迷惘,但在琅琅这时候的小心眼中,母亲就是世界上最对的,无所不能的“女神”。只可惜母亲没有上过学,否则凭她的机灵聪敏一定会学有所成并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也许就是因为没有上过学,母亲的路,确切说是婚后的人生之路走的相当坎坷。据母亲说当初就是因为婆家许诺嫁过来后可以供上学才答应的,可是一旦结了婚便都不算数了。不算数就算了,好好过日子总行吧,但接下来的事实回答了她:当然行,不过别想那么简单。
在一个刚从封建社会过度来的一个公婆妯娌小叔子共存的大家庭里,缺吃少穿,劳累辛苦,养儿育女,分家立业,赡养公婆,还要应付处理相当纷繁芜杂又棘手的家庭关系以及琐事,单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曲曲折折旮里旯拉就可以另立个题目,起码能写个以母亲为主角的中长篇小说。鉴于里面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人物性格,忠奸正邪,善恶美丑,栈道陈仓,发展情节等方面都过于繁复冗长,咱就不去赘述了,只要知道母亲在那篇“小说里”混的很,很,很不容易但最终还是顽强笑在了最后就行了。
还是单说母亲吧。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在现实社会这所最好的大学里,她的表现至少还是值得称道的。她对人对事有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心中常有一杆善恶之称,心底常向善但绝不愿受人摆布与欺负,有强烈的自尊心与做人底线,自主与公道是她活人的基本原则,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是她不屑的追求。
虽身为女性,母亲却并不适应“弱女子”的“弱”之称。是与生俱来,也是为严酷的现实所迫吧,她身上有一副男人般坚强不屈的风骨。女儿,儿媳,嫂嫂,妻子,母亲.......身兼多重角色的特殊环境里的她,除了坚强无畏好像也别无选择。这样也许可能导致她作为一名女性以及母亲应有的温柔体贴方面稍有欠缺,但是,只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我们也许就不会再对她求全责备什么了。因为就现在的任何一个你我来说,仅只能够做到她所做到的某一部分,不崩溃掉就算好的了。
历经世间坎坷,尝尽人生百味后尚能全身而退,不简单,了不起,这就是我们对母亲也许是最实际的评价。多年后在琅琅的心中,除了有一个孩子对母亲应有的怀念之外,还多了一份敬佩,朋友般的敬佩。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欧若拉,女,一个居住行走在都市的知性女子。爱生活、爱旅行、爱文字,文字轻松幽默,而又不失深刻,行走山水,沉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