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姥姥也给我讲过鬼子进村的事,同...
小的时候,姥姥也给我讲过鬼子进村的事,同样也出现过糖。
但这个故事跟阎连科获奖感言中的故事完全不同,跟金一南在《为什么是中国》书中所讲的故事倒很是相似。
姥姥的祖籍是襄阳外围的一个小庄子,庄子背靠着山,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通向襄阳的驿道。
日本人从庄前经过时,姥姥还清楚地记得:队伍之中有几个日本男人没穿军装,还有几个日本女人,倒确实没有杀人放火。
日本兵给村里的孩子发糖,没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伸手去接;更小的娃娃不懂事,也没有伸手,因为胳膊都被当妈的给箍住了。
换成日本女人发糖——姥姥说,日本女人不凶也不难看,笑呵呵地蹲下来发糖,但同样没有孩子伸手去接。
因为襄阳沦陷的消息早已传出来了。
因为襄阳战事之前日本人在河南、鄂西北杀人放火的事,也早已传过来了。
庄子里的人都知道这些事,逃难走了一些,剩下来听天由命的人都很恐慌。
我问过姥姥,孩子们为什么不接糖?
姥姥不识字,自然说不出什么“民族大义”、什么“不当亡国奴”这样的理由;姥姥的原话很简单:都恨死日本人了!谁家娃要是接了糖,一家子往后在村里就会抬不起头。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这个理由不但质朴,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中国农民“不当汉奸”的背景原因。
因为“恨”和“觉得会抬不起头”,就是辩好坏、明是非、知大义。
面对日本人的刺刀,不接糖甚至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人们依然会选择告诫大一点的孩子,管住不懂事的孩子,不接糖。
你不能要求手无寸铁的农民们都去反抗,冲上去撕咬日本人。
做到“不接糖”这一点,已经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了。
长大之后,我觉得日本人在经过姥姥的村庄没有作恶,或者是因为战事已定,或者因为这不是作战队伍,甚至想宣扬一下“中日亲善”……
但我绝不会写一篇文章说:日本人还不错,还给发糖呢。
因为这一次没有杀人放火,完全不能遮掩其侵略中国、杀人放火的种种罪行。
这就是我看待“糖”的态度。
也是我看待阎连科获奖感言的态度——如果时光能够转换,请你把你那个打着所谓大爱旗号的一颗糖的故事,讲给鄂西北这个小村子里的人听听。
看他们会给你发奖呢,还是拿起锄头轰你走?
金一南在《为什么是中国》中所讲的“糖”的故事,比我姥姥讲述的这个,要凶险很多:
日本鬼子包围了村子,区委干部来不及走脱,都混在了乡亲中。
日本人把孩子当作突破口,拿着糖果说:吃糖吧,指指哪个不是村里的人?
日本人把孩子们的手给硬掰开,硬塞到手里,孩子们也会像是拿到了火炭一样,把它扔到满是灰土的地上。
几十年过去之后,当年的孩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说:当时说不怕那是假的,咋能不怕呢?但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
我能确定的是,金一南将军的这本《为什么是中国》,绝不可能像阎连科的作品那样,去美国或者某个国外拿个什么奖。
原因不言自明。
阎连科的文学作品或许洋洋洒洒,如同其获奖感言所讲的故事那样声情并茂,但我更愿意用金一南《为什么是中国》书中的一段话,来看待以上“一颗糖”的故事。
“无人教导,不需商量,竟然息息相通……这是一种不需要言传的民族约定”。
“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就是有种”!
所以,我不会去看阎连科这本获奖的书。
中国人不需要这样的糖。
我宁愿去看《为什么是中国》——它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是“一颗糖”的事。
我建议你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