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性格矛盾的原因

作者:方健霖

薛宝钗生活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是《红楼梦》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大观园中她的才、学、识均高人一等。其性格沉静淡泊、温柔敦厚又熟谙世故,圆滑老练,历来为大家所讨论。鲁迅在评论《红楼梦》时就曾说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一、宝钗性格中的矛盾体现

(1)虽“才华横溢”,但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行事准则

宝钗的才华十分出众,学识也广博,贯穿全书,都有宝钗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佛经等内容的品评。

在文学方面,她是大观园中唯一可以和黛玉相提并论之人;海棠诗社所作《咏白海棠》,以花写人,反映出稳重、端庄、淡雅的内心世界,得到李纨的肯定:“若论风流别致,自是潇湘妃子。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她随口道出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中“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等诸句,并提出作诗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真可谓会作诗的人说出来的。元妃省亲,宝钗让宝玉改“绿玉”为“绿蜡”,并道出自“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钱珝是唐末诗人,诗名甚微,而宝钗却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可见其涉猎之广。

在艺术方面,宝钗还是一个懂画之人。第四十二回,贾母命惜春创作《大观园行乐图》,她在惜春作画时指出:“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又说出构图技巧、工具颜料、纸张要求等等,以致于黛玉嘲讽她开了“嫁妆单子”。俨然一个大画师。

在戏曲方面,宝钗生日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样的“热闹戏”,并用一出《寄生草》,点明宝玉。后来,宝玉因与黛玉闹了别扭,参起禅来,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并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宝钗看到后,讲了一个佛家的典故,亦是信手拈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从平时谈吐,可见宝钗见多识广,才学深厚。但宝钗却不以此为傲,她规劝湘云、林黛玉说:

“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连作诗学字等事物,也不是你我分内的。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第42回)

她归劝宝玉读书,书中没有正面描写,只第32回贾雨村来,湘云劝宝玉见见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被宝玉冷言冷语,从袭人之口,说出宝钗也曾劝过宝玉读书上进。书里还有一次一笔带过:“或如宝钗辈有时借机劝导,(宝玉)生起气来……”,香菱学诗,宝玉夸她'地灵人杰’,宝钗侧面劝说:“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可以说是借机提醒。

宝钗虽然有才,却时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规范自己,劝说别人。

(2)对宝玉有情,却藏而不露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体现,主要是在第33回,宝玉挨打,宝钗拿着药看望说: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这是一时情急的爱意表白,若不是心里挂念,何必说了之后脸红,因为宝钗自己也觉得这样的话太亲密,说出之后又有些后悔。

还有第三十六回,宝钗下意识地坐在熟睡的宝玉身边作刺绣,这一举动,与宝钗平时行事,大不一样。一个千金小姐,坐在一位熟睡的少爷旁边,确实有失体统;且接过袭人未绣完的肚兜接着绣,肚兜是非常贴身之物,非亲密之人能做。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得到王夫人的允准,已经暗地许下姨娘的身份,她为宝玉做肚兜,是分内之事,这与宝钗何干,因此这些举动,都是宝钗对宝玉感情的流露。既然有感情,又为何不及时吐露心声?

(3)对人友好,但有时候也无情

对湘云,安抚慰问,体贴她在家里做不得主的难处,为她策划螃蟹宴。

对邢岫烟,帮她赎回被当掉的衣物,并对她说,“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些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

对黛玉的每每针锋相对,宝钗从没和她红过脸,仍以宽容处之。在知道了黛玉的难处时,并每日里送燕窝给黛玉。

但她有时也有无情的一面,在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却嫁祸给黛玉;得知金钏儿跳井而亡,她明知缘由,却说她并不是赌气投井,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闻听柳湘莲出家,她说这都是他命里定的,劝其母不必为此伤感。

因此可见其性格,关心别人时,热情大方;无情之时,则心凉冷漠。

二、原因分析

从上面三方面,简单表述了宝钗性格中的矛盾表现。何以宝钗会形成这样的性格,我认为有以下二个原因。

(1)家庭原因

涉猎广泛,重点培养

宝钗的才,源于家庭对她的教育,她出生在官商世家,家境优越,家庭也重视对她的培养。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第4回)

“你到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第42回)

以上可见,宝钗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读过很多书。因此她对文学、戏曲、绘画、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家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知识渊博。

长辈教导

宝钗在这样的大家庭里,看的有“杂书”、有“正经书”,在封建传统的大家庭里,是不允许看杂书的,在家人们知道了孩子看杂书,就“打”、“骂”并“烧”了杂书,也就是家中大人们的教导,使得宝钗逐渐接受封建传统教育,慢慢成长成一位符合封建道德的“传统淑女”。而宝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明知道贾宝玉的一颗心都在林黛玉身上,就算成婚之日顶替林黛玉的名字,她也欣然前往。受到全面正规的封建思想教育的薛宝钗,喜怒不形于色,一直都是按照长辈们规定的生活道路生活,没得到过真正的爱情,更不会去主动追求爱情。

父亲早亡、母亲懦弱、哥哥顽劣

薛宝钗父亲去世,给宝钗以沉重的打击,使她年少便缺少了父亲的庇护;母亲贤惠但懦弱,这从薛姨妈并不能制服恶媳夏金桂就可以看出;至于哥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苗,一味溺爱纵容,养成了粗鄙顽劣,不谙世事的纨绔子弟,贾琏曾把薛蟠称为“薛大傻子”,可见薛蟠行事,往往是蛮横无理,难以服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作为女儿的薛宝钗常常宽慰母亲,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薛姨妈曾对黛玉说:

“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第57回)

(2)生活环境

商户人家

薛家是经商家庭,我们知道商人大多重利轻义,白居易《琵琶行》就曾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出身于皇商之家的名门闺秀薛宝钗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这种商业家庭无形中赋予薛宝钗计较利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知道孰轻孰重。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就可看出宝钗对于生活有自己的规划。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商人虽然富有,社会地位却低下,为了提高地位,薛宝钗跟随母亲和哥哥一起进京,她担任着候选才人的使命。之后,又听从母亲之意,嫁给并不爱自己的宝玉,造成了:“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样的婚姻悲剧。宝钗不是不知道宝玉并不爱自己,且贾宝玉也并不是薛宝钗最佳的理想丈夫,只是自己家道中落,嫁到贾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依附贾府的势力,也是为了挽救自家日益衰落的门庭。

家道中落

薛家的家道中落,在第四回有交代: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看到这样的情况,宝钗体贴母亲的为难之处: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薛宝钗是极孝顺的,知道为母分忧。但一个女孩子料理家事,谈何容易,在帮助母亲的过程中,锻炼了宝钗沉稳的性格,圆熟大度,随分从时。在大观园中,不论上到长辈贾母,下到丫鬟奴才都对宝钗好评一片。但宝钗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她按照封建传统规范成长,在最后的婚姻中却未得到宝玉真正的爱,宝玉出家之后,她的后半生又会如何呢?判词“金簪雪里埋”,暗示了宝钗的结局,历来学者虽然对宝钗结局存有争议,但无论哪方的解读,我们知道都是不幸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是我在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时的一点愚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