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渔夫终于开始讲《易经》了

本文为根据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代表作《渔樵问对》改编而来的第三篇文,也是最后一篇。在前两篇中,渔夫和樵夫进行了八问八答,他们先是就鱼和柴这些平常事进行了问答,接着讨论了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故事的最后,他们终于开始讨论易了。

邵雍作为一代易学大家,不谈点易理都对不起自己的文章。在经过前面的问答后,樵夫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了,于是问的问题也更加深入了,他问:你可谓是知晓易学的人了,我有一问,何为太极?答:太极就是无,正因为其无,才蕴含着有。问:什么是两仪四象八卦?答:太极在动静之间一分为二,先分的一为一,后分的一为二,一和二称为两仪;动生阴阳,静生柔刚,是为四象;四象再分阴阳柔刚,则有八卦,八卦两两相叠,六十四卦就产生了,易学的道理也就具备了。

在这一问一答中,渔夫解释了太极生两仪以至于六十四卦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二进制,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以至于六十四,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没有人给出明确的解释,按照渔夫的说法,六十四卦足够了。想想也是,在伏羲的年代,距今不知道多少年,那个时候只有八卦,到了距今约三千多年前文王的年代,八卦不够用了,文王演出六十四卦,跟计算机CPU从八位升级到六十四位同样的道理。也许几万年以后,六十四卦不够用了,哪位圣人演出四千零九十六卦也不无可能。

砍柴的继续问:最能体现易理的是哪个卦?答:复卦和姤卦。复卦五阴一阳,先阳已尽,后阳始生,至暗的时刻蕴含着生机,所以《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姤卦五阳一阴,柔始遇刚,阴始遇阳,无限生机之中蕴含着颓败之象,所以《象》曰“施命诰四方”。

在这一问的回答中,渔夫并没有像常人一样解释乾坤两卦,当然原文樵夫也不是这么问的,原文中樵夫直接问复卦为何能体现天地之心,这里做了改编。一般来讲,最能体现易理的首推乾坤两卦,但在渔夫眼中,复姤两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分别体现了阴极阳生和阳极而衰的过程。复卦由坤卦而来,为什么叫“复”呢?坤卦六爻皆阴无法再阴,只能一阳来复,在这样的关头,先王告诉大家,不要怕,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静观其变,黎明马上就要到来,所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同样的,姤卦由乾卦而来,乾卦六爻皆阳无法再阳,于是阴爻就悄悄地产生了。先王告诉大家,有些事情看起来顺利得很,实际上一不留神随时可能翻车,所以“施命诰四方”,告诫大家不要得意忘形。

砍柴的又问:人为什么是万物之灵?答:人的眼睛能收万物之色,耳朵能收万物之声,鼻子能收万物之气,嘴巴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是万物的根本,人都能感知并化为己用。世间万物,人也是物,但唯有人能认识万物,以一物识万物,难道不是万物之灵吗?人是万物之灵,圣人是万人之灵。圣人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这样的人很难遇到啊。

在这一问一答中,渔夫解释了为何人为万物之灵以及对圣人的向往。

故事的最后,砍柴的问:圣人这么厉害,能预测未来吗?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按照这个说法,何止百世可知,亿千万世也是能知道的。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通晓天地动静之理,能尽三才之道。

钓鱼的终于说完了,砍柴的说:我听说上古有伏羲,今天好像见了一面。说完拜谢而去。

PS:本文根据《渔樵问对》改编而来,谬误的地方望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