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是如何发现甲骨文的2
近年有人对王懿荣吃中药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提出质疑。此事的真实成分有多大,这里姑且不论。但王懿荣是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时,正值满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八国联军于光绪廿六年攻入北京,朝廷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光绪、慈禧等人则弃京而逃。王懿荣不愿为洋人所俘,带继室谢氏、长媳张氏投井殉国。
在王懿荣死后的百余年里,甲骨文研究蔚成大观,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学者成千上万,其中四位最为著名,并称“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按照甲骨文的书写风格特点,学者们将其分为五个时期:一为盘庚至武丁时期,字风雄浑,用刀厚重,开合纵横,剑拔弩张,像临阵就敌的凛凛武士;二为祖庚、祖甲时期,书体严谨工整,娟雅秀润,似静雅出俗的大家少妇;三为廪辛、康丁时期,大都是些草率急就之作,如同不修边幅的浪荡少年,多作颓靡之态,但偶尔也有姿态烂漫的佳作;四为武乙、文丁时期,刀笔瘦挺苍劲,奇峭险峻,如气势逼人的侠客;五为帝乙、帝辛时期,书风秩序井然,线条细秀娟丽,如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殷商时期的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许浑沌不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今天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阐释甲骨文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有人这样评价:“甲骨文多姿多彩,或高古雄强,或潦倒纤秀,小大由之,象形会意,极尽变化之能事,可作巨幅中堂,气势恢宏;也可为方斗扇面,清丽可人。
王懿荣因病抓药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是否可信,这让一些人去寻找根据。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说法:
公元1899年的一天,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之事:一位古董商人从河南安阳携带一包“龙骨”来到北京王懿荣家中,让其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始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界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这便是后来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的发现。此后第二年,王懿荣开始收购甲骨。此事当时有文字记载。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亦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另一位甲骨学家王襄在《室殷契征文》中亦云:“自清光绪己亥下迄民国纪元,此14年间所出甲骨颇有所获”。可见,光绪己亥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和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甲骨文发现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