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大图欣赏
元代画家黄公望,生于1269年,故于1354年。自称浙东平阳人。在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说黄公望'本姓陆',后来是温州平阳黄氏的义子,所以改姓为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会书法,也会音乐,擅长写诗词散曲,尤其擅长山水画,被赵孟頫指点过,宗法为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
黄公望(1269年-1354年?)
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藏研网分享一则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在绘画风格上,黄公望崇尚自然,讲求写意。他注重师法造化,常常深入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界在风、雾、雨、雪、空气和阳光下的变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他重视对景写生,强调对实际景物的观察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故其所画的山水有着很强的生机和活力。他常年居住在虞山富春山一带,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随身携带纸笔,见到使他激动的景色即刻摹写下来。由于他的创作是来自于他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因此达到了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他的画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他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黄公望的作品确立了元代的审美,又因为他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修养来引领“文人画”成为时代潮流,他是“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他的绘画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单单《富春山居图》一幅作品,在当时社会上摹本就有十多本。他的山水作品,被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奉为经典。他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本文转载于 南三大叔发布于藏研app
https://h5.cangyan.com/#/pages/content/details_Release?id=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