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是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豆爸读书会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全文音频

前几天,李姐跟我聊起她13岁的儿子,经常晚上不睡觉,躲在被窝里刷手机,而且进入初中以来,每天早上都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好几次错过校车只能打车去学校,迟到了好几次。李姐觉得这种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恶习不能惯着,想了各种办法监督儿子早早上床睡觉,但儿子到了第二天还是起不来。

“这孩子太懒了!”李姐说:“现在的孩子都睡得晚,我也理解,课业负担重嘛,但是别人家的孩子同样是晚睡,早上6点就能起来背单词,那才是勤奋,是自律。”

李姐儿子的情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家长往往用一个简单的“懒”字,概括了孩子所有的问题。虽然大家都承认睡眠很重要,但是对于睡眠时间的长短一直存在争议。世卫组织推荐的成人8小时,青少年儿童10小时的睡眠,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认为太多了。

我最近在读的《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终于让我意识到父母们都低估了孩子对于睡眠的生理需求,而对睡眠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使得整个社会都陷入睡眠忽视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是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马修·沃克的成名之作,他是一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把健康的睡眠价值观传递给这一代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并且代代相传。

科学的面对青少年的睡眠需求,需要我们认识到以下三点:

第一点:孩子注定无法和你一起入睡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俗称生物钟,它控制着一个人的昼夜节律,决定了我们何时醒着何时入睡。不过,生物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育完善,在一岁以前,孩子会在不分昼夜的睡眠和清醒中度过,这让新手父母们疲惫不堪。但到了4岁时,孩子已经能在晚上保持一段长时间的睡眠了。

在儿童阶段,孩子总是睡得比父母早,醒的比父母早,这是因为他们的昼夜节律运行在更早的时间点上。但到了青春期,生物钟会经历一次调整,这次的时间后置幅度比较大,以至于超过了我们这些成年人的生物钟。

我们和孩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像身处不同的时区。晚上10点我们要睡觉时,孩子的生物钟才走到7点或8点,他们还处于清醒的高峰期,而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孩子的生物钟才走到凌晨4点或5点,他们就像过早的被从冬眠中吵醒的动物,反应迟钝或是脾气暴躁。

熬夜和晚起,并不是孩子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强大的生物指令。可悲的是,整个社会都无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青少年注定要和父母在不同的时间获得睡眠。这不是懒惰,孩子们也无需自责,父母们更不必感到挫败和沮丧。因为这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生物钟终将调回正轨,孩子终将长大成人。

我们都忘记了,自己也曾是那个比父母晚睡的青少年,也曾天天被“起床气”支配。由于从未意识到生物钟的调整过程,我们从父母那里延续了错误的理念,想当然的认为,是自己克服了懒散,才改变了熬夜和晚起的恶习。

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捍卫青少年孩子的睡眠时间,因为睡眠带来的好处能让一个人受益终身,而睡眠不足将会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

第二点:盲目早起会影响运动技能的提升

自2018年9月起,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中小学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这条政策的本意是保证孩子能有10小时充足的睡眠,却引发了家长的焦虑。有家长说:“早晨不是最佳学习时间吗?现在孩子却用来睡觉,太浪费了。”

学校过早开始的上课时间,和孩子们生理预设的睡眠需求直接冲突。然而,研究证明被家长和老师认为可以节省下来的睡眠的最后2小时,恰恰是提升运动技能的关键阶段。运动技能不仅仅指体育运动,驾驶汽车、演奏乐器、做外科手术等都属于运动技能。

一位钢琴家曾经说过自己的经历,当他练习一首曲子的时候,有时练到深夜都无法掌握,往往反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他感到很沮丧,就上床睡觉了,但第二天醒来,坐在钢琴边,竟然流畅的弹出来了,而且特别完美。

作者受此启发,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一批习惯用右手的人,学习用左手在键盘上快速准确的打出一串数字,比如4-1-3-2-4,让参与者在12分钟内反复练习动作技巧,果然他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

不过,这些参与者是被分成两组接受实验的,一组是上午训练,保持清醒12小时后接受测试,一组是晚上训练,同样经过12小时后接受测试,其中包含了整整8小时的睡眠。

结果显示,那些睡了一夜的人,速度提升了20%,准确性提高了35%,而那些在下午测试时没有表现出任何进步的人,在度过接下来又一个12小时之后,也就是睡了整晚之后,表现出了同样的进步。

作者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指出“熟能生巧”是靠持续的练习加上睡眠才能实现的。睡眠帮助大脑实现了动作序列的自动化,让它成为自然流露的本能。大脑扫描仪发现,自发产生的睡眠纺锤波越丰富,对动手能力的提升就越明显,而睡眠的最后两个小时,恰恰是这种脑电波活动最丰富的的时间。

第三点:抑郁和躁狂,都是欠下的睡眠债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调查显示,15岁到34岁群体中,死亡原因第一位的就是抑郁症。半数抑郁症患者,在14岁以前就已经出现相关症状,却很少获得重视和治疗。

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在我们眼中,这些小大人的脑子里总是缺根筋,他们很容易失去理智,单凭情绪去做事。

国外有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曾经有一则广告,“为什么大多数16岁的人开车好像缺了一块脑子?因为他们确实缺了。”这些20岁以下的年轻驾驶员,必须为自己缺的脑子付出更高的汽车保险费用,而当他们满20岁后,保费随之下降。他们缺的那一块脑子,正是与理性、逻辑思维和决策相关联的前额叶皮质。那又是什么补上了他们的脑子?——是睡眠。

睡眠研究的先驱欧文·范伯格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记录一大批孩子的睡眠,从6~8岁开始,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睡眠测量,他最终积累了32万个小时的睡眠记录,来观察深度睡眠在孩子们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过程中,是如何影响大脑发育的。

结果发现,深度睡眠是大脑成熟的驱动力,而成熟过程的波动模式,是从大脑后部视觉和空间感知的区域开始,逐渐前移,在青春期后期,才会到达掌管理性思维的前额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理性总是很晚才会出现在青少年身上。

许多通常出现在青春期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比如抑郁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如今被认为是发育异常性疾病。研究发现,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他们的深度睡眠只有正常人的1/3~1/2,脑电波也显示出异常的形状和数量。

剥夺了睡眠,会让大脑中与冲动和奖励有关的纹状体,和引发气愤和狂怒情绪的杏仁核,脱离前额叶皮质的调控。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将参与者的睡眠时间限制在5个小时,持续五天,结果他们被参与者们像钟摆一样起伏不定的情绪震惊了,研究对象可以从急躁、焦虑瞬间转变为消沉、迟钝,大脑在极端的积极和消极情绪间摇摆。

有证据证明,睡眠障碍与自杀企图和实施自杀行为之间存在联系,同时,睡眠障碍是公认的与成瘾物质使用相关的标志,青春期睡眠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吸毒和酗酒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博士以帮助构建智商测试闻名,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指出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孩子智力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与孩子睡眠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合理的上学时间,必须要与孩子们仍在发育中的大脑的先天生物节律保持一致。

然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教育系统依然没能为孩子们争取到更晚的上学时间。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睡眠需求又存在偏见,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70%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得到了充足的睡眠,但实际上,在11岁到18岁的青少年中,获得了必要睡眠的人只有不到25%。

睡眠教育是家长和学校,乃至全社会亟需补上的一课,从这一代的孩子开始,提高睡眠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为全球睡眠不足问题付出的一部分努力。

星标亲子学乐  精彩不会错过

赐稿邮箱 :yizhang@chapterculture.com

豆爸个人微信 :xiaobiandoub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