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屡试不爽的激励方式我用了6年,让孩子自发想变更好

那天和朋友们吃泰式火锅,饭桌上大家自然就谈到了养孩子这件事。好几个朋友问道,孩子到底要不要奖励啊?
一个朋友说,孩子不喜欢上数学网课,于是就和他说,上得好就给买恐龙模型,一开始两次还有用,后来就变成,每次儿子抢在前面说,妈妈,我不要恐龙模型,我不上课!
一桌朋友们刚要表示同意,另一个朋友就有了不同的声音。她说,她家孩子就很喜欢上英文网课的打卡,每天打卡完成就有一颗星,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能换礼物,孩子学习动力很高的呢。
你们看,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育儿方法”,落实到个案都是有正面例子有反面例子。
大家看着我,等着我的答案。我的回答倒也简单,我奖励的,而且我靠着奖励充分挖掘了女儿的自驱力。
1
奖励“心流”多巴胺
就像我在周五《2.3亿人热议的纪录片里,藏着让孩子坚持兴趣的答案》里面提到的,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各种说不上理由,就是很喜欢某些事情的痴迷。
小D不同年龄段都有,3岁的时候喜欢毛绒玩具,摆弄她的“朋友们”,对着它们说话做游戏,都能持续很久。
4岁多的时候开始喜欢各种恐龙,几乎每个恐龙都能叫出名字,尤其是那些英文名,老长老长,她都是看一眼模型就脱口而出。
5岁开始,喜欢各种迪士尼的公主故事,每个公主的性格特征,爱好是什么,她也是如数家珍。
她的这些“痴迷”,我都会及时奖励。
3岁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可以那么耐心地和“朋友们”说话,好棒啊,然后就会继续给她买毛绒,或者一些毛绒周边,比如小床小篮子等。
4岁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妈妈怎么都记不住这些名字,你真的太厉害了。然后,我们家自然各种恐龙模型应有尽有。
5岁的时候,我会告诉她,你怎么可以这么快就认识了那么多公主呢,妈妈太佩服了。自然,我们家是迪士尼邮轮和乐园的常客。
这些奖励对小D来说很受用,她每次都会眼睛亮亮的,无比自豪和开心,毕竟这是她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恰好这份喜欢还被她在意的妈妈看到了,放大了。
相信很多人会问,喜欢奥特曼怎么办?👉男孩打打杀杀,女孩爱扮公主,沉迷动画人物,父母需要干预吗?
我是非常珍惜孩子的这份专注力,尤其是当她痴迷其中时所产生的心流时间。
当大脑沉浸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忘记时间的那一刻,会分泌很多多巴胺,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这份激励机制就会让很多人情不自禁地“上瘾”,想要继续多做这些事。
如果早期孩子自发的这些体验得到了我们的正面反馈,那么大脑就会得到刺激,分泌更多的“心流”多巴胺。
这些“心流”多巴胺其实也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今后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用来提醒孩子去挑战,或者通过兴趣来带动其他事情。
2
奖励“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这就自然到了大家经常会使用奖励的一类事情了,就是孩子暂时不感兴趣,但的确是为了孩子好的那类事。
比如,小D刚写字那会非常排斥,写不了多少就抱怨累,发脾气,或者瞎写一通。
对于刚刚开始握笔写字的孩子来说,端正写完一整页,这就是“万里长征”。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很多人都是倒在了第一步之前,因为想想就害怕,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我会奖励这第一步。比如我会和小D说(具体天数大家自行调整),
写字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啊,所以做到才厉害。我们今天开始坚持每天写一页,写完了,我们可以贴个贴纸,连续有了10个贴纸,就能奖励小D一个心愿。因为可以坚持10天这么难的事,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低幼孩子形成习惯往往是最难的,很多时候习惯一旦建立了,其实抗拒就少很多了。
像小D连续写了一星期后,其实对于写字就没那么抵触了,毕竟这就是细水长流的慢功夫。
10天后,我会按照约定给奖励,但更加关键的是,当我们兑现奖励时,我们不仅仅是强调孩子坚持了,说话算数了。
我会去挖掘她在做这件事时自发的闪光点。
比如,我给完奖励就会带着她一起看从第一天的到第十天的,和她数一下一共写了多少字。我还会拿着第一天的字和第十天的字来对比,那肯定是漂亮端正很多了。
这些可视化的进步,其实孩子本身就会骄傲的,借此我就会提醒她之前的“心流”多巴胺:
你看,就像你玩恐龙那么厉害,也不是一下子就记住那么多恐龙的,也是每天花时间看书看模型了解的。这和写字其实完全一样的,都是需要花时间,才能变得很厉害。才10天而已,你已经很厉害了啊。
因为小D之前体验过很多次“心流”多巴胺,那么她慢慢也就能在这些一开始难的项目中找到让她感兴趣的部分。
而我们父母提供的奖励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去平衡或者抵消那些她不喜欢的。
而随着练习精进,一旦感兴趣的部分更多了,那么我对于这些事情的奖励就会撤出
对小D写字的奖励的撤出是有一天她和我说,Ruby老师过生日,大家一起准备贺卡,她自己写了字,Ruby老师收到后很开心。
我当时问她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啊?小D无比自豪地说,她也很开心,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可以自己写字送别人贺卡。
我说,
对啊,你看,练习写字不是为了爸爸妈妈,也不是为了妈妈送你的奖励,为的就是你做成后自己的那份开心啊,这种感觉是自己的,才是最大的奖励。
她无比坚定地“嗯!”一下,后来写字这件事,我们就不再有奖励了。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可以靠奖励驱动;但过程中,我们要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来完成接下来的999步。
3
底层驱动系统
虽然,今天上面分享了两个很实操的方法,但是关于孩子自驱力的养成,最关键的还是底层驱动系统。
想让孩子自发地变好,哪怕你想照搬我家的这两个方法,但都需要先满足孩子的底层需求,那就是她可以感受到被爱、被相信、被认可。
所以孩子是需要给予一定自主权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每人的育儿方式,最终是受我们自己的底层驱动系统影响的。
每个父母的底层驱动系统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认为“人都是自发想要变得更好”(比如我)。
而有的人会认为“人都是需要被监督才能变好的”(因为可能他自己本身就是没有外部监督就会懒散摸鱼)。
后者的父母,哪怕照搬所有育儿方法,但是孩子还是能从父母的情绪、态度或者总是控制不住的包办代替中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和缺乏的自主权。
那么这时,不管是奖励方法,还是其他育儿方法都会失效。
可见,说了那么多,这最后一点才是关键。
在谈如何提升孩子自驱力的时候,不妨我们做父母的先来自检一下。
你日常中有体会过,在没人逼迫下,自己打心眼就想做某件事,而且不管花多少时间,都乐在其中吗?
如果没有,不妨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体验到心流,体验到“做成”后的自驱力。这样我们对于如何激发孩子,也就更能“感同身受”。
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说,鸡娃不如鸡自己。千万别自己“没有”的东西,非要逼着孩子“拥有”。

大J叨叨叨

周末微博也分享了一本“闲书”,没想到大家反馈好热烈,都纷纷和我说,让我多分享一点自己在读的书,不一定非要是育儿书。
我其实一直保持着一个月读至少几本和育儿无关的书,这纯粹是个人兴趣。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回头整理一波推荐给大家。
上周推文时有读者问,育儿是天赋吗?我觉得不是,但育儿一定不能只学“育儿”,育儿一定是折射我们的格局和价值观的。
读书对我来说是最高效也是最简单开拓自己眼界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