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德”,超越世俗,迥异于儒家之“德”!
我们今天常说的“道德”一词,在先秦是两个概念,道是道,德是德。
诸子百家的“道”与“德”,意义范畴各有不同。
比如,儒家和道家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道”,但儒家所言之“道”,主要是从人伦社会的层面讲的,所谓“道不远人”;
而道家所言之“道”,则是“先天地生”的世界本原,是一种普遍性的、超越性的本体或实体,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道可道,非常道”)。
儒、道两家所讲的“德”,差别就更大了,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对的。
在孔孟儒家那里,“德”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廉、勇”等品质或品行。
这些都是人们日常所习闻的“德”,而且大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可的“德”。
但道家所说之“德”,就是另一番面貌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儒家之“德”,是“世俗的、人伦的、直接的、血缘的、人情的”;
而道家之“德”,根本上则是“超世俗的、自然的、间接的、非血缘的、无意识的”。
那么,哪些是道家所提倡的“德”呢?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无为”、“自然”、“素朴”、“柔弱”、“虚静”等,《老子》(《道德经》)中还有多处谈到“德”,如:
“从道之德”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为: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善德”和“信德”
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意为: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意为: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不争之德”
第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意为:善于为将帅的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
等等。
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道家所提倡的“德”,很多都是超世俗的,甚至是反世俗的。
再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按照世俗的一般观念,有“德”,就会有“德名”,也应该有“德名”,这样社会就可以以之为榜样,鼓励人们努力去修德。
然而在道家看来,有德名,就有可能作伪,刻意求德,其德就不纯正。
因此真正重要、可贵的“德”,是不以德为德、有德而无德名的“德”,是因任自然、无为而无以为的“德”。
道家的很多观点就是这样,往往是超越世俗,乃至惊世骇俗的——
世人皆以为“刚强胜柔弱”,道家偏认为“柔弱胜刚强”;
世人争名争利,事事相争,道家却提倡“不争”,并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至于对儒家所提倡的那些“德”,也是世俗普遍认可的“德”,道家大部分都是持否定意见的。
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又如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你对道家的观点怎么看?你认可道家的“德”吗?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