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厢记》看古代红娘文化,为何红娘在古代爱情中如此重要
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爱情一直是永恒的主题。而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个话题,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金就已经用最朴实的语言,对这种情感发展到不同阶段时的场景都进行了描绘。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女还未确定关系时,男子对心上女子的思慕,而“静女其姝,俟我于南隅”是双方在热恋时期,约会前女子娇羞激动心情的真实写照。“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又把男子以卖布为借口,实际上是来提亲的憨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儒学思想提倡男女大妨,理学思想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宋以前是如此思想占统治地位,宋以后是理学思想在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占主流。尽管这两个思想当中并不提倡把爱情这个话题公开放到台面上来讲,但是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爱情的种子都悄然的洒下,并悄悄地生长,由此才有了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繁衍。 但是一对男女如果要从相知相恋,才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一角色的转变当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不可缺少的,这一个人物是媒人,也是我们古代所称的红娘。但是在红娘这一称呼产生以前,我们中国古代对于媒人也有着不同的叫法。
那么,关于媒人都有哪些不同的称呼呢?红娘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形成系统丰富的红娘文化,而为什么中国人又会如此重视弘扬文化呢?一、红娘产生以前的媒人文化1.何为媒人?在人类产生早期,原始社会中还是以母系氏族为主,后来发展到父系氏族,因此人类的婚姻状况也是由一妻多夫演变成一夫多妻。随着男权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除了皇室和贵族以及平民百姓中较为富裕的家庭,可以承担一夫多妻婚姻制度下的生活开支以外,一些普通老百姓还是遵循着一夫一妻的原则。而在这种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下,如何实现男女双方由相认到结婚,这就随之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择偶方式,媒人介绍就是其中一种。媒人的任务,就是充当新人在结婚以前双方的媒介,一些不好开口的问题,如彩礼的多少,或者婚礼时的桌数,又或者是日后婚姻出了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媒人来进行交流。因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和常见的社会风俗,古代男女如果要结婚就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此才算得上是遵循了礼制。
2.媒人在历朝历代的不同发展而媒人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早,并且在不同的年代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在周朝以前,社会上对媒人的称呼一般是“伐柯”,《诗经·豳风·伐柯》有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其意思是,如何才能够把大的树枝砍下来呢?没有斧头是砍不动它的,而如何才能够娶妻呢?没有媒人做媒是娶不到的。因此后来人们就把提亲称为伐柯,而为了能够使提亲的过程顺利,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便是伐柯人,也就是媒人。当然也不乏一些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称呼媒人的,如汉朝汉乐府的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可见在遵循儒家礼教思想的汉朝,哪怕是普通老百姓嫁娶,也需要经过媒人的说媒,才算走的是正常程序。到了魏晋时期,媒人有了新的称呼,也被称为冰人。这一称呼的来源还与一个传说有关,《晋书》中的《索紞传》记载“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也正是因为此,媒人从此也就被称为“冰人”。既可以单指给人做媒,也可以指与婚姻有关的男女之事。
3.浪漫的月老到了唐朝,受开放的国风影响,整个社会的包容性明显提高,人们对于婚姻之事也持更加宽松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出现了许多和爱情有关的神话故事与民俗传说。月老便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最早关于月老的记载,是在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其记载,杜陵有一人名叫韦固,有一天他去清河探访朋友,由于路途较远,所以晚上的时候下榻在一个客栈。同客栈的人听说他还没有结婚,所以就打算给他介绍姻缘,对方是太守潘昉的女儿,并且约定第二天早上在龙兴寺碰面,跟他说女方的意思。韦固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匆动身了,但是到达龙兴寺时并没有看到那位客人,只有一个银发白须的老人坐在台阶上。由于天色太早,月亮还挂在天空之上,所以这位老人正在对着月亮翻书。韦固心想,自己好歹也是一个书生,不如过去看看这位老人在翻什么书。可是等他过去的时候发现,老人看的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老人大笑,说这是掌管人间婚姻的案牍,你自然不识一字,韦固便问,那你查一查我的婚姻。老人翻了翻书后告诉他,你的未来妻子是现在宋城南店卖菜陈婆的女儿,今年三岁,要等到十六岁,便可以与你结为连理。至于潘昉之女,与你无缘,公子今日也不必再等。韦固一听有点生气,觉得自己好歹也是书香门第出身,怎么能取一个卖菜老太,市井粗俗人家的女儿。所以他派仆人偷偷去把个孩子杀了。但是仆人害怕惹事,只是用刀划破了她的眉心,就仓皇逃走了。后来韦固跟潘昉之女果然未能成婚,他的婚姻之事也就耽搁了下来,在十三年之后终于娶妻,女方年方二八,青春貌美,只是眉间经常用花钿点缀,睡觉时也不曾摘下。韦固好奇,妻子便告诉他,自己年幼的时候被歹徒划伤,所以用花钿遮掩。韦固心下暗想,才知当日月下老人之言非虚。这一则故事被广泛传播,后来收录进《续玄怪录·定婚店》,月下老人也由此而来。和前朝不同的是,在月老的姻缘簿中,男女双方不必讲究门当户对,只要被月老在暗中所系上双足,那么不管双方身份地位差距如何悬殊,又或者是两家曾经有过世仇,都可以一一化解,最后结为夫妻。这种想法是具有进步性的,打破了一直以来固化的阶级观念,而月老的形象也就流传下来,成为历代男女求姻缘时必须拜一拜的媒人。
二、红娘文化的兴起与发展1.红娘从何而来?最早出现红娘记载的,是唐元稹所作《莺莺传》中,女主崔莺莺的婢女红娘,以其灵动俏丽,活泼可爱的形象广受读者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崔莺莺与男主张生最后能够成为夫妻,靠的也是红娘的牵线搭桥,是她在其中出谋划策,最后成就了这段姻缘。后人不断将这个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改编,最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可谓是将红娘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红娘形象更加可爱丰满,还颇具侠义心肠,人们就以红娘代称媒人,以此来表达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赞赏。
2.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红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红娘形象,我们就不难看出,红娘折射的,恰好是不同时期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是由婚恋观慢慢上升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更高层面的过程。在最初出现在《莺莺传》中的红娘,是一个配角的角色,她的任务就是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引线人,和同时期的婢女没有太大的不同,作者也没有对其有过多的描述。金代董解元所作《董西厢》,则突出了红娘的性格特征,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独立有血有肉,通过对其外貌和语言描写,以更多的笔墨来展现红娘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人物性格。元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除了具有之前文学作品都有的性格特征,作者还赋予了她幽默、果敢、无私助人的个性。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表现出了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她的婢女形象也因此更加成熟。在王实甫之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更加侧重对红娘的笔墨,并且红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直到荀慧生所作《红娘》,更是直接将红娘作为故事的主角。
3.义勇双具的红娘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红娘的形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总结之下,也能看到许多相同之处。红娘具有正义感和反叛精神,同时又是侠义和智慧的化身。作为婢女,她在故事中一开始是扮演着劝谏小姐的作用,但是后来随着对张生这个人的了解,她开始站在张生这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了崔莺莺和张生忠实的cp粉,并开始为了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爱情四处奔走,在老夫人赖婚之后,更是激发了她的正义感和侠义心肠,誓要维护这段爱情。也造就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如月下听琴,晓夜奔走,还有传书递简,都是红娘一力促成。
三、红娘文化备受追捧的原因在古代,人们对红娘一直抱有礼敬有加的态度,而发展到现代,红娘文化这股热潮也还没有完全褪去,由红娘文化衍生出来的大批相亲节目、相亲网站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也是人们对红娘这一职业的重视。那么为何红娘文化能够从古至今都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地位呢?1.红娘这一角色本身的出色通过前文对红娘角色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一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独立性格。但更为重要的是,红娘在金以后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一直以来被封建礼教压制的太久,所以当时的人们急需有红娘这样的角色来替他们发声。红娘的所作所为,正是当时人们反叛意识的觉醒和象征。
2. 儒家思想的多年积淀作为影响社会几千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哲学,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性善论和礼教规范,都为红娘文化的形成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基础。从性善论的角度来说,孟子曾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理论,以此来说明人天性本善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多行善事。而红娘的职责就是为人们的婚姻大事牵线搭桥,这是符合行善的本义的,也是保存和发展善心的重要途径。从礼教的角度来说,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只有经过了媒人这一道工序,婚姻才算合法。红娘文化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演化,早就具有了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一套婚礼流程中,必须有红娘才算得上完整。
四、结语尽管现在社会中,红娘的功能和地位被不断弱化,男女平权下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折磨与束缚,但是历史终究不会忘记红娘在帮助人们姻缘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伴随着诸多文学作品不断演进成熟的红娘文化,也使得我们文学宝库中留下了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红娘和月老有关的传说也值得我们代代传唱。
爱情作为永恒的人类主题,必须是长提长新,但在创新的同时,发扬和传承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作为现当代的年轻人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