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大便不成形?问题在脾胃!1个中医方,健脾胃,摆脱便溏
脸色红润,精神状态好,排便顺畅,大便状态不软不硬,这是人体消化功能良好的标志。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出现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这些异常的表现往往提示着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
在昨天的科普文章中,和大家讲到,经常大便不成形多是脾虚所引起。而脾虚除了大便溏稀之外,还常伴有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但是评论区也有朋友问到,“大便不成形,但胃口特别好,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这期文章就和大家讲讲这一现象。
长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虚惹的祸!1个中医方,益气健脾,治便溏
事实上,大便不成形,胃口却特别好,在祖国医学中就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并且历代医家将其称之为“胃强脾弱”。
何为“胃强脾弱”?
胃强脾弱,这一定义最早见于《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本书记载“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并将其总结为胃强脾弱证。
而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医宗金鉴》中就有言“有胃强脾弱一证,胃强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指出胃口好,但消化不好是胃强脾弱的典型表现。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受纳,其中,胃起到消化食物的作用,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主要起到协助胃消化以及将消化所得到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的功能。
其中,胃腑为阳,若胃气强盛,则阳有余便是火,胃火炽盛,从而出现多食多饮、消谷善饥等表现;脾脏为阴,脾病易虚,脾气虚弱,则饮食不得消化、转运,痰湿内生,故易出现腹胀、大便不化或便溏、泄泻等症。
《中医诊断学》也指出“多食善饥,兼见大便溏泄者,为胃强脾弱。因胃的腐熟水谷功能亢进,故多食易饥,而脾的运化功能低下,故大便溏泄。”
因此,胃强脾弱的人常有食欲正常或食欲旺盛,但大便常完谷不化,夹有大量食物残渣,在水中不能下沉,上浮在水面或入水即散,或出现溏薄泄便,便时非常畅快,一泄而尽;常在晨起即有便感;或腹胀而痛,矢气不断;有时五更即欲便,状若五更泄;有时起床一便,早餐后又需一便;甚者午餐后即欲大便。
此外,此类患者也常有口淡、口臭的表现。脾弱常觉口淡,而由于胃浊上泛,胃火旺盛,故口臭熏人。口淡以白天多见,有诉夜间口苦而干者为多,需食咸物或饮水才能消失。
长期胃强脾弱,当心糖尿病前期!
现代医学中,不少专家认为,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手段是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提前干预,故提出了“糖尿病前期”这一重要概念。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人,但还没有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标准。由于这一类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所以通常也会有更高的几率发展为糖尿病。
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在《关于糖尿病的若干问题答读者问》中提到“糖尿病病在胰,胰归属于脾,故绝大多数病人从脾论治,治脾即是治胰,脾的运化恢复才是真正的降糖之道。”指出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胰岛素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紊乱。
并且认为胃强脾弱是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病机。胃强,则胃功能亢进,纳食过多;脾弱,则脾的运化能力不足,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成为气血,则血糖增高,倦怠乏力、腹泻。临床所见,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常有食欲亢进,饮食增多,消谷善饥,便秘,或腹泻,倦怠乏力,舌红苔黄,或舌体胖大苔白滑等表现。
因此,出现胃强脾弱证,及时调理,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养阴清胃,健脾化浊,治胃强脾弱!
《脾胃论》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为胃强脾弱的辨治指明了基本大法,强调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
临床常用半夏泻心汤或根据实际辨证自拟胃强脾弱汤治疗,以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
其中,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原为心下痞之主方,后世医家临床实践发现,该方对于气机不畅,胃气不和所致呕吐,嗳气等;脾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腹泻、肠鸣等症,也有较好的效果,均可辨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胃强脾弱的患者并非出现大便不成形的症状,而是有便秘的表现,对于这一类,可用麻子仁丸随证加减,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此外,长期胃强脾弱,多见于老年长期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慢性肠炎、乙肝等,若为此类情况,应针对性地选择与慢性病有关的药物入伍,调理脾胃,整体辨治,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