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你没睡好,一觉醒来有些头痛,想着应该没什么大碍决定去搜索引擎上先查询一下病情,于是你点开网页一查:“头痛竟是脑梗先兆”,“头痛不要不当一回事,有可能是颅内感染”,“小伙连续头痛一周瘫痪原来是得了脑炎”……
不知大家是否也经历过这些事呢,一上网查病,就觉得自己大限将至。这绝不是夸张,例如在某搜索引擎搜索头痛就会出现如下结果:
这结果看了不得心里打鼓?什么胃痛或是得了胃癌,手臂上有颗痣是血管瘤,流鼻血是白血病……查着查着就开始哀叹天妒英才如斯命短,就差找个律师立遗嘱了,结果真相却只是吃多了冰,色素沉淀和上火……
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网络问诊的焦虑。网络充斥着各种医疗健康信息,我们无法一一消化分辨,搜索引擎得到的结果总是良莠不齐,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无处不在。除此之外,严重的病症往往更吸引眼球,忧患意识令人难免会对号入座,因此陷入无谓的担忧之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有了互联网,人们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海量信息中难免会混入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比如,当某人搜索了一项轻微症状后,搜索引擎或者个人网站中可能会列出各种潜在的严重疾病,但是这些信息一般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能说明你患病的具体可能性。
2009年,微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了大众是如何在线搜索医疗信息的,他们对515名调查对象的健康相关搜索体验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些人的搜索结果中,搜索常见的轻微症状往往会引导到与轻微症状相关的严重疾病,例如,搜索“头痛”的前10个结果中,有26%的几率会出现“脑癌”。然而,美国每年只有一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脑癌,几率根本不像搜索结果中所说那么常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患上重病的可能性和实际人群发病率的偏差,这将有可能加剧人们对医疗的担忧。
此外,搜索引擎的伦理失范也是造成人们接收大量不良信息的原因之一。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截至2018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6.95亿。这说明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国内外都曾出现过搜索引擎损害用户利益的事件,一些搜索引擎为了利益最大化,一味关注付费客户或广告客户。他们疏于审查和管理搜索内容,大量获取用户隐私,设置不恰当的带有偏见的推荐算法,这些行为造成了用户的信任度被过度消费。
最典型的现象之一就是,我们在某些搜索引擎中搜索了某一症状,得到的推荐度最高的结果往往是一些为人诟病的私立医疗机构的广告链接。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夸大一个轻微症状的危害更能够吸引到用户的点击,也就更有盈利的可能,因此我们的搜索界面就被这些夸大的危害霸占了。
与此类似的是社交媒体一些片面的健康信息,为了博取点击量,社交媒体中同样充斥着夸大的、虚假的健康医疗信息,它们往往并不在乎发病率的调研结果,反倒以偏概全地告诉人们,即使是微小的症状也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健康灾难,进一步造成了人们的恐慌。 然而,即使是客观地在互联网上讨论风险,可能也没有办法让人们真正理解,自己的症状是否会与重病划上等号。美国斯特曼癌症研究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曾开发了一款面向大众的免费的疾病风险计算器,它可以让人们输入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症状,相对严谨地计算患者的疾病风险。 但正如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这些工具虽然是面向大众的,但是同样存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且也难以评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家族病史等。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并不知道30%或70%的患病概率具体代表着什么,即便安全性达到了99%,他们仍然会紧张,会害怕自己就是那不幸的1%。大家想看到的就是一个绝对肯定的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00%。 对疾病的焦虑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然缓解这些焦虑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多看一些权威的网站,少去关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广告和网站。而更关键的是,搜索引擎得到的诊断结果仅仅只是参考,如果实在停止不了搜索的手指和脱缰的焦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挂个号,及时与医生交流。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还可以到我们昙草中医平台,远程中医问诊,足不出户,和医生一对一交流。通过在线中医诊疗,相信大部分“自己吓自己”的“癌症”便能自行化解消失,毕竟医生才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文章来源:本文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