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估值还是价值,卖芯还是造芯?
果不其然,字节跳动跳动到芯片里去了。
造芯早不算新鲜事,近几年,字节跳动的芯事代表着一批踩着造芯浪潮的企业。与此相反,某些企业却积极选择分拆。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在造芯与卖芯的半导体江湖里,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
有人辞官归故里
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当下,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中国,本应滋养更具影响力的本土企业。而“分拆先生”们却一股脑将核心资产剥离,如歌尔股份、比亚迪。其背后思路不难理解,分拆上市吸引投资者,估值一路飙升。在泡沫式的估值下,半导体企业本身价值变得扑朔迷离。歌尔微电子在今年3月1日的拟增资扩股前,估值就飙到了近200亿。比亚迪半导体的估值也破了百亿,当然,对于估值这个氢气球来说,一切还只是开始。
显然,当下制度的“开恩”,让大家找到了分拆的妙处,科创板、注册制让这种“A拆A”分拆上市充满机遇。在中国,“拆”字本身就有很大魔力,一个红圈一个拆便有了造富神话。但分拆后的风险一直存在,市场的考验让企业要面对分拆前没有遇到的竞争,当下靠大股东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当然,也许风险并不重要,高估值早已让人们颅内兴奋,跳动的数字远已超越芯片本身。
怪不得,拆迁为好,原来拆了有钱。
有人星夜赴考场
相较于分拆,造芯与其针锋相对,芯片的加持犹如披上一件黄金圣甲。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企业怀揣“芯”思,如海信、长虹、TCL、京东方……时间流转,TCL又开始迷了“芯”窍,前不久公告宣称投资半导体业务。
除此,后浪们更是在新时代看到了芯片的诱惑力,如一众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成立平头哥、百度造“昆仑”“鸿鹄”芯片入局。家电企业更是前赴后继,汽车厂商不断加码,手机厂商如OPPO、vivo在造芯之路上沉醉不知归处。
“提高自身品牌价值”、“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说辞背后,也不难看出资本的添油加醋。像互联网企业等这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创芯之余是否有过创造国际芯片巨头的想法?谁会是下一个孕育海思的企业呢?估值高歌带来了资本热潮,同时也有了羁绊和要挟。
拆与造,辞官与赴考场,这种互为矛盾的做法居然和谐的存在于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在半导体的斗兽场内,有人举着矛,有人举着盾,观众台上呐喊的观众在进行一场资本的狂欢。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