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岁人给你提个醒:“跳出舒适圈”,是成年人最大的谎言

作者 l 悬崖上的猫

公众号 l 彪悍猫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你肯定听过“跳出舒适圈”吧?最近几年可太多火了。好像不跳一跳,都要低人一等了。

不少人都觉得在舒适圈待久了,想出去闯荡一下,做个自由职业或创个业啥的,那么问题来了,努力跳出去的那些人,后来怎么样了呢?

其实,跳出舒适圈并不美好,九死一生是常态,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失败,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失败全当交一个学费,增长自己的职业经验。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你还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呢?

时代不会为每个个体负责,企业也不会为每个个体负责,真正能对你负责的只有你自己。

前几天就有个粉丝给我留言,说终于,失掉了自己所有的储蓄和自信。跳出舒适圈,是对成年人来说最大的谎言。

01 我,40岁,离开国企,创业1年花光所有积蓄,现在在送外卖

老李是我的一位铁粉,他在一家当地国企工作了12年,今年40岁,每月扣除各种费用后,到手也有6000多的收入,日子不能说过得多好,但是也算是中等偏上,每天有点钱又有点闲。

但就在1年前,老李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说人生需要奋斗。每天就这样朝九晚五的过一辈子,太没意思。

本来就不善沟通和人情事故的他,读了几本打鸡血的书,听了几堂成功励志课后,终于按捺不住就辞职了,而他选择的“新起点”竟然是做餐饮。

老李说,因为那阵疫情基本都控制住了,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不少餐饮店都正在迅速恢复,金主们都在暗地角力,大把的烧钞票和各种补贴市场以图多一点占有率。

他的一个同事投资餐饮店一年,现在开始赚大钱了,而且现在还总能在网上看见不少相关报道,大多都是“某某摆摊小伙月入过万”“农村小伙开餐馆一年回家买套房”这类标题,相较于自己固定的月薪工作,这着实让自己看着心里痒痒。

于是,老李盘下了他家附近的一个餐饮店,请了两个人,很快就开始营业了,刚刚开始的几个月还好,因为新鲜有激情,精力也好,而且那时很多人在家待了太长时间出来消费的人也多,那时老李多少能赚一些钱,比在国企多一点。

与此同时,老李的人生也有了很多波澜。以前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生活没有了。换来的是一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根本不知道是周几。效益好的时候还好,效益不好的时候,生活费都不够,愁的整天睡不着觉。

果然,好景不长,没到半年时间,情况就有了变化,形势变得不好了,开放了摆地摊后,竞争越来越大,再加上不定时的更新设备和发工资、交房租等开支,最后越来越不怎么赚钱了。

刚好那段时间老李家中大的开支也不少,他不仅把自己的积蓄用光了,长期吃饭不规律加上熬夜还让他有了很严重的胃病,他身体素质也开始下滑。

终于,今年上半年,他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一咬牙关门不干了,本想重新回单位上班,但原来岗位早已满员,加之他年龄偏大,以前在单位里也太“舒服”了,没有什么过硬的一技之长,因此投过的很多简历也全部石沉大海,没有收入的他,举步维艰。

没办法,最后只好开始送外卖过度一下,老李给我感叹说:没事别想着去干自由职业或创业,要成功的几率太低了。

02 “黑马”的故事很酷,但都是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大部分人对跳出舒适圈深信不疑,并情有独钟?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听黑马逆袭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少,且都是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个游戏共有1024个人参加,这些人在他们的面前摆着一道门,这些门有一半是生门一半是死门,每人每次只能选择一道门进入,也就是说,这1024人中,有一半的人会死,一半的人能够活下来。

然后再往前走,还剩下512个人,其中依然是一半的生门,一半的死门,最后剩下256个人。

往前走,游戏还没有结束,依然是一半的人活下来,依次剩下128人、64人、32人、16人、8人、4人、2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人,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最后剩下来的人,我们叫他幸存者。如果你问这个幸存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会告诉你:只要你一直向前,一直用力去推开那一扇门,那么你就会取得成功。

确实他就是做出了这样的努力,就取得了成功,可是当我们看到了全局才明白,他说的话只是“一部分”真相。

其实,他只是众多死亡者中唯一的一个幸存者,还有1023个人,死在了那一场竞争里面。这个现象,就叫幸存者偏差,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正大量存在这种现象。

这个浮躁世界最悲剧的一面就是:我们只盯着第一名,把光环放到第一名身上,从而忘记第2名第3名乃至最后一名,是我们大多数人普通而真实人生。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现象的坏处,我们以为那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我们以为自己和他们是一样,可是殊不知,他们只是被上天选中的幸运例子,离我们普通人的真实人生太远。

很多的普通人都更想逆袭,而不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他们认为跳出了舒适圈就成了有潜力逆袭的人,这些听起来很酷,但真的不普遍。

03 体制内或大公司的人,要懂得珍惜,不要轻易离开

我在之前写体制内的文章中,写过多次体制内或一些大公司的各种福利有多好,这已经众所周知了,即使收入比体制外低点儿,但加上福利,一个月薪4000的体制内或者大公司,绝对完胜月薪1万的体制外小公司。而且体制的稳定性,稳定的是你人生的后几十年。

但是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行业是唯一具有中年危机的行业,为什么这么说?

这要先从职场中年危机说起,简单说就是一旦超过35岁就找不到工作,其实35岁这个年龄对找工作的限制,并不是针对所有行业和工作,而是主要对于公务员录用规定而言的,公务员录用规定里面明文写着报考公务员的条件是“年龄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换句话说,超过35岁的人,原则上是没有报考公务员资格的,只有少数高学历人才或特殊人才,才有可能。整个社会上没有任何行业明文规定35岁就不能入了,只有公务员行业规定了。

因为大多数体制内招人过来是干活的,基本都是主任科员以下,从事基础性工作,不具有领导职责。既然是干基层的活,那自然是年轻人好用,能吃苦,有上进心。

而且体制内这个领域极其的特殊,和私企没有任何可比性。特别是公务员们,真正的同工同酬,论资排辈。

同工同酬其实没问题,但同工不代表同贡献,而且是一定不可能同贡献。哪怕从事同一份工作,不同的人能力差距是很大的,工作意愿的差距也很大。甚至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贡献也差距巨大。

大多数体制内员工的工资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年龄越大工资越高。同工必同酬,且论资排辈,和贡献基本无关。

这个特点导致体制内,特别是公务员体系不可能招收35岁以上的人去干基层工作。至于领导,体制内的领导一定是从基层提拔起来的,这是在同工同酬,论资排辈制度下还能让基层年轻人保持奋斗心的唯一渠道了,这渠道永远不可能让给外面人。

但是在私有企业,工资制度相当的灵活。无论对于任何老板,贡献大的人,其工资一定高于贡献小的人。因为人和人的贡献其实差距很大,为防止员工心理失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执行密薪制。

而体制内和公务员体系,同单位的人只要知道你的职位和工龄,随手就能反算出你的工资。因此私有企业不存在体制内和公务员体系的这个问题。

在40岁之前,很可能你在外面东搞搞西搞搞,能赚到点比体制内多的钱,但是过了40岁之后,你的各种能力、身体机能等会不断的下滑,收入也会随之一路下滑,反而开支会越来越多,那时先不说你还能否保持高收入,很可能有些人连工作都无法保证了。

所以,如果你在国企、体制内或优质大公司,要懂得珍惜,不要轻易离开,你需要要看到的是未来三四十年的收入,而不止是你的职场前半生那10多年内的。

04 老实待在舒适圈,你的成功不需要“逆袭”

你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花几倍于别人的精力,顶多也就是,达到普通水平。就像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能让你成为行业专家,但不能让你成为大师。而自己本身的特长和优势,本就是天赋的一种呈现方式。

生活不是电影,不需要所谓的励志。发挥自己的优势,赚起钱来会更容易。懂投资的人,不一定适合当老板;会做管理的人也不一定适合创业。

人总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却忽略了其实不是非要经历艰难险阻才算成功的。简简单单,老老实实待在舒适圈,更容易赢得轻松又漂亮。

待在舒适圈里,是巴菲特说的。老爷子给年轻人最大的建议,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里赚钱,当年他不懂的科技股就不碰,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断深耕。

比如,你是个比较善于沟通也很喜欢说话的人,那就学学脱口秀,讲讲段子。再比如,你本身有肥胖基因,但是你知道怎么减脂和练出腹肌马甲线让自己变好看,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健身博主……不用逆袭,也不需要强行转折,擅长什么就让他发挥光大就好了。

无论何时,你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毒鸡汤诱导冲动跳出舒适圈,而去所谓的“追逐梦想”,也不要被平台的舒适和光芒遮蔽了双眼,而忘了自己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赚钱本来就不是来追求酷的,重要的是结果。如果你也想跳出舒适圈,我劝你先老实待着。成年人最大的勇敢,是敢于留在舒适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