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 侯兆川,一场特殊的乡村教育盛会
6月,随着滚滚麦浪消失在巨大的收割机齿轮下,中原大地的酷暑时节就要到了。
同时赶到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育者、幼教专家、资深教育媒体人、志愿者,在过去七年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和这里的幼儿园教师们一起,以“守望者”的身份,共同守护了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教育实验。
这项实验始于7年前。本刊2019年12月刊曾以“静悄悄的革命”为主题做了系列报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就有多少乡村走向衰败和死亡。
深入乡村调研多年之后,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曾用四个短句概括乡村教育的现状——与家庭生活游离;与自然环境疏远;对家乡历史无知;对村落礼俗默然。这几大现状,构成了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个基本判断:“今天中国乡土社会已经处于一个集体失忆的边缘。”(详见报道《孙庆忠:一介书生的时代使命》)
2013年6月,孙庆忠教授第一次来到侯兆川。彼时,川中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们正高挽着衣袖和裤腿,在60亩的生态种植园里热火朝天地插红薯秧。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样一所小小的山村幼儿园,竟然能够在日益衰败的村庄里发动如此多的家长参与园内活动!
在震撼的同时,他还看到了乡村复苏的希望。这也与他的另一判断是吻合的:“乡村看似破败,但乡村的魂没有死,乡村的根还在。只要根还在,就是有救的。(详见报道《访谈孙庆忠:培育乡村自救的力量》)
孙庆忠教授
川中幼教团队
于是,以川中幼儿园为依托,以时任园长张青娥及其幼教团队为主力军,一项从教育出发,却指向文化复兴、乡土重建的工作开启了。(详见报道《大山里的“脊梁”们》)
2014年,川中社区大学开办起来。再往后,学堂办进了村里。曾经的麻将屋,变成了老人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的地方;搓麻将的双手,拿起了画笔;大山里苍白单调的生活,突然有了色彩;漠然失神的双眼,重新绽放出希望;人群中垂头退缩的农民,昂首走上了舞台;更有不识字的老人,在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时,失声痛哭。(详见报道《河南川中教育实验:村子里的“大学”》)
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被川中幼儿园的老师和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成一个个接地气的节目,呈现在川中社区大学一年一度的周年庆典晚会上。
这是一场真正属于村民们自己的盛会。台上,他们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台下,家人们翘首以望、欢呼赞叹。所有人都沉醉在深深的感动之中。
以往,侯兆川的村民们只看见起伏的群山,看见阻碍。如今,他们还在群山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薪火相继、乡土重建的希望。
2021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