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重点人群数据可视化

1 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总量及其增速

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增速逐渐趋于缓慢。2008-2019年间,我国农民工的规模增加了6535万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增量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在近12年间,2010-2012年这3年农民工规模增速最快,均在3.5%以上,其中2010年增速最快,为5.4%。2012年之后,农民工的总量开始缓慢波动下降。

注: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农民工构成及变动趋势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持续增加,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的数量皆稳步上升,二者的增长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本地农民工从2008年的8501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1165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263万人。外出农民工在12年间增长了3384万人,2019年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整体上看,外出农民工的规模大于本地农民工的规模,且每年的差距基本稳定在6000万人左右。但自2011年以来,本地农民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出农民工,这说明家乡对于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注: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中才提出“外出进城农民工”这一概念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三)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

2019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最多,为9917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增长2.5%;跨省流动农民工为7508万人,比上年减少86万人,下降1.1%,该群体占外出农民工的43.1%,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除东北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以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1、1.4和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四)农民工地区分布

从输出地看,自2015年以来,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最多,每年都在10亿人以上,2017年输出农民工最多,为10430万人。2019年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10416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增长0.1%,占农民工总量的35.8%。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中部地区输出农民工9619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0.8%,占农民工总量的33.1%;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8051万人,比上年增加133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27.7%;东北地区输出农民工991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增长2.2%,占农民工总量的3.4%。其中,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增量占到新增量一半以上。

从输入地看,东部、东北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减少,中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5年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减少308万人,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分别增加624万人和964万人。2018-2019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700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人,下降0.7%,占农民工总量的54%。在中部地区就业农民工6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增长2.8%,占农民工总量的21.4%。在西部地区就业农民工6173万人,比上年增加180万人,增长3.0%,占农民工总量的21.2%。在东北地区就业农民工895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下降1.1%,占农民工总量的3.1%。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五)农民工的性别结构

农民工的性别结构呈现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且比重趋于稳定,整体来看,女性农民工占比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女性比重从2014年的33%上升到2019年的35.1%,提高了2.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的女性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6年达至顶峰,占比31.7%,2019年降至30.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的女性占比持续上升,6年间提高了4.5个百分点,2019年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3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六)农民工的婚姻状态

在全部农民工中,有配偶的农民工比重提高。2016-2019年,未婚的农民工占比下降,从2016年的19.8%降至2019年的16.7%。有配偶和丧偶或离婚的农民工占比均提高,前者提高了2.3个百分点,后者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9年,在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16.7%,有配偶的占80.2%,丧偶或离婚的占3.1%;有配偶的占比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七)年龄结构

2008-2019年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由34上升至40.8岁。从年龄分组来看,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13.2个百分点。16-20岁的农民工占比和21-30岁的农民工占比均缓慢下降,2019年前者占比为2%,比2008年减少了8.7个百分点;后者占比为23.1%,比2008年减少了12.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八)受教育程度

在全部农民工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农民工为主体,自2011年以来,该比重均维持在55%以上。大专及以上的农民工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该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盲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9年间减少了0.5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2011到2017年间,初中及以下农民工的占比均下降,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农民工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九)行业分布

2013-2019年,农民工分布的行业逐渐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2018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首次超过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0.5%。7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工比重稳定在0.4%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下降,7年间下降了8.2个百分点。2019年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42.6%升至2019年的51%,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0.7、0.3和0.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十)分行业的收入

2019年,农民工月均收入3962元,比2013年增加241元,增长率达到41.5%,农民工集中就业的六大行业月均收入均稳定增长。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收入最高,2019年已增至4667元,比2013年增长49%。2013-2019年,制造业的农民工收入增加了1421元,增长56%;建筑业的农民工收入增加了1602元,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收入增加了1040元,增长42.8%;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收入增加了923元,增长了3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收入增加了1040元,增长了45.3%。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十一)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收入对比

整体来看,外出农民工的月收入均速快于本地农民工。2019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4427元,比上年增加320元,增长7.8%;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3500元,比上年增加160元,增长4.8%。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与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2019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农民工多927元,增速比本地务工农民工高3个百分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十二)分区域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及增速始终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但其差距逐渐缩小。整体来看,2008-201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的收入均持续上升,增速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三个区域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增速在2011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1%、22.9%和21.1%。

(十三)居住面积

2017-2019年,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人均居住面积持续提高,2019年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0.4平方米,比2017年提高0.6平方米。其中,在5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明显,由2017年的15.7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16.5平方米;100-300万人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较为稳定,由2017年的20.7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20.8平方米,后减少到2019年的20.6平方米。

数据来源:2009-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 流动儿童

(一)流动儿童的规模及增速

2000-2015年,流动儿童规模快速增长后小幅回调。2000-2010年,流动儿童规模呈增长趋势,其中2000-2005年,流动儿童规模从1982万人增加至2533挖人,增幅达27.8%,全国儿童中流动儿童的占比从5.7%上升至7.7%;2010年流动儿童规模进一步增加至3581万人,2005-2010年增幅达41.4%,全国儿童中流动儿童的占比上升至12.8%。2015年流动儿童规模较2010年减少了155万人,降幅为4.3%,全国儿童中流动儿童的占比为12.7%。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二)流动儿童的年龄分布

2010年年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比较平衡,只有大龄儿童(15-17岁)的规模较其他年龄略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流动儿童年龄别规模呈现“两头膨胀、中间收缩”的特征。学龄前流动儿童(3-5岁)和15岁及以上流动儿童各单岁的规模和占比均高于义务教育学龄各单岁流动儿童,其中15岁及以上大龄流动儿童各单岁的规模和占比最大。2000年以来,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不断增长,其中0-2岁流动儿童增幅较大,2000-2005年0-2岁幼儿增加了11.7%,2005-2010、2010-2015年0-2岁流动幼儿的增幅均为20%。6-14岁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规模变动不大,其中12-14岁初中学龄阶段的流动儿童规模在2010-2015年还有所下降。15-17岁大龄流动儿童规模在2000-2010年增幅很大,前5年增加了1.5倍,后5年增加了85%,但在2010-2015年,大龄流动儿童规模减少了20%,可能与近几年全国大龄儿童人口队列规模下降有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三)流动儿童的居住情况

2000-2015年流动儿童的家庭结构显示,2015年流动儿童中有45%与父母双方同住,17.9%与父母中的一方同住,25.5%与其他成年人同住,17.9%与父母中的一方同住,25.5%与其他成年人同住(这部分儿童以异地打工和求学的大龄儿童为主),11.6%与其他成年人居住或独居(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异地求学的儿童)。2000年时与父母同住的儿童为63.2%,2015年该比例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仅与母亲或父亲一方同住的流动儿童比例在此期间明显升高。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四)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00-2015年,流动儿童的父亲拥有大专及上学历的比例从5.8%上升至18.1%,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从23.8%下降至2015年的12.3%;流动儿童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在快速上升,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000年的2.9%上升至2015年的15.5%。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五)流动儿童受教育情况

首先,就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来看,全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普遍改善。2015年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学龄阶段流动儿童都有机会在校读书,小学和初中学龄流动儿童的在校率分别达到94.4%和96.3%。2000年,6-17岁流动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高达8.5%,2005年下降至6.5%,2010年继续下降至2.7%。2015年6-17岁流动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提高,达3.3%,这主要是2016年6周岁儿童未按时就学的比例上升所致。

就流动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情况来看,高中学龄流动儿童在校比例不断上升。高中学龄流动儿童的在校比例在2000年和2005年时相对较低,分别为48.8%和49.5%,2005-2010年进步较大,增加了约2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77.4%,2015年继续上升至84.9%。这反映了我国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3 流动老人

(一)流动老人的规模

流动老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第六次全国入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 年 11 月 1 日,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 60 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 934.4 万人,与 2005年 1%人口抽样调查相比,5年间流动老年人口增加了 87.1 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5.79%;而 2015 年动态监测所调查社区的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约180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 7.2%。5年间,我国流动老人增长了844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43%流动老人流动原因为照料晚辈[N].中国人口报2016-10-27

(二)流动老人的户籍结构和流动范围

2015 年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在流动老人中,农村户籍者约占七成,而城镇户籍者仅有三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流动老人中跨省流动比例最高,约为 58%,而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的流动老人相对偏少,分别约为 25.1%和 16.9%。

数据来源:43%流动老人流动原因为照料晚辈[N].中国人口报2016-10-27

(三)流动老人的年龄结构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的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80%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为4%。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四)老年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照顾晚辈、异地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且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五)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流动特征

在北上广深超大城市中,流动老人流入地选择有“就近”倾向。户籍所在地在东部地区的流动老人占比最多(36%),其次是中部地区(34%),最后是东北地区(15%)和西部地区(15%),流动老人主要来自安徽(11%)、江苏(10%)、河北(10%)、黑龙江(8%)、河南(7%)等省份。户籍所在地为河北及东三省的流动老人主要流入北京;户籍所在地为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流动老人主要流入上海;流入广州深圳的流动老人除省内跨市流动外,多数来自湖南和湖北等地区。在流动老人的流动范围方面,在北上广深 4个城市的流动老人中,跨省流动的流动老人占全部受访流动老人的 97.3%,省内跨市的流动老人占比2.7%。

数据来源: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与生活特征分析——基于对北上广深流动家庭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8(02):3-9;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六)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流动时间

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存在城市差异,相较于广深城市,京沪两地更偏于“长期化”。整体上看,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3 年,具体分城市来看,不同城市的流动老人流动时间分布比例不同,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情况相似,广州和深圳两地的情况相似,广深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明显短于京沪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在 3 年以内的分别在广深两地和京沪两地的比例为75%、 35%,在京沪两地有约30%的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在10年以上。京沪两地流动老人的流动时间平均为 7.2年,广深地区则为 3.3 年左右。

表1 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流动时间情况

数据来源: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与生活特征分析——基于对北上广深流动家庭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8(02):3-9;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七)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原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北上广深流动老人的家庭化流动特征突出。因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流动老人比例最大,占 35.2%,其次是因养老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 23.1%,再次是因照顾子女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 19.2%。另外,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 14.5%;因治病及其他原因流动的老人占 8%。从流动老人的主体特征来看,在性别方面,男性流动老人中有更大的比例因为务工经商流动,比例高达43.6%,而在女性流动老人中则有更大的比例因为照顾子女和孙辈流动,比例高达78.8%。在户籍方面,不同户籍类型流动老人的主要流动原因分布不同,农业户籍流动老人的流动原因按所占比例由大至小依次为照顾孙辈(38.0%)、务工经商(22.5%)、养老(17.6%)、照顾子女(15.2%)和治病(1.1%),非农业户籍流动老人的流动原因按所占比例由大至小依次为照顾孙辈(33.0%)、养老(27.3%)、照顾子女(22.1%)、务工经商(8.4%)和治病(0.2%)。

数据来源: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与生活特征分析——基于对北上广深流动家庭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8(02):3-9;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八)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收入来源

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从北上广深流动老人整体的情况来看,离退休金、家庭供养和劳动收入是流动老人经济来源的三大支柱。57.3%的流动老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养老金,22.3%的流动老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劳动收入也是流动老人主要经济来源,占 12.0%,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比例为 1.8%,主要依靠储蓄及理财生活的流动老人比例最少,仅占 1.5%,其他来源比例为 5.0%。从户籍差异看,家庭其他成员是农业户籍流动老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经济来源,而超过80%的非农业户籍流动老人主要依赖离退休金/养老金。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流动老人的比女性流动老人更加经济独立,37.3%的男性流动老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

数据来源: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与生活特征分析——基于对北上广深流动家庭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8(02):3-9;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九)超大城市中流动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对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流动老人身体健康,比例达到 95.8%,身体不健康但生活可以自理的比例为3.6%,生活不能自理的流动老人仅占 0.6%。

数据来源: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流动与生活特征分析——基于对北上广深流动家庭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8(02):3-9;2015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

本文来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NESSDC,以下简称“中心”),围绕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科技创新、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享共建20余年,率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球系统科学综合数据库群,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30项,参加“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心实现了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从无到有,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