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传承之路 | 司徒铃教授背俞穴使用探秘

- Clinical Experience -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具有反映、治疗相应内脏疾病的相对特异性。《灵枢·背俞篇》提出了背俞穴主治五藏疾病,并记载了五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指出背俞定穴的客观指标是:“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现象。《难经》中亦有:“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论述,由此可推论,当内脏有病时也可反应到相应的背俞穴上。

司徒铃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背俞穴通过经络与相应的脏腑内外相应,即脏腑的病变可在相应的背俞穴找到反应点,如穴位出现压痛敏感、感觉异常、结节等表现,背俞穴阳性反应亦可以推测脏腑的病变。

如他曾诊察一位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患者时,在肝俞、脾俞处寻及形似指甲大小、淡暗红色的阳性反应区,且区域内可见灰白色粟粒样小点,稍突出于皮面,圆形略带光泽,压之不褪色,当用手指按压第9、11胸椎旁近肝俞、脾俞处,患者诉有特殊的感觉传导到胃脘区,并觉疼痛有所减轻;为一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诊治时发现,脾俞穴处皮肤略为下陷,弹力差,可触及有米粒样细条索状的阳性反应物,并见到有方块形暗灰蓝色的阳性反应区,亦有“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现象。

司徒铃教授对背俞穴的使用并不拘泥于五脏六腑背俞穴,还包括膈俞、夹脊穴。他在古人的基础上,联系《灵枢》指出“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将华佗夹脊穴加以扩展,取相应颈椎夹脊穴治疗头部器官疾病,即由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两旁共56穴。

临床上治疗头面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疗上腹部内脏疾病,取胸8~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病,取胸10至骶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疾病,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这与现代神经解剖学研究不谋而合:脊神经节段性分布与其分布大致一致,体表、内脏信息通过神经相互传递,刺激背俞穴可以通过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司徒铃教授临床治病,离不开辨证施治原则,针对患病个体,分析其病变部位、经络、脏腑,辨别其寒热虚实性质,以做出临床诊断,确定治法治则。他继承和发展《内经》提出背俞穴“只灸不不可刺”的理论,提出除灸背俞穴外,可针刺、挑治、点刺、拔罐、埋线、穴位注射等多种治疗方法,体现他师古而不泥古的学术思想。下表为司徒铃教授临床治疗方法举例:

善疗痼疾

司徒铃教授临床善用背俞穴,在辨证基础上,对背俞穴运用精巧,特别是对治疗慢性病、奇难杂症等运用独具匠心。他曾将以刺灸背俞穴为主的902例病例的疗效进行统计,其中治愈、显效者461例,好转者345例,无效者96例,占10.6%;总有效率为89.4%。治疗病种涵盖五脏相关疾病、痹症、头面五官病症等。

司徒铃教授通过观察还验证了五脏六腑背俞穴具有主治相应脏腑相关疾病的特异性能,具体详见下表:

以上所总结的司徒铃教授运用背俞穴,仅是其众多针灸临床经验之一。他灵活运用刺灸所达之效,无一不令人赞叹,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整理、总结及提高,使岭南针灸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司徒铃教授临证验案举髃

陈XX,女,32岁,炊事员,1975年9月10日初诊,哮喘发作已十天。自诉8岁时患麻疹后,因不慎跌落河里,身湿受寒,此后便患哮喘,反复发作已二十多年,每因受寒后诱发,每年发作多次。十天前因感冒风寒并喘咳,呼吸困难。现感冒诸症已退,惟哮喘持续发作,夜间尤甚,不能平卧,痰多色白,两肺有哮鸣音,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此乃痰阻气逆,肺失宣降。

治则:发作期——宣肺降气,化痰,平喘;

缓解期——调整抗哮功能,预防复发。

取穴: 肺俞、大椎、百劳。

操作方法:挑治肺俞、大椎、百劳穴,并以梅花针点刺颈背腰骶部背俞穴区及颈前天突区皮部。每周二次。

疗效观察:挑治8次后症状基本控制,续治两周以巩固疗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整理、排版 | 张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