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富硒农业鼓励就地加工
“稻谷晒干后要放置一个月再加工,米粒就不会那么碎。我们出产的富硒米畅销两广,每公斤出厂价超16元。”该加工厂负责人罗爽说,该厂生产线仅包括烘干、碾米、包装,程序非常简单。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加工方式,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原先,村民加工大米的方式大同小异,一样的稻谷一样地碾,但市场上价格都没有超过10元每公斤,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该示范区首先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化、装备设施化、经营组织化、特色产业化、要素集成化”,统一种植,统一物资,统一技术标准。其次,核心区生产基地通过富硒认证,注册“小凉河”商标品牌。
“大米的初级加工生产,投资不大,技术含量也不高,很多人都在干。我们将简单做到精致,从而提升产品价值。”罗爽说。
道西村曾是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村,主要原因是缺水。“以前村民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喝。光饮用水都这么困难,何况灌溉用的水。”村民黄小华说。
正因为这样,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村里的田地有不少撂了荒。2015年,道西村现任村支书罗坚东回乡,成立了贺州市四维种养有限公司,把村里撂荒的土地租下来,打井取水,种植水稻和蔬菜。
次年,广西地矿局挂点道西村开展定点扶贫。在开展地质调查中,该局在道西村发现有大片富硒土壤,适合发展富硒农业。于是,驻村工作队员引导当地农民把眼光瞄准富硒产业,欲通过发展富硒农业实现扶贫摘帽。
在后盾单位和当地政府的推动下,群众纷纷响应,建立了道西村四维富硒稻产业示范区,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和贫困户用资金或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或者到基地务工获得工资。
目前,该示范区的核心区面积1200亩,拓展区2300亩以上,辐射区超过3000亩。年产值3300多万元,年销售超过280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农户500多人增收。去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2017年,道西村实现脱贫摘帽。在尝到种植富硒水稻的好处之后,该村还大胆发展富硒系列产品,如红薯、芋头、菜心、百香果等。
近几年,平桂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部分发达国家超过80%的农产品是经过加工后才上市的,比未加工的农产品增值5倍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相比之下,我们的农产品产业在加工这一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平桂区区长朱建军表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和技术集成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平桂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有429家,注册资金总额6.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约7.6亿元,辐射带动农户6.24万户。形成以大米、蔬菜和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了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家、市级2家。富硒米、平桂茶以及以莲藕为主导的水生蔬菜初加工产品,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青睐。
截至目前,平桂区富硒农产品认定面积超过1万亩,包括莲藕、大米等10个种类,其中芳林马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面积超7万亩。该区不断加大招商及培育农业龙头的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农产品加工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该区还通过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扶持企业设备升级和技术改进,促进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