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往事》秘闻太多:当年周星驰片酬70万,陈可辛是翻译

拿到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香港电影往事》两本新书已有月余,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拆封。对于一个港片迷来说,拜读魏君子这两本书多少带点仪式感,总想等到一个空闲的时间、合适的机会。让我没想到的是,从《香港电影演义》第一部分的“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开始根本停不下来,一本书能带给我如此引人入胜的观感,上一次还要追溯到中学时期读金庸的小说。

于是,上下班开车换成了地铁、晚上追剧、看电影也换成了读书,两本书加起来500多页,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创下参加工作以来最快纪录。

同样泡在录像厅长大,和魏君子也是多年好友,我很熟悉他多年来的创作脉络,回想差不多十年前拿到录像带封面的《香港制造:一梦十年》,内心充满喜悦,书中倾注的是影迷对港片的热情,以及完全站在主观视角的评论,可谓是写给香港电影厚重的情书。

但《香港电影演义》完全不同,魏君子经历完从影迷到媒体人再到电影从业者的身份转换,这本书用客观的角度、理智的心态绘就出一幅宏大的香港电影画卷,通过人物小传、类型片分析,由点到面的呈现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起伏跌宕,有影史钩沉、有理性细致的分析,也有高屋建瓴的解读。从邵逸夫到刘伟强,娓娓道来、循序渐进,书中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港片史料,难怪文隽推荐序的标题是“仿佛常年浸淫香港影坛的'自己友’”对于热爱电影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

而我重点想谈的是《香港电影往事》,它和《香港电影演义》视角又不一样,书中从已故嘉禾掌门人邹文怀,到如今仍活跃在影坛的“老顽童”胡伟立,囊括了17位对香港电影有卓越贡献和影响的电影人的自述,这些篇章更有代入感也更加生动。读这本书不再是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而是不断地被这些影坛大佬们的口述带入,去领略属于他们的电影江湖,而每一个人的段落又像是拼图的一部分,将所有人的叙述拼凑在一起,就能成为一张属于香港电影的瑰丽画卷。

可能有人会觉得,给影人采访,编辑成书,这不是很简单?答案是否定的,本人从事电影媒体多年,很清楚个中的艰辛和不易。

首先是资源和机会难得,采访需要媒体宣传、推广的明星们容易,想接触影坛幕后操盘的大佬们太难。书中邹文怀、施南生、向华胜、麦嘉、泰迪罗宾等人一般的媒体人都很难接触到,他们真的是需要打入香港电影圈内部、有行业权威性,甚至需要有靠得住的人介绍和引荐才能有接触的机会,这就不是一般媒体人或行业从业者能做到的事情。

其次,就算有这样的资源和机会,也很难有如此深入、高含金量的自述。书中涵盖的影人当中,吴宇森、吴思远、甄子丹等人,我也通过自己的媒体资源做过采访,但一方面是时间短,只能将采访重点落在当时要宣传的作品上;另一方面是面对内陆媒体,这些香港电影人们相对谨慎,连作品本身都泛泛而谈,更不用说跟你回顾从业过往了。

还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是,即便采访的对象健谈,他们往往不具备缜密的逻辑和表达能力,这点特别考验做采访的人,需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本身要对香港电影有很透彻的了解、对影史八卦如数家珍,甚至做到反客为主,才能成功“撬开”他们的嘴。所以说,电影记者如果只是浮皮潦草地做个采访、出篇新闻稿,门槛很低,但想要做到《香港电影往事》中任意一篇的深度,门槛真的太高了。

即便拥有以上三点,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始终保持对电影的热爱、以及义无反顾地勤奋。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2009年末,我陪同魏君子给安乐老板江志强和“八爷”袁和平做采访。在那之前江志强非常低调,很少公开露面,而魏君子为了这个采访,从北京飞越2000多公里到深圳,如果没有积累就不会被江志强认可,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热爱和勤奋,就不会有这次采访。

并且,书中邹文怀、田丰均已过世,听闻吴宇森的身体每况日下,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电影人们都在逐渐老去,想效仿魏君子这样再出一本书已经不可能,这部著作不敢说前无古人,肯定是后无来者了,这也是《香港电影往事》的珍贵之处。

说回到这本书本身,我觉得至少在两个层面有非凡意义。

首先是读者层面。

电影是导演创造的魔术,是从制片到剪辑、音乐一整套复杂流程的艺术创作,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八卦和秘密。影迷们在银幕上只看到魔术的表面,《香港电影往事》则通过电影人们的自述,给出“魔术”背后的答案。

这真的太有意思了!书中几乎每一个电影人、每一个章节都藏着公司运营、电影创作的秘史,比如开篇邹文怀的自述,很多影迷知道邹文怀出走邵氏组建嘉禾,两家公司势同水火,在大银幕上交锋,但读过书会发现原来邹文怀能成功离开邵氏有张彻的功劳,而两家公司除了在大银幕上拼杀,也在银幕外争抢片场;

吴宇森的部分,原来陈可辛和他早年也有一段缘分,当时的他只是泰语的翻译;大家都知道李修贤是周星驰的伯乐,原来真正给周星驰机会的是吴宇森。

还有向华胜的部分,看过他的自述才知道当年《逃学威龙》票房破亚洲纪录,但整个投资包括周星驰的片酬才690万,而他和周星驰签约的时候,一部片酬仅70万。如此详实的数据,只有本人口述才算权威。

诸如此类的“秘史”书中数不胜数,所以说《香港电影往事》绝非拾人牙慧、讲述众所周知的往事,而是“猛料”遍布,不断带给读者新鲜感。

其次是行业层面。

香港电影鼎盛时期不但横扫东南亚,甚至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地都有很大影响,当下内陆充斥大制作的国产电影都无法与之比肩。除了时势原因,主要还是当时的香港电影人有胆识、有谋略,是他们把香港电影推至黄金时代。

历史都是一面镜子,更何况电影?《香港电影往事》这17位电影人的自述,其实相当于“现身说法”,把自己的得失娓娓道来,非常值得当下的制片、导演们思考和学习。

比如邹文怀组建的嘉禾,这家新公司能和邵氏分庭抗礼,是因为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等“猛将”招致麾下,留住人才、善用人才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都是电影公司运营中的大学问,邹文怀谈的很透;

向华胜的“永盛”,从出师不利到一统天下,再到挥师北上,看过向华胜的自述会发现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他的八大制片宝典,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依然适用。

可以说,《香港电影演义》、《香港电影往事》这两本书系统地完成了对香港电影的回顾和分析,众多电影人的自述则是香港电影珍贵的史料,难怪徐克、施南生、刘伟强、尔冬升、甄子丹、文隽六位电影人联袂推荐,值得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