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不纠缠的人,最有福气
有一个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两位大妈互相揪着头发打架的画面。她们相互撕扯着,接着在浸满水迹的菜市场地面打滚,衣服上沾满了泥浆;随后碰倒了货架上的新鲜蔬菜,西红柿滚落一地,青瓜摔得鼻青脸肿。
待劝架的人把她们拉开,一位大妈的额头已磕破,而另一位的头皮被硬生生扯下了一块……本该开市卖菜的两个人,却因为界限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到最后,两败俱伤。纠缠于小事,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你亲眼目睹这种场面时,你可能会说为了一点界限问题不值得,可生活中这种情景不在少数。早高峰时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而破口大骂的女性,没有帮自己的孩子投票而把朋友拉黑的宝妈,因为被取消订单而与顾客争吵的司机……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现实生活中,阻碍你前进的不是那些大事,往往是鸡毛蒜皮的琐事。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琐事上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有福气的人,都懂得不纠缠。
遇到无法改变的事不纠缠
唐宋时期,有两位文人,早年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他们年少便声名显赫,而在仕途上却都不顺遂。一名是李贺,一名是苏轼。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幼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七岁作《高轩过》而得到韩愈的赏识,从此诗名远播。
少年的李贺一举过了河南府试,赴长安考进士时遭到流言的攻击。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放出流言,说他应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去考进士。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究抵不过蜚语流言,李贺不得不愤然离开试院。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深陷在痛苦中,还为此事写了不少抒愤之诗。李贺虽然没能参加考试,却因才学过人,又有韩愈的极力推荐,经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
他为官几年,却深感迁调无望,功名无成,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内心意难平,终日悲观厌世,愁眉不展。他的妻子在此时又因病去世,他更加忧郁,不久便郁郁而终,时年27岁。一代鬼才从此陨落。
而苏轼,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式面对世事。他的人生起起落落,早年遭遇弹劾,自请出京;中年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触犯龙颜,放逐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每到一处,就造福一方百姓。他的一生,兴修水利,三建苏堤。如今到杭州西湖、惠州西湖、颍州西湖都能看到他留下的疏浚痕迹,百姓都尊称他为苏堤公。63岁被贬儋州,他便在此处开办学堂,以至许多人慕名而来,跟随苏轼学做文章。
他并不纠缠于已成事实的往事上,而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放下成见,淡然处世,只管发挥自己的长处,造福百姓。所到之处,迎接他的都是鲜花和掌声。他所写的诗章,都在赞赏当下的生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苏轼即便一生颠沛流离,也将生活过得五彩斑斓。东坡肉、东坡帽、苏堤,就是最好的见证。
若李贺能与苏轼一般,不纠缠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将当下的生活过好,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不纠缠于无法改变的事,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重新生活的勇气。
不与蛮不讲理的人纠缠
《庄子》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说:“不要与生活在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们的眼界受到了空间的局限;不要与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雪,因为它们的眼界受到了时间的局限;不要与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们受到了教育的局限。”
《狼与小羊》的寓言故事中,狼非说在下游喝水的羊将它的水弄脏了,而羊却与狼争论,自己在下游,怎么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羊只顾争辩,忘了狼的本意是将它吃掉。羊将时间花在争辩上,而不是想办法脱身,最终成了狼的晚餐。
蛮不讲理的人,就像那匹狼,带给你的只有无底深渊,纠缠越多,风险更甚。
古语云:不与傻瓜论短长。
纠缠于烂事,逞一时口舌之快,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惨痛的。而聪明的人,都懂得让步,规避没有必要的风险。
不纠缠的人,本身就自带一股魅力。所以我们爱谦谦君子,爱空谷幽兰,爱人淡如菊。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值得被尊重、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