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龙川河:【麦芽糖甜悠悠】(散文)
本期编辑:张 小 鱼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我没有见过自已的爷爷,听说在父亲几岁的时候就去逝了,然而自小听村上的老人讲起爷爷的故事不少。解放前爷爷兄弟五人,都各身怀特色的武术见长,爷爷最善长的就是毛头,习武成为了他们走南闯北生存的保障。到了冬天身背一锅麦芽糖,走乡串户在漳县、武山、陇西、岷县等地的乡村及集市上,武山一带常把爷爷他们称为西乡的糖客,糖客的到来成了那个时代小朋友们的希望。
有一次爷爷与同村的一位叔叔到武山县的洛门镇赶集,半夜鸡叫后就出发了,他俩走了几个小时才到了洛门镇,早早地占到了较好的摊位,正当人流多起来卖糖时,突然来了几个人抢占了他们的摊位。叔叔说三爸,咱们跟他们论理去,爷爷说让一让算了,他们只好另找别的地方卖糖。他俩背着糖箱寻找着摊位,走到了另一条街上,前面围了许多人,碰巧看到还是前面抢夺他们摊位的那几个人,正将一个卖山货的老人的摊位掀翻,说占地盘要交保护费之类的。叔叔上前论理,几个人围上来正要举拳时,一个突然嚎叫起来,已被爷爷按倒在地,他们只好幸幸地走了。
过了半个时辰,来了十几个人,围到了爷爷的面前,有的还带着棍棒。为首的说,西乡的糖客,只要你们给我们叩几个响头,就不与你们一般见识,不然没有你们的活路。爷爷给叔叔说,看来今天这阵式没法过去,你只管收拾好糖箱,其他的不要怕,有我呢。转过去对来人说,要过招,得选个宽敞的地方,不要影响大家做生意。他们朝街道外走去,旁边行人说,今天遇上好戏了,这糖客要吃大亏了。到了一处空闲地段停了下来,对方说,不要走了我看你这是想逃走,话音刚落,只见爷爷腾空而起,似旋风突袭,五、六个人刹那时应声倒地,其他人员见状立即下跪求饶,纷纷落败而逃。正当人们议论这糖客惹火烧身时,这伙人簇拥着他们的头目到了,恳请爷爷他们到府上作客。爷爷征服了洛门的街霸,从此西乡的糖客在武山一带名声大震,再也无人敢欺负了。
我出生在1963年,是听着爷爷他们糖客的故事长大的,那时候农村不能搞副业及个体经营,自然没有麦芽糖吃,只能是听着故事在流着口水。1981年随着个体经济的兴起,村上的叔叔伯伯新建起了糖房,麦芽糖在大柳树村全面生产起来了,到了冬天成了整个村子里最主要的副业来源,十七八岁的我身强力壮,时常帮村里人搅糖劳动,顺便吃吃向往已久的麦芽糖,真是其乐无穷。
麦芽糖的生产,首先就是生产设备,先要修建碾米的碾盘,用于碾小米及碾碎麦芽。接着是直径一米口大的锅台,锅台还要用木板加长一米多高,锅台一是蒸小米,二是熬糖;在锅台后面有两个通火烟道,烟道上有另糖的小瓷缸,通过烟道加热,糖水就另出来了。其次是生产流程,一是提前生好小麦芽,正式生产时将小麦芽碾碎;二是将小米蒸熟后,降温与麦芽搅拌,放入小瓷缸内,停上一柱香的时间,然后加上温水,开始另糖水,也称糖汁,令糖汁时适当的加火加温;三是将糖汁熬成糖稀;四是糖汁熬制成糖稀时,将上一锅由糖稀搅成的棕色状态的糖放在锅台上扯拉,经熬制糖的蒸气水一喷,糖就成了白色;五是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可拉成板条状的,可用绳子勒成圆形真空的。
麦芽糖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加工的糖稀,它广泛用于饼干等的制作生产,与其他糖类最大的不同是能够松胀,而不是沉淀。二类的麦芽糖成品,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真空圆形麦芽糖祭灶神的习惯,在人们食用过程中,麦芽糖对于胃病有特殊的辅助疗效。
1983年的春天,口含麦芽糖的香甜味,离开了故乡去了新疆,时刻不忘家乡这一传统制糖业的发展。1985年我根据当地盛产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的特点,设想家乡特产与麦芽糖合成新的糖类新品种,向漳县人民政府县长蒋国太提交了建议。县人民政府回信称,1985年漳县经天水地区划归定西地区后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大柳树传统制糖业的发展问题。从家乡亲戚的来信中得知,由县上出资选派村里的几个制糖能手,先后到定西、临洮等地的糖厂参观学习,可惜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最终未能升级换代发展壮大成功。
十几年前父母在所住的房子里建了糖房,到了冬天乡亲们排队来制糖,兄妹们担心父母年纪大了,别为了落一点喂养猪的饲料糖糟,不要太劳累了。他们说这没什么,就是方便大家吗,这是我们村的传统工业。后来弟弟家又建起了糖房,村子里制糖业越来越繁忙。听弟弟讲,他一个冬天每月净收入在五千元以上,如今的麦芽糖是最传统,最环保的食品,一公斤达到100元,前景十分看好。虽说麦芽糖在全国有不少的产地,但大多数以玉米为原料,我们村的糖是以小米为原料,是不同的品种很独特。希望有识之士来投资,引进技术资金,把麦芽糖的制作工艺特色传承下去,通过互联网推广开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我想陇原麦芽糖,总有一天会走出甘肃,推向全国,甜遍世界。
(插图来自网络)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