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设立国子监的过程
明朝的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为了培养人才,朱元璋大力兴办学校推行教化。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朱元璋下令在婺州开设郡学,聘请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沈、徐原等为训导,这是朱元璋设立的第一所学校。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九月,朱元璋下令在元朝集庆路学旧址建立应天府学,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职,任命许存仁为博士。
明朝建立后,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下诏在国学以太牢祭祀孔子。
国子学地处应天城的中心地带,繁华热闹,缺乏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且校园不大,可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朱元璋多次下令建造国子学房舍。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增修国学斋舍;洪武二年三月,下令增筑国子学舍;洪武六年二月,增筑国子学舍一百多间。
可是国子学的房舍仍然不够使用,朱元璋决定迁址重建。
经过用心选址,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月,朱元璋下诏在鸡鸣山下重建国子学,令工部尚书陈恭挑选材料、招集工匠,金吾前卫亲军指挥谭格监督施工。
新校址环境清幽,十分适合读书学习。
洪武十五年三月,朱元璋下诏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监丞一人,正八品;典簿一人,博士三人,助教一十六人,全部从八品;学正三人,正九品;学录三人,从九品。
这年五月,新建的国子监顺利竣工,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旧国子学改为应天府学。
国子监按照左庙右学的布局建造。教学区的正堂称为彝伦堂,是祭酒、司业办公的场所,左边是祭酒、司业讲课的地方。彝伦堂后面有六堂,分别是率性、修道、诚心、正意、崇志、广业,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祭祀区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祭祀区的东边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区,学生的宿舍称为号房。
五月十七,朱元璋亲临国子监,拜谒先师孔子,行释菜礼,然后为学生亲自讲解《尚书》的《大禹》、《皋陶谟》、《洪范》等文章。
国子监的学官各司其职,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国子监。监丞执掌绳愆厅,负责监督师生的纪律。博士负责给学生讲课,每位博士专门讲授《周易》、《诗经》、《尚书》、《春秋》、《礼记》中的一门课程,同时讲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助教、学正、学录负责辅导学生学习。
“祭酒、司业,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明史》)
洪武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下令更改国子监的品秩及官员数量。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监丞一人,正八品;典簿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都是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典籍一人,都是从九品。
洪武二十六年,中都国子监并入京师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