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有“傲骨”的一首诗,短短20字,彰显隐士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著名的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隐居而不喜当官的有名望的人。按照这个标准,不食周粟、宁可饿死的伯夷叔齐,隐居商山、不肯接受刘邦封官的”商山四皓“,隐居云梦山清溪的鬼谷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都是著名的隐士。

纵观中国古代隐士,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隐居山林,二是推崇道家思想。鬼谷子本身就是道家流派纵横家的鼻祖,号称华阳隐居的陶弘景也是南北朝时期道家茅山派的代表人物。这绝不是巧合,而是与道家主张的核心思想有关。
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受到许多帝王和贤士的推崇,即使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像唐太宗、朱元璋这样著名的帝王依然以道家思想治国,可见道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影响的深远,这也是中国隐士催生的思想基础。古语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这是道家思想的三层境界:

”小隐隐于野“,有能力的人隐居山林,看似与世无争,其实本质上是心灰意冷,无奈之下的一种消极避世态度。典型的人物就是陶渊明,从20岁起开始游宦生涯,29岁做到州祭酒,后40岁出仕将军参军,出仕辞仕反反复复宦海沉浮几十年,从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主官,说好听了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是官俸也挣不到”八斗米“,否则是否归隐山林,真不可知。
不过真要是那样,我们或许也就读不到中国田园诗派第一人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这样的隐士是小隐,需要借助外部的环境来清修,是刻意依托山林忘却红尘的纷扰,不过毕竟还是形式上做到了,这是隐士的第一层境界。
”中隐隐于世“,真正有能力的人混迹于市井之中,深藏不露,即使面对喧闹的尘世,也能做到物我两忘,泰然处之,他修行的是自己的内心。典型人物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喜欢结交朋友,三教九流从不避嫌。春秋时期,他为鲁国狱官,被罢官三次,三起三落也不离开鲁国。
柳下慧不因为在昏君手下为官羞辱,也不因为官小而辞掉官职,他为官办事奉行自己的原则,他被遗弃也不怨恨,身处穷困也不忧愁,与乡邻市井相处也高兴愉悦。柳下慧是一个既能珍重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工作,又能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高洁精神的智者,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尘世纷争,他的人生信条是”尔为尔,吾为吾“,他修行的是自己的内心,这是隐士的第二层境界。
”大隐隐于朝“,真正大智慧的人都在朝廷之中,即使面对排挤打压倾轧,即使面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即使强敌环伺,大军压境,也能淡定自若。典型人物是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面对诸葛亮让士兵用长矛挑着他的头盔羞辱他,他依然谈笑风生,坚守不出,他的目标很明确,一切为了胜利服务。
司马懿以权臣身份能侍奉曹操、曹丕而令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屹立不倒,到死也不改弦更张,后来由其子司马昭废魏明帝曹睿而得两晋天下,可见他为人为官为事的老辣,他修行的是强大的内心和意志,这是真正的大隐士,也是隐士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关于隐士境界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名字叫《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此诗以极简练的词句表现了作者高远出世的情怀和敝屣富贵的依然之态。
诗歌的大意是:你问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作者: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作者陶弘景,不但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化人,而且是一名隐士。在当时,陶弘景这个人,有名到什么程度呢?36岁辞官归隐,在茅山找了个山洞,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的俗事。可世间的那些个俗人们,却就爱追着人家跑,还把各种世俗的头衔往人家头上戴:你不是不愿出山吗?行,那你也是“山中宰相”。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陶弘景活了80岁,经历了3次改朝换代,分别是宋、齐、梁。话说梁朝的梁武帝萧衍,打小就是陶弘景的粉丝。所以一当上皇帝,立刻就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请陶弘景:别在山里当宰相了,出来吧,我给你个官儿当。
没曾想,陶弘景竟然不愿意,还找理由推脱。于是,两人就此打起了太极。萧衍这边呢,一个劲儿地派人请;陶弘景那边呢,一个劲儿地往外推。说起来,萧衍毕竟是开国皇帝,气量宏大,被陶弘景这么推来推去,不但没生气,反而越来越纳闷:山里何所有?居然勾得这老头连官都不愿当?
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问。毕竟是皇帝,陶弘景当然要回复了。于是,他就写了这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各位客官,光这个题目,咱是不是觉得陶弘景有种应付差事的感觉?其实这还不算什么!
’因为诗的第一句“山中何所有”就很应付了,竟然直接用于石诗歌《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古松与清泉。一泓涵素月,千尺摇苍烟。我生乏世用,乐此山林闲。临流或倚树,物我两悠然。慎勿作梁栋,斧斤斲其天。慎勿入江海,汹涌生波澜。流荡易忘返,正直难自全。我欲叩其理,水去松无言。”中的原话,也不管是谁的版权!
接下来,第二句就开始回答:“岭上多白云”,你不是问我“山中何所有”吗?那我就回答“岭上多白云”。就是这么稀松平常,就是这么若不经意。这不是明摆着,没把皇帝的诏书当回事儿吗?然而这依旧不算什么!
因为接下来更过分,开始赤裸裸的显摆了:“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我与这山中的白云,相互取悦,两看不厌,别提多开心了。本来想拿给你看看吧,可又做不到。”做不到还说!你说气人不气人?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那么大一个茅山,难道就穷成这样,可写的只有山岭间的白云?其实,这是陶弘景用白云来自况。毕竟皇帝下诏书来请,自己直接一句“不去”怼回去,那不是找死吗?
于是,陶弘景就借着白云,向梁武帝萧衍表示:你看那山岭间的白云,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我想“持赠君”都办不到。同样,我也就像那山岭间的白云,你又何必枉费心力呢?
当然,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不能说得这么直白。实际上,在诗中,关于出去当官这事,陶弘景提到没提。可即便如此,从这短短20个字里面,流露出的那种隐士气质,不但梁武帝萧衍看明白了,更让无数后人对他傲视王侯的风骨,钦佩有加。
在节奏明快,信息发达,金钱至上,娱乐无极限,越来越浮华的当下,作为普通人,像陶渊明那样隐居深山,挖个山洞居住,隔绝社会,只会引来人们的猎奇,没有了古时的生活环境,我们连形式上的小隐也做不到,逃避社会责任,逃避家庭责任,那是懦夫,而不是隐士。
现代的我们,虽然做不到古代隐士们那样的坐怀不乱,但可以通过强大自己的内心,尽力在纷乱的红尘中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领导批评我们,可能是因为我们工作做得不好;下属顶撞我们,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下属关心不够;我们之所以贫穷,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别人提拔了,我们没被重用,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优秀……凡事这样想,我们的内心就会平和而纯净!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