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前期战力

“清朝在入关前后,只有区区几十万人口的体量,就算全民皆兵,能战之兵也不过十几万,而当时关内的人口就达到了近两亿(根据。后金军到清军保持的一贯强势,也是一大原因。在入关前,清军已拥有红衣大炮不下百门,这些火炮,在之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清朝在入关前后,只有区区几十万人口的体量,就算全民皆兵,能战之兵也不过十几万,而当时关内的人口就达到了近两亿(根据葛剑雄词条《中国人口发展史》和曹树基词条《中国人口史》词条的数据),以几十万人口一统天下,这样的事绝无仅有,但入关后的清朝做到了,自然也常常带来疑惑——怎么做到的?

原因自然有很多,比如离不开前明官员、军队的帮助,离不开多尔衮词条等满洲贵族在政治上的精明。但抛开政治等因素,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后金军到清军保持的一贯强势,也是一大原因。

虽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事也是政治强势的基础。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政治也是谈不上的,并且这与经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蒙古、金、后金,乃至匈奴肆虐欧洲,蛮族入侵罗马,都是落后征服先进的例子。

本文从军事角度入手,分析清军为何如此强势的原因。

军事装备

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在明清交替之际,清军实际上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

早在皇太极词条时代,清朝就吸收了孔有德词条、耿仲明词条、尚可喜词条等明朝叛将带来的技术和人员,拥有了自造红衣大炮的能力,后金也组建起了自己的重炮部队——乌真超哈,佟养性词条担任乌真超哈固山额真,也就是汉军都统。

在入关前,清军已拥有红衣大炮不下百门,这些火炮,在之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决定大顺和清朝的国运之战——潼关之战里。多铎词条早就抵达潼关城下,却固守不战,始终没有进攻,正是等待红衣大炮运到。炮火之下,坚城也无法抵挡,大顺军最终失败,弃守潼关,就此再也无力反击。

伴随着清朝的统一战争,红衣大炮都是战略武器级别。

除了大炮,再看看火枪。

火枪上,从后金到清初,确实与明朝有差距,但清朝同样在不断进步。

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军火枪还比较匮乏,努尔哈赤首先在精锐的巴牙喇里提高了火枪的数量,每100人的巴牙喇,配备了43支火枪。

到了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八旗军又拥有了朝鲜火铳手助阵。

“朝鲜之兵,虽无马上之能,然不违法度,长于步战鸟枪,以攻取城池大为有用”。

实际上,从后金到清朝前中期,装备始终在进步。入关后,火枪逐渐与弓矢、火炮一起成为清军装备里的三大武器,鸟铳也成为了清军的常用火器。到康熙年间,清军已经在汉八旗军里建立了成建制的火枪部队,称为火器营。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里就说:

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良,百世不易。

并且,清军把火枪进一步更新换代。逐渐淘汰了在明军里最多的三眼铳等火门枪,换装了鸟铳这样的火绳枪。

在武器上,入关后的清军已经不弱于任何一个对手。

战术意志

如果说八旗军是一支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的军队,许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如此。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在战场上,八旗军进退有度,调度有方,各部分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比如八旗兵的主力重甲步兵担任的是前锋,“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铠执利刃者,令为前锋。”轻甲的射手则隐蔽在后,“披短甲善射者,自后冲击”。八旗的精锐巴牙喇则担当的是战场督战队和预备队的任务,“精兵(巴牙喇)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即接应之”。

八旗军在行军中的表现是“若地广,则八固山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

军纪更体现在八旗军的速度上。

“兵贵神速”,入关后,清军取得的重大战果,无一不体现其速度优势。

在山海关词条击败大顺军后,多尔衮随即派出八旗军和关宁军,衔尾追击,紧追不舍,在庆都、真定又连续击败大顺军,几个月内,就把占据北方大片土地的大顺赶回了陕西。

速度优势,是能发动突袭战的前提,清军利用速度优势发动的几次突袭,奠定了天下局势。

九江之役,就是一场经典的奇袭战,大顺军被阿济格词条撵得损兵折将,人困马乏。跑到九江,以为终于暂时摆脱了阿济格,可以暂作休整。清军却不会给李自成词条这个机会,当晚阿济格就带兵杀到。大顺军毫无准备,迅速崩溃,连李自成的御营都被击破,大顺军头号悍将刘宗敏词条、军师宋献策词条,还有李自成众多眷属都被抓获,直接导致李自成很快在九宫山身亡。

击败张献忠词条大西军的决定性一战——凤凰山战役,更是奇袭的代表性作品。满洲第一勇士鳌拜词条率领清军前锋,人不卸甲马不解鞍,“衔枚疾驱,一昼夜行三百里”,没有同清军交过手,根本无法理解这种速度。

1646年的平定广东之战,是体现清军速度优势的巅峰战役。在李成栋词条和佟养甲词条指挥下,仅仅凭借万人左右的兵力,利用绍武帝词条和永历帝词条在三水互相交战,广东兵力空虚的机会,闪电般直取广州,灭亡邵武政权,两个多月就平定了广东。

这是一场经典的闪电战,虽然李成栋部下大部分是汉军,但被纳入清军军事体系后,在八旗官员佟养甲等节制下,一样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强力的将领

提到清军的强势,不得不提到八旗的领导层。

历史上,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争霸的事情并不少,从南北朝、五胡十六国词条到契丹、女真词条、蒙古,许多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起了皇帝。

不过他们的共同点是,出道即巅峰,也就是开国君主那一代人最强,以后逐代递减,并且多数是断崖式下跌,同时,往往由于内乱导致战斗力大减,再也无力进取甚至自相残杀自取灭亡,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

到了清朝,这条规律失效了。

努尔哈赤强,他的儿子们也都很强,这也就算了,可是,连孙子辈也都这么强,这并不多见。

尼堪词条、岳托词条、鳌拜、勒克德浑词条、博洛词条、岳乐词条、费扬古词条,清军第三代将领够资格领兵成为统帅的,一只手就数不过来,更别说那些能征善战又爵位稍低的。

要知道,从努尔哈赤25岁起兵到顺治七年(1650年)八旗第三代将领勒克德浑攻克广西,已经过去了整整67年。

还有一条,八旗没发生内乱。

历代北方民族建立的帝国,辽、金、元都曾经内乱不止。

清朝也有过内乱的苗头,也是开国雄主死后,儿子们为争位而争斗,但却并没有发展到刀兵相见的地步,为了共同的利益,内乱之火被扼杀在摇篮里。

这可能是清朝最危险的一个阶段,如果内乱真的发生了,那它很可能像辽、金等一样,没有足够的精力再用于完成统一。

代代出名将,又没有内乱危险,在统帅层面保证了军队的稳定和战力。

再看清朝入关后的对手们

大顺军脱胎自农民军,虽然李自成称帝,也并没有摆脱农民军的本质。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反应到军事上,就是瞎打,打到哪算哪。打得过就打一打,打不过就退一退,在本质上脱离不了流动作战的习惯。

农民军的特性又决定了大顺军不注重武器的发展,多使用缴获的明军火器,没有专门的火器部队,更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被清军的火器轰得七零八落,一路溃败。

南明各个政权也是如此,在装备上,他们当时或许并不弱于清军,但在军纪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八旗军入关之初,只有十来万兵力,而明朝这时在全国还有高达百万的兵力。

但是这些兵,大部分是已沦为军阀的各地总兵们扩充势力而招募,既无战斗力,更没有军纪可言,与一群土匪也差不了多少。

有人会说南明的内斗。

内斗是事实,但在具体作战中,许多南明将领面对清军,手下的兵力并不少,同样一触即溃,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比如左良玉之子左梦庚词条投降时,手里还有二十多万军队。多铎东下时,江北四镇剩余的兵力加起来也还有20多万之多,却没有一点点战斗力。

而投降的这些明军,经过清朝的沙汰和整编,成了绿营军队,却又表现出了不输于八旗军的战斗力,这同样是军纪导致的战斗力差距。

再从将领层面来看,八旗将帅多是宗室子弟,为清朝打仗就是自己的家事,个个拼尽全力。而不管是大顺还是南明各个政权,宗室里就没有出现过强有力的军事人物,把清朝入关后所有对手加起来,称得上名将的也没有几个,在将领统帅力方面,被清朝完全压制。

有了以上条件,从后金到清朝,出道即巅峰,并且长时间没有滑落,从上到下,清朝的军事力量在当时都是碾压各个对手,并且在战略上即使有失误,也能及时调整。

正视历史才能进步,可能有人不愿意承认,但从战斗力上来看,明清交替之际的清军,成为了这时期中原大地的最强军队,或者说是东亚大陆的最强军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