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经:老子帛书《德道经》(马王堆出土)卷一
拱手拜。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3、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4、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5、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众家直译版:
1、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2、最好的修养不是为了自己有所收获,而是在于把事情办好。最高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做,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低级的修养“为之”(“无为”的反面),而以为种种有人为的措施之必要,所以是“有以为”。
3、上礼做事是不以仁的名义来做的。上礼做事如果没有人回应他的话,他就会撸袖伸臂,推搡对方。(另一译:上礼做事没有响应的人,就“强行拽着对方胳膊”让对方“屈服”),所以这样不符合“道”(“道”就失传了)。
4、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忠和信这些重要的品德其实已经淡薄了,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
5、前面主要是说,礼是道浮华的表象,也是愚笨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实在而不陷于浮华。所以要追根溯源选择道而不是礼。
通俗译版
1、有素质的人,因为人家有素质(不去彰显、计较),所以看不出来,也不容易感受到,就是那些表面看起来“装的人五人六”的人,其实最没素质,(因为他们干点啥“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总想办法表现出来),这种带有明显“有利于自己”目的性的去做事,其实已经背离了(好品德)。
2、真的品德高尚,是不抱着(利己)的目的去强求结果的,因为“上仁”(利他主义者)会明白,自己忙活一六十三招,还不如不做(费力不讨好),“上义”(热心肠,义气用事的),总觉得自己要是不做点什么心里过不去自己这道坎,这种刻意的行为其实是“自以为是”,(到处显得你能耐,你奉献了,你付出了),看起来你很“光辉”(义),其实你这样做完全没必要。
3、表面上咋咋呼呼就显你能耐了,谁有不同意见,不配合你的,撸胳膊就干人家,你可缺了大德了。
4、默默付出的没人知道(以后也没人这样做了),然后就降一档,告诉大家都做好事吧(没人做),再降一档,不做好事没关系,总得做个好人吧(还是没人做)。再降一档,总得看起来像个好人吧?到了这步,道貌岸然,做表面文章的人多了,这世道就要开始乱套了。
5、前面说的是啥意思呢,就是跟大伙说你看到的那些表面现象,其实不是真事儿,你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的,那你就开始走上缺心眼的道路了。所以,明白人看待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看,不能单独一件事就定性了,(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事论事,论事不论人,别因为一个人做了好事就觉得这人就是个好人,反过来也一样。
同道版(推演)
1、大延无算,且刚提领,变所未变,衍其不变。
2、远天少算,近地浅占,人务细衍。
3、尽算而无应,思偏勿演。
4、星气卜占,骨相已干。
5、大象万千,得之未得,有应为先。
寻同道,读懂同道版的请私信。
吾道三尺,有缘者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