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当俯身捧起故园热土||赵恺专栏

新诗当俯身捧起故园热土

赵恺

一件有关诗歌的往事,对我产生过镂骨铭心的震撼。一次,在洪泽湖畔的农村公共汽车上,寂寞倦怠使大家切近起来。言谈间,邻座一位年轻母亲指着怀中两岁左右的孩子说:“我的女儿会背诗。”一言落地,举座皆惊。我问:“会背什么诗?”母亲说:“白日依山尽。”我说:“让她试试看。”接着,孩子便奶声奶气地背诵起来。一句,两句,三句,第四句刚要开头,卡壳了。几秒钟,也就是几秒钟,母亲经历了由希望到等待,到企盼,到忧郁,到焦灼,到愧疚,到惶恐的感情过程。出于母亲的本能,她在失望的门槛边停住了脚步。轻轻地,慢慢地,从衣袋中掏出一粒糖果,并把它在孩子面前悠悠晃动起来。母亲面颊贴在孩子耳边溪水滑过草叶一般款软地说:“再想想,乖乖再想想,乖乖——”车厢里一片寂静,那种感觉,仿佛一个受命总攻的兵团在等待一颗信号弹。寂静中,第四句唐诗激流破冰一般喷涌而出,那种感觉,不亚于钱塘观潮。

农村孩子的声音穿过时空触及到民族文化的内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传承,选择古典诗歌为载体,这实在是古典诗歌的光荣和骄傲——世世代代,千家万户,哪一个中国人的启蒙不是始于古典诗歌?那么新诗呢?
中国新诗是对中国古诗而言。按照时下的说法叫转轨,为何转轨?为与世界接轨。世界何诗?世界新诗。世纪交接,我们应该也可以拿新诗与古诗作个比较了——与古典诗歌比,新诗新在哪里?就“继往”言新诗失去了什么?就“开来”言新诗欠缺些什么?时至今日,新诗还新吗?
新诗的新首先且主要表现在以文字的口语化和形式的自由化两点上,总体说,是新在形式上。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美学品质,比如切近时代,比如抒发个性,新诗表现出与古典诗歌的区别了吗?
古典诗歌的源头上飘扬着自己的美学旗帜,旗识上闪动着三个大字:诗言志。这个“志”,是时代之志和诗人之志的完美结合。在“诗言志”的旗帜下,聚集并行进着文学史意义的主潮诗歌。有大江东去,也有晓风残月,主潮之外,有斑斓迷离难以归类的水系——古典诗歌倡导并呵护丰富和创新。在美学的核心部位上,新诗不应该也不可能新得起来。那么,就只能以文字口语化为一臂,以形式自由化为另一臂,接过旗帜踽踽前行——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基本轨迹。
旗帜是接过来了,新诗对于古典诗歌主体特征的继承和发扬能力却日渐衰减了。
症结之一是内涵的文化美的削弱。纵观新诗八十年,自五四以降,队伍的综合素质明显滑坡。而综合素质之中的中国文化素养的欠缺,就决定了新诗美学品质的滑坡。鲁迅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其实是一部官僚文学史。学而优则“仕”,就学养言,中国诗史上有几位诗人不是进士?今天呢?莫说民族典籍的系统研习和思想精髓的深刻汲取,仅就一般阅读言,甚至没有真正研读过一遍《诗经》和《离骚》的诗人为数还少吗?阅读是问题的表层,而不是问题的内核。且看古典诗歌阵容之中,歌唱着多少集大学问、大苦难、大品格于一身者。因此,中国便有一条短诗一般的成语:文如其人。
症结之二是汉语的语言美的丢失。白话何咎?口语何咎?但欠缺文化美的白话口语就贫血。古典诗歌的语言神形具美。典雅、凝练、含蓄为神,音韵、平仄、修辞为形,古典诗歌语言所独具的距离感、未知感、神秘感组成审美的仪式感。再加上古典诗歌在语汇创造上的积累意义的贡献,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文化殿堂里的独特地位。
症结之三是格律的形式美的丢失。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以格律为主要特征。格律具有建筑的品质和规模,结构的可视性产生愉悦之美。
文化美呼唤记忆,语言美便利记忆,形式美确立记忆。于是一咏三叹,于是口口相传,于是才会诞生结构在洪泽湖畔农村公共汽车上那镂骨铭心的一幕。记忆把古典诗歌变成生活的盐。对此美学家欲辩忘言,理论也只能古典诗歌一般说出一个朦胧的词汇:魅力。
灵魂之所在的当然是文化美。文化美具有哲学品质,它超越有限而兀立于人性美之极致,中国古典诗歌是人类精神的金字塔。于是中国骄傲而又准确地把自己称为诗国。诗国不仅是形式意义,更是指具有诗歌品质的国度。不然,如何能够一首“关关雎鸠”就能够成为爱情纪念碑,一首“慈母手中线”就能够成为母性纪念碑,一首“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能够成为友谊纪念碑,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就能够成为自然纪念碑,一首“大江东去”就能够成为命运纪念碑,甚至一篇篇古典散文也能像诗歌一样被一个民族世代背诵到今天呢?
打倒孔家店殃及国学,洗澡水和孩子一道泼掉了。新诗在起步之初就在“文化美”这块基石近边为自己埋下不祥的种子。
提及失落便想到找回。于是想到韩愈、柳宗元,想到韩愈、柳宗元的的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古文运动的本身已无须多言。作为诗歌颠峰的唐代尚有自己的古文运动,新诗难道还不该至少是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中国文化底蕴的意义上认真构思自己的“古文运动”吗?这也好象远行的游子,他在俯身系紧鞋带的同时,绝不会忘记捧起故园热土。纵使临行时因为匆忙仓促未能顾及热土,他总会梦里醒里系念热土,生里死里呼唤热土,他终会找回一捧热土揣在怀中继续赶路的。
如果说新诗的形式萌于西诗,而新诗的历史使命是开拓创新,那么,新诗对于西诗的了解和把握究竟怎样,而新诗的兼容能力又怎么样呢?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意义的悲哀正是不懂外语。当然,这个不懂外语只是一个浅近的比喻,它的真实意义还是学养不足,到不了学贯中西的境界。不懂外语,何谈兼容?当然,这是作为群体意义的不懂外语,是从起点以降的不懂外语。西诗倒底作过些什么?西诗正在作什么?它们为什么这样作?中国诗人究竟了解多少,又真正意义的了解了吗?一个不了解别人的人,又如何能够明晰高效地规划自己、创新自己、独特自己、发展自己呢?
就建设历程言,新诗亦可谓命运多舛。身着军装,肩负刀枪,在漫长痛苦的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新诗是英勇悲壮的战士。战壕文学当然也是文化建设,但命运留给新诗宁静思索、宽松创造的时间相对短暂,空间相对单一,新诗为时过久地粘着在社会学的层次上。
作为艺术本身,新诗欠缺什么呢?致命的欠缺是欠缺创新,缺少个人和集体的创新意识和胆略。
在创新的欠缺中,尤其欠缺形式创新。
艺术最重要的是为艺术本身增添了什么。从形式和内容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层次说,形式即是内容。歌唱的目的是为把自己的声音和一切已有的声音区别开来,在大森林中,我们找得出一只为重复或完善别人而歌唱的鸟儿吗?从某种意义说,大师与大师的区别也是形式的区别,比如莫奈,比如凡高,比如卡夫卡,比如普鲁斯特。时代与时代的区别也是形式的区别,比如汉赋,比如唐诗,比如宋词,比如元曲。一部文学史乃至一部艺术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形式的创造史和演变史。每人都努力构建独有的的形式以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每个时代也都努力构建独有的形式以把自己和其它时代区别开来。
一切旷日持久地缺少创新的事物,它还新得起来吗?
新诗呼唤独创性,特别呼唤形神兼备的独创性。
独创性作品具有三大美学特征,那就是拓展价值、不可替代和拒绝湮没。
整体的独创性始于个人的独创性。
冰心老人用毛笔在我的宣纸册页上写过一首短诗,她说:
年轻的时候
会写点东西的都是诗人
是不是真正的诗人
要看到他老年的时候
老人嘱咐我们毕生工作,因为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的美丽是精神的美丽,而精神的美丽是终结的美丽。对于工作的态度不外爱好、敬业和献身。成功选择敬业,大成功选择献身。说起献身我想起安徒生。安徒生终身未娶,年轻时曾有一位俄国贵妇投入他的怀抱却被他泪流满面地推开了。他说,我把我的爱给了你,又拿什么给我的童话呢?他写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他寻觅美、他发现美、他温暖美、他照耀美。烤鹅、面包、餐桌之后是祖母的微笑——超越物质直达精神,安徒生高举人类永恒的爱。女孩手中的火柴,是诗人灵魂的燃烧。
那么新诗呢?那么依偎着新诗的我们呢?诗歌饥渴,我们用血肉喂养它。我们捧起故园热土,和新诗并肩接踵策杖前行。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曾多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国际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0)

相关推荐

  • 我们已经不再用文言了,那为什么学古诗多于学新诗呢?

    冒昧地问您一句,您说的新诗是这种"妹妹正在床上拉屎呢"这种新诗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为什么在五四运动前后(民国时期)会开 ...

  • 李元洛:独立苍茫自咏诗 ——杨景龙诗集《时光留痕》代序

    李元洛,当代著名诗评家.散文家.学者.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多所大学兼职.客座.名誉教授,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出版<诗美学><诗国神游一 ...

  • 一首好诗的四个品相

    鲁文咏 一首好的新诗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往大里说无非两点--语言和意境,而这两点又是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无论你的诗歌语言是新奇华丽的,还是质朴平素的(甚至完全是口语的),它所呈现出来的诗意.诗境,是 ...

  • 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之诗词漫谈||张金英: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

    诗词创作漫谈第三辑 诗词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而理论是诗词创作的导向,两者是相辅相成.双轨并进的.笔者一直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进行的做法,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并将创作心得写下来,与各位交流.< ...

  • 华语诗歌论坛 >> 诗坛论剑:新诗与古典诗歌的辩证关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臧棣 在新诗将迎百年之际,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新诗如果与古典诗脱离关系后,新诗的存在性.根基都存在质疑.在新诗越写越自由.越写越开放时,新诗存在的问题也 ...

  • 台湾记行||赵恺专栏

    台湾记行 赵恺 准确地说,中国诗人访问团的台湾之行是从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晚间九点三十分飞机在台北中正国际机场着陆开始的. 一行十一人仿佛一个诗句走下舷梯,以高洪波之伟岸为先导,身着风衣的作品和肩负 ...

  • 叶落蒙马特||赵恺专栏

    叶落蒙马特 赵恺 仿佛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蒙马特高地耸立在巴黎的北侧.孕育思想.召唤创新,这里生活过包括左拉.莫奈.凡高.毕加索在内的一批艺术大师,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照耀,浑如一个星座闪烁在 ...

  • 野生植物||赵恺专栏

    野生植物 --访菲诗忆 赵恺 黎萨尔公园(黎刹公园) 飞抵马尼拉上空,正是夕阳斜照,阳光颜料一般泼洒下来,为吕宋岛涂上一层浓墨重彩.凭窗俯瞰,仿佛面对一册漂浮在大海上的诗集. 菲律宾民族独立领袖黎萨尔 ...

  • 失乐园||赵恺专栏

    1866纽约版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古斯塔夫·多雷创作的插图 失乐园 赵恺 中华民族正在实施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古老东方企盼.准备.奋斗了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存在决定意识,因为社会趋向阶段 ...

  • 草原的律动||赵恺专栏

    新疆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 草原的律动 赵恺 最初喜欢<草原之夜>,一为旋律的柔美潇洒,二为草原的浩茫壮阔.记得1981年客居北京,诗人邵燕祥问我:"为什么你的诗里写到朱崇懋?& ...

  • 天阶||赵恺专栏

    天阶 --闵惠芬印象 赵恺 八月,在江苏省文联和作家协会江阴读书班的文艺晚会上,我朗诵了我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作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我和闵惠芬得稍作一些技 ...

  • 酒都赋||赵恺专栏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陶坛酒库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糠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洋河民谚 酒都赋 赵恺 最先把洋河酒厂称作"酒都"的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那是1986年,他第一次 ...

  • 燃烧的树||赵恺专栏

    燃烧的树 赵恺  马尼拉依山面海,风景旖旎,从飞机弦窗往下看,仿佛俯瞰印象派风格的热带雨林.至于海湾落日,就更是斑斓壮丽.得天独厚的世界奇观了.城市中心是黎萨尔公园.黎萨尔是著名的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 ...

  • 门||赵恺专栏

    门 赵恺  从帝王宫阙到农舍民宅,中国的门,或者说传统的中国门多为两扇. 出则两扇,入则两扇,两扇门成为一种神秘的象征. 不约而同,西方也是这样.甚至他们的行为准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门之两扇. 哈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