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故事代代传下去!手写30多万字,平远这位耄耋老人笔耕不辍
冯锡煌,今年80岁,平远县仁居镇人,2003年从该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岗位退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人凭借对党史的热爱,坚持搜集家乡的红色故事,累计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源流》等主流媒体刊稿上百篇。他退休多年,至今仍继续发挥余热宣讲、撰稿和编书,表示“要把红色革命故事代代传下去”。
冯锡煌在家整理平远红色故事手稿。
“我从聆听者到讲述者” 参与发掘114条红军标语
可以说,我就是在党史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我的家乡——平远仁居,是广东省红色村,1929年至1930年,朱德、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的红四军两次来到这里。小时候,奶奶喜欢跟我讲她年轻时曾经听红军战士们开群众大会、唱《红军纪律歌》的情形,我很感兴趣,总爱一遍接着一遍听。
20世纪70年代我成为仁居镇政府一名基层干部以后,我与党史有了更多接触。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搜集并记录当年红军在仁居留下的红色墙标遗址。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县的党史工作才刚刚起步,县政府还未成立起专门的党史办公室。
寻找红军墙标的过程烦琐而艰辛。唯一的线索,就是听老人们说,红军离开后,老百姓为保护他们留下的标语不被白军损毁,家家都把标语刷上了石灰水藏匿起来。于是,我们带着小铲子,逐村走、逐屋看,寻见有石灰块的墙面就掀开来找,足迹踏遍了全镇15个村。
那段日子虽苦,但我乐在其中,不仅因为亲手发掘出墙标史迹所带来的惊喜,还因为从中能听到很多趣事。我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8月发生在仁居村村民陈成正家的往事,我们不仅一下获得3条保存完好的珍贵墙标,还揭开一段尘封的红色故事。
“你们是不是在找标语,我屋里有三四条呢!”那一天,陈成正主动找上镇政府,领着我们到他家去看。待我们将信将疑、小心翼翼地揭开墙面,“组织农民协会,扩大苏维埃区域”等3条红军标语在石灰墙下慢慢显露,在场众人无不惊喜。
如此密集、完整的墙标,是怎么来的呢?陈成正将祖辈流传下的故事娓娓道来。
原来,其爷爷陈国栋当年在镇上行医,因百姓生活贫苦,不少病人以土地抵医资,久而久之,陈家建起新厦两栋,日子富裕。1930年5月31日午后,红四军首进仁居城。“红军来了!”睡梦中的陈国栋听到门外呐喊,回想起白军污化红军“共产共妻、无恶不作”的形象,害怕被红军抢掠,并把他当成“土豪”打死,衣服都没顾上穿便夺门而逃,却正巧跟红军将领张宗逊(后为上将)撞个满怀。
张宗逊见他衣不裹体,表情动作滑稽,一再追问下,陈国栋只好坦白。张宗逊听后大笑,告诉他,红军是保护小商人利益的,还发话:“那我们今晚就住你家去,好不?”陈国栋不敢拒绝,内心却害怕。可结果呢?红军战士住进他家,非但不砸不抢,还帮忙挑水扫地,让他都觉得不好意思。
“红军真是人民的军队!”感慨过后,陈国栋不仅为当时负伤的罗荣桓治伤,还要将自家省吃俭用攒下的450斤粮食送给红军。但张宗逊坚持按市价购买,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临别,战士们在屋里留下数行革命标语,陈家人偷偷存留至今。字字珠玑背后,军民情深。
听完这个精彩的故事,我忍不住将它记录下来,撰文《红四军张宗逊支队长在平远》,后在《梅州日报》刊载。最终,我们发掘出红军墙标114条,数量居全省第一。以参加此次调查工作为契机,我也慢慢从红色故事的聆听者、爱好者,成为记录者、讲述者。
“要把故事代代传下去” 记录30万字红色故事
“红军到过你这里吗?有没有什么故事?”这是我当年的一句口头禅。在基层工作中,我越发迷恋上挖掘在家乡仁居镇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党史故事。听闻哪里有党史素材,我经常下午上班忙完工作,就趁着空余时间往当地赶,天黑了,就借着月光回家。
有一回,我在邹坊村采集素材,听乡亲们说,当年曾帮助赣南红军的赤卫队(群众武装组织)队员刘崇忠至今健在。当时已是下午五六点,前往老人家里还需步行数公里。等我见到老人时,他正在拾柴烧饭,看到来客,满脸狐疑:“你是谁?来干什么?”我表明来意:“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啊,红军曾经帮助过平远老百姓,我想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讲给更多人听。”没想到,老人当即停下手中的活,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神情激动地说:“哎呀,你们为什么现在才来!”
傍晚,我跟刘崇忠老人席地坐在柴堆旁,从起初红四军插红旗帮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讲到后来邹坊村群众把省吃俭用留下的盐藏进竹杠,装作挑柴过路的普通百姓,通过红色交通线送到赣南红军战士们手里……直到夜幕降临,我们的话题仍滔滔不绝。之后,老人索性站起来说,咱们到屋里头去,点上煤油灯继续说!我一边听一边记,如获至宝。
夜里,我摸黑回家,心里头却激动不已。刚进家门,我顾不上吃饭、休息,立即提笔整理。当年的采访条件不比现在,没有电话和汽车,全凭纸笔和脑子记。党史故事重细节,有时为了确定一个简单的年份等信息,还得反复跑,全凭两条腿。
转眼间,2003年,我退休了,可对党史调查的热情丝毫不减。我接连受聘为申请中央苏区县特别顾问、全县党史宣讲员,希望发挥余热,把党的历史写得更多、讲得更多。去年,由于身体原因,我做不了长时间的宣讲了,就安心在家整理过去的文稿,准备今年出书。初稿经我手写,大约有30多万字,以讲述平远红色故事为主。
如今,看到党史学习教育掀起热潮,我倍感欣慰!我今年80岁,仍对《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经典记忆犹新,常怀感动。“儿子再告诉儿子,孙子再告诉孙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传遍全中国……”这是毛主席在《愚公移山》里劝诫青年“永久奋斗”的话,也是我花费大半生记录、讲述红色故事的初衷与期望。
冯锡煌经常为当地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
口述/冯锡煌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傅思林
特约记者:袁志鹏
编辑:杨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