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为何宁肯入侵强大的苏联,也不入侵石油丰富的中东?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的血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坦克、飞机等“吃油”的钢铁洪流,以闪电战的方式,一度席卷欧洲大地,横扫英国、法国和苏联等一流强国。
可以说,没有石油的持续供给,钢铁洪流就是一堆烂铜废铁,战争也就不会持续。可令人奇怪的是,中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区,德国却宁可入侵强大的苏联,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染指中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与苏联相比,中东对德国吸引力不够
现在,中东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中心,但把时间拉回到二战时期会发现,其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发现,直到1950年左右,才得以大规模开发。
1908年,英国人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处,打出了伊朗现代史上的第一口油井——马斯喀特苏莱曼油田,自此掀开了中东石油开发的序幕。
随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岛陆续勘探出几个大油田。
1927年伊拉克发现中东第一个大油田——基尔库克油田。紧接着巴林在1932年、卡塔尔在1935年、沙特阿拉伯在1938年分别发现了大油田,而且油量和油品都非常拔尖。
尽管二战前后,中东的丰富的石油资源被陆续发现,但它当时探明的储量和出产量在世界占比很小,当时美国才是世界上第一大的产油国。
以1940年的统计看,当年世界石油产量是29306.6万吨,其中美国产量高达18287.3万吨,占了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2.4%;其次是美洲地区产量为4541万吨,但多数被美国控制;之后是苏联产量为3110万吨;而中东产量是1196万吨。
可见,美国实际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石油产能,中东的石油产量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当然中东当时的石油产量也确实可以基本满足德国的需求。
但对德国来讲,中东的石油可望而不可即,在当时的情况,只能想想,远没有直接入侵苏联,获得其石油资源来得实在。
事实上,除了与苏联意识形态不同和地缘潜在利益冲突外,德国更想以闪电突袭的方式,获取苏联现有的石油资源。为此,希特勒放弃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在南方实施“蓝色计划”,目的为了撅取高加索的石油。
所以,德国宁肯进攻强大的苏联,也不愿直接入侵中东,因为入侵苏联更加实际。
二、苏联是德国入侵中东的最佳选择
尽管入侵苏联更加符合德国当时的现实利益,但希特勒也曾动了心思,他曾尝试通过北非地区向中东发起进攻,但最终在关键的阿拉曼战役中失败,连埃及都没有拿下,更不用说两千公里之外的中东大油田。
事实上,欧洲到中东无非就3条路可以走,而这3条路对德国来讲都是难上加难。
第一条是经地中海、北非一带前往中东。如果要走这条路的话,德国要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拥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制海权,而海军是德国二战中的痛。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一战后,德国海军仅允许拥有少量陈旧的战舰,人员不得超过1.5万人。尽管希特勒上台后,疯狂地扩军备战,陆军实力很快得以恢复,但海军实力一直都是他的短板,在二战时期实力排名还落后于日本、法国甚至是意大利,根本无力与英美海军抗衡。
而德国要通过这条路线进攻中东,必须经过大英帝国海军这一关,这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所以,德国在和英国的海战中,几乎都是被吊打的。
这条路对德国来讲,风险太大了,也因此希特勒一直将主战场放在欧洲地区,北非战场的主要作用就是牵制英国,一直没有投入重兵。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线战场,
第二条路是经小亚细亚半岛进入中东。这是历史上各大帝国陆路到达重大的经典路线。要走这条路就需要占领希腊,入侵土耳其。
当时,土耳其是中立国,实际上更是偏向德国的。如果强行进攻土耳其,无异于将土耳其推向敌人的怀抱。而且,土耳其虽比不上德国强大,但拥有数千万人口,至少可以动员百万以上的军队,防御能力很强,根本就不容易对付。这点在一战的时候,英法两国就吃了大亏,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损失了几十万人。
所以,如果德国想通过这条陆路要跨过土耳其,入侵中东,估计石油耗光,也无法到达中东;就算到达中东,占有油田,也根本无法将石油运出去。海运行不通,陆路根本不可能,德国走这条路根本不现实。
第三条路是通过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进入中东、进入伊朗。高加索地区是苏联重要的产粮区和产油区,也是通往中东的桥梁。德国要想绕过去,就必须经过苏联,经过苏联就必须战胜苏联。
事实上,尽管德国和苏联1939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表面上双方暂时放弃对抗,但背地里都在积极防御。随着德国在欧洲的扩张,与苏联潜在的冲突不可避免,而苏联也一直在积极防御德国的进攻,两国都想将罗马尼亚据为己有。
但罗马尼亚是德国的“油矿”,一旦失去就宣告德国的彻底失败。德国面对苏联的蠢蠢欲动,再加之垂涎苏联的石油,势必会与苏联一战。
希特勒认为,与英国相比,苏联更好打。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联120万大军对芬兰20万大军,尽管苏联取胜,但苏军伤亡高达37万多,芬兰仅伤亡不到3万。苏军的惨胜,让希特勒误认为苏军表现很糟糕,攻打起来容易很多。
既然苏德必然有一战,那对于德国来讲,晚打不如早打,早打不如突袭打,而且攻下苏联又可以获得丰富石油的补给,又可以顺势入侵中东,再加之德国的优势在于陆军,攻打苏联的胜算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苏德战争在1941年正式打响,由于德国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初期德国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战争的推进,苏联综合国力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德国在苏联顽强反抗的意志下,开始走向了失败。
三、总结
事实证明,中东在德国眼里是一块肥肉,但是一块可以看但很难吃到的一块肥肉,德国要想占领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从进入中东的3条主要路线和德国自身优势看,只有选取进攻苏联,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德国陆军的整体优势,也能在获得苏联丰富石油资源的基础上,从地缘上占据进攻中东的巨大优势,占有更加丰富的石油资源,进而可以保障战争的继续。
1942年希特勒曾沮丧地说“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结果,他一语成谶,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德国丧失了获得稳定石油保障的可能,不得不转为战略防御,最终被同盟军彻底击败。
但无论如何,站在当时的决策看,德国选择进攻强大的苏联,依然是其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