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思念的结点
中秋的明月,圆满、高远、润洁、柔和、清幽。无数的人——古人和今人,把希望、思念、忧伤、哲思和美的意境,遥寄托付给美丽的中秋明月。
中秋的明月,把无数的思念连接起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诗歌下的中秋明月连接了故乡和游子,传递和承载了游子的乡愁。中秋时节,月亮则代表着团圆与和美。洁白的明月,犹如家一样完美与温馨。身在异乡的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漂泊在外,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着天上的明月,那么圆那么亮也那么美,虽然是同一个月亮,却终究不是故乡看到的样子。无论是身后的万家灯火,还是宴席间觥筹交错的喧闹声,都不能消解夜幕下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的一山一水,都弥漫在他的心扉,只有把这种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是远游的游子们共通的心理体验。这种思念唯有明月可以承载,可以寄托。思念之时,只有“举头望明月”,因为只有月亮可以连接游子与故乡,只有圆月可以充任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故乡亲人和游子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而在中秋佳节远方归来的游子,可以享受与家人的团聚,于是有把这种团圆的喜悦和美好也与明月相连,发出“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慨。月夜思乡是美丽的,无数的诗人为我们描述了无数对月思乡思亲的美丽篇章,“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这些美丽的华章,都通过明月把故乡亲人和游子连接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唯美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秋的明月连接了相处两地的情人,寄托了情人的相思之苦,也安慰了两颗因爱而生哀怨凄苦的心。两个相恋中的男女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同样的圆月,异样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闺中思妇对远游丈夫的相思。夜阑人静之时,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遥望明月,想象这同一个明月下的丈夫,她积郁在内心的不尽愁思,也只有向明月诉说。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像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一样无法排遣。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他对妻子的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明月把在长安的诗人和在家乡的妻子连接在一起,他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妻子在故乡望月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南宋吕本中的《采桑子》则描写了一位因为思念丈夫而夜不能寐的思妇由爱生恨的情感:“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她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清末甘肃诗人王权在《夜泊河渚》一诗中,描写了他去北京的路上,对妻子的思念:“莽莽平沙月侵波,水边渔火照渔歌。此夜闺中潜屈指,行人今日渡黄河。”他没有写自己的思念,却因为看到月亮而想起家中的妻子此时此刻正在屈指计算着自己的行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