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督脉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
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
基本功能: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管一身之阳经,故又称为“阳脉之海”。其次,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
病候: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癲及癎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或牙齿肿痛,手足发麻,破伤风,盗汗等病症。
长强:部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功能:培补下焦,清热利湿。主治:痔疮、泄泻、痢疾、脱肛、阳痿、遗精、癲癎、惊风、便血、子宫脱垂、便秘、腰骶强痛、阴部瘙痒、阴囊湿疹等。
腰俞:部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功能:培补下焦,清热利湿。主治:泄泻、痢疾、脱肛、痔疮、遗尿、遗精、腰骶强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腰阳关:部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壮腰补肾,舒筋利节。主治:遗精、阳痿、腰骶强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下肢麻痹等。
命门:部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温肾壮阳。主治:遗精、阳痿、遗尿、腰脊痛、耳鸣、头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手足冷痛、下肢麻痹等
悬枢:部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温补脾肾。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食积、水谷不下等。
脊中: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温补脾肾。主治:腰脊强痛、癲癎、胃痛、腹胀、泄泻、食积、脱肛等。
中枢: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温补脾肾。主治:腰脊强痛、胃痛、腹胀、食积、消化不良等。
筋缩: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镇惊散风。主治:脊背强痛、癲癎、癔症、胃痛、小儿惊风等。
至阳: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镇惊散风。主治:脊背强痛、胸胁胀痛、咳嗽、哮喘、疟疾、热病、黄疸、痢疾等。
灵台: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清热化痰。主治:脊背强痛、咳嗽、哮喘、热病、红丝疔等。
神道: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宁心化痰。主治:脊背强痛、心悸、咳嗽、哮喘、疟疾、热病、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等。
身柱: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脊背强痛、咳嗽、哮喘、疟疾、癲癎、癔症、神经衰弱、小儿惊风、外感身热等。
陶道:部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身热无汗、咳嗽、哮喘、疟疾、脊背强痛、癲癎、小儿惊风等。
大椎:部位: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咳嗽、哮喘、癲癎、惊风、疟疾、热病汗不出、咽痛、头痛、项强、胸痛、呕吐、脊背拘急、癔症、黄疸、暑病、软骨病、贫血、神经衰弱、毛囊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落枕、骨蒸潮热、盗汗、视网膜出血等。
风府:部位: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主治:中风不语、头痛、颈项强直、眩晕、鼻塞、鼻衄、咽喉肿痛、聋哑、癲癎、癔症、惊风、半身不遂等。
百会:部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功能: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主治:中风昏迷、角弓反张、眩晕、头痛、鼻塞、耳鸣、耳聋、健忘、失眠、癲癎、癔症、惊风、脱肛、遗尿、神经衰弱、半身不遂等。
上星:部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功能:清脑散风。主治:头痛、眩晕、目痛、目赤、热病汗不出、鼻塞、鼻衄、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等。
神庭:部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功能:清脑散风。主治:头痛、眩晕、目痛、流泪、鼻塞、癲癎、失眠、小儿急、慢惊风、神经衰弱、癔症等。
人中:部位:在鼻尖与上嘴唇尖之间,鼻唇沟当中。功能:清热散风,苏厥醒神。主治:中风、中暑、昏迷、急惊风、休克、癲癎、癔症、精神病、口眼斜、面肿、牙痛、腰脊强痛、崩漏、产后血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