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机械化烘干发展情况综述
粮食烘干机械化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和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粮食收获期相对缩短,大量谷物自然晾晒和存放带来用地和人工成本问题逐步凸显,机械化烘干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实现粮食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还可防止谷物发生霉变,提升谷物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推行,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快,谷物烘干机增长势头强劲。
一、总体情况
谷物烘干机主要烘干的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自2006年开始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后,其市场保有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南方普遍遭遇了收获时节连续阴雨天气,谷物烘干机销量激增,全国年增长量达到了2.45万台和2.55万台。其中,仅江苏省两年分别达到6700台和7400台。
截至2019年底,我国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达到12.79万台,较2018年增加了0.82万台。其中,30吨以上的1.85万台。保有量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2.87万台。种类方面,主要分为连续式和循环式,连续式为自上而下分层烘干,分批次烘干完成出仓;循环式为谷物在仓内循环提升下落进行烘干,整仓进入整仓出仓。吨位方面,在10吨至500吨不等,其中,以10吨—20吨小吨位的为主,如江苏省12吨—20吨的烘干机占比达到90%。热源方面,目前主要有燃煤、燃油、生物质、天然气、电加热和空气源热泵等6种不同燃料,原来以燃煤为主,但受环保因素影响,燃煤比例逐步减少,燃油、电加热、生物质比例提高。
目前,我国谷物烘干机在区域上、烘干类别上、主体上均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在区域分布上,南多北少现象突出,南方省份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达到了10.17万台,占全国总量近8成。拥有万台以上的省份共有5个,全部为南方省份,分别是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南。
在烘干种类上,主要是以烘干水稻为主,小麦基本上不烘干,玉米烘干也占少数。水稻方面,近些年谷物烘干机增量基本在水稻,水稻产地烘干能力逐步提升,如江苏超过了60%,湖南超过50%,江西达到45%。当然也有烘干能力相对较为落后的,如广东33%,广西26%,四川18%,贵州28%。小麦方面,近几年全国小麦收获后含水量均偏低,水分含量普遍在14%—17%之间,有的在安全水分13%以内,因此基本不用烘干,只需简单晾晒即可入库。小麦主产区中仅有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南方省份的个别地区小麦收获后需要烘干,北方省份几乎不烘干。玉米方面,基本上处于“穗收靠风干,粒收要烘干”的状况。籽粒收玉米由于籽粒含水率较大,基本超过 30%,因此必须经过烘干处理,但目前籽粒收还没有很好解决收获破碎率问题,机收面积不足总面积的4%;穗收玉米普遍采取堆放自然风干的方式。在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由于气温偏低,收获后玉米水分相对偏高,有10%左右的玉米采取的是收获后适当晾晒再脱粒烘干的方式,但均为种植大户。
在主体上,排除粮食收储企业,谷物烘干机主要是由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购买,尤其是一些具备粮食经销转卖、加工功能的经营主体,对于烘干机需求更为迫切。他们在满足其自身烘干需求的同时,有的为中小规模家庭农场等主体提供烘干服务,有的收购散户粮食进行烘干、加工处理后以品牌形式从市场上卖出,获取更高的产品收益。散户基本上不会自己烘干,主要采取粮食收获后直接在田间地头卖给粮贩方式,还有少数选择自行晾晒后再卖出。
总体看,我国目前谷物烘干机主要是为规模以上经营主体种植的水稻提供烘干服务,这占了绝大多数比例。其它作物如玉米、小麦目前农民还没有形成收获后烘干的习惯,农民倾向于自行晾晒后入库,或者销售给粮库、粮贩由他们进行晾晒或烘干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烘干设施用地矛盾仍然突出。由于烘干机具有机型庞大、需建立仓储周转库的特点,一组烘干机(按3台/套计算),普遍需要占地1000平米左右。虽然国家烘干机械用地已经纳入了农业设施用地范畴,但其转化手续过于繁杂,同时对于用地的比例指标也有特别的限制,这就使得烘干机械设施用地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部分不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仅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的农户,很难按照规定获批设施农业用地。用地难成为制约烘干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关卡”。
二是环保上的高要求增加烘干成本。由于燃煤使用成本低,过去烘干机热源方面多以燃煤为主。随着环保的从严要求,很多地区禁止使用燃煤,烘干成本大大增加。一方面,以前购置的烘干设备需要进行热源改造,而按照环保要求设计的新设备,其制造及安装费用普遍增加。另一方面,符合环保要求的能源如天然气、电力、生物质成本偏高,目前,在不考虑人工等其他成本,仅仅按照燃料所提供的热值成本来比较,相同条件下烘干成本最高的是使用燃油,达到6.6分/斤,往后依次是电加热、天然气、生物质,分别为6.1分/斤、4.2分/斤、2.4分/斤,最低的是燃煤和空气源热泵,分别为1.9分/斤和1.7分/斤。同时,使用天然气、电力需要高额开户费,部分地区的烘干用电还是按照工业用电计费,这些都客观上增加了烘干成本,影响了谷物烘干机的推广使用。
三是烘干中心建设一次性投入偏高。建设一个烘干中心不仅要购买烘干机械,还需要硬化地面、建设附属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量高。以建设1个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为例,购机价格约为36万,土地占用成本15万,硬化地面成本约为20万,建设库房成本36万,电力设施投入15万,其他辅件成本10万元,共计约130余万元,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的购买力有限,抵押、担保、贷款等金融支持手段往往又不好办理,所需门槛过高,这就使得投资建设烘干中心资金压力较大。
四是部分地区烘干机利用率偏低,回本时间长。目前,南方的双季稻区和稻麦轮作区烘干机使用情况较为良好,在收获季节基本上能够满负荷运转,如江西、湖南等省的双季稻区的年烘干时间能达到50天左右。江苏、安徽的部分稻麦轮作区的年烘干时间也能达到40天左右。但北方省份普遍存在烘干机使用率偏低的问题,由于农民烘干需求不大,烘干还需额外增加成本支出,导致烘干机的年烘干量偏少。以山东东明县1个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购买的30吨烘干机2019年仅烘干了120吨玉米,刨去成本每吨净利润120元,总共才收益不到1.5万元,距离收回成本还为时尚远。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切实解决烘干设施用地难题。进一步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落实落地,将规模经营主体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对配套设施用地依照各地规模化粮食生产种植面积,按标准、分类型落实好用地指标,切实解决好烘干中心建设落地难的问题。积极盘活农业存量土地,加快审批进度,充分利用废弃学校、乡镇企业、办公场所等用于烘干中心建设。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建粮食烘干中心,服务粮食生产,增加集体收入。
二是出台政策鼓励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对现有谷物烘干机的环保节能升级改造进行补助,对于改用绿色能源的用户,给予有关改造费用减免支持。尤其是鼓励农户采取空气源热泵逐步分批次取代燃煤热风炉,并在补贴上予以倾斜。加大对生物质热风炉、空气源热泵等节能环保、技术可靠的绿色环保型烘干装备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选择一批质量好、价格适中、技术性能优越的新能源谷物烘干机械进行推广。
三是合理布局烘干中心。要进一步加大对四川、广东、广西等水稻产区的烘干中心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水稻产区的烘干保障能力。区域内,要按照分布合理、方便农户的原则,根据各区域粮食种植面积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布局烘干中心,适度框定烘干服务半径,防止在相同区域内烘干中心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重点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新型服务组织所在村建设烘干中心、仓储等设施,提高农业设施使用效率。鼓励各地对建设烘干中心给予政策扶持,支持粮食烘干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四是将烘干能力建设纳入应急管理体系。从市场自由配置的角度出发,目前全国谷物烘干机南多北少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北方还将长期处于“小麦基本不烘、玉米部分大户才烘”的状况。但从抵御自然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还需要由市场和政府两端发力,增强谷物烘干机的战略储备,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其他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购买谷物烘干机,探索灾害天气下的烘干作业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全面提高北方粮食主产区的烘干保障能力。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 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