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版纳(十六)
邂逅版纳(16)
罗翠兰
李人毅
作者自述 · 老人罗翠兰
见到罗翠兰是今年的端午节这天。
我来到南山采艾,结果走进了鱼塘。钓得鱼后,年轻的女主人还送了我一包粽子。只见一位个子矮矮的老太太微笑地望着我,一打听,是女主人的婆婆,今年九十岁了。她的儿子叫罗建文,属羊,鱼塘就是他修的,从端午节起,我每周都去钓鱼,与罗建文谈论最多的是这位九十岁的老人。
我以为,一位老人就是一座活动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身上负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个人的经历属于时代的拥有,事关着过去、今天和未来,更折射出民族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老人叫罗翠兰,是湖南醴陵人,1959年随丈夫带着大儿子来到这里,成为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人。这里是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五分场第九生产队,过去是一片原始森林,部队解放这里时留下一部分人屯垦戍边,人数不多。大批来支边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
到云南,种橡胶树。
1959年12月10日—1960年1月7日,参加醴陵支边的10135名青壮年,以及5224名随迁家属,在县长颜傲秋的带领下,奔赴西双版纳。他们被分别安置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三个边境县和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河口、金平、蒙自三县所属的六个农场、林场和牧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移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克服困难,开荒种树,使云南边境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橡胶林,实现了橡胶国产化。
如今,国产橡胶被边缘化了,许多橡胶林被闲置着,可历史却不会忘记醴陵人的贡献。
九十岁的罗秀兰现在精神有点恍惚,我见到她拿着一只绣花鞋到处找另一只,嘴里还说些什么,原来她埋怨丈夫把鞋给弄丢了。其实她丈夫罗永恒2000年就已经去世了,享年70岁。他们有四儿一女,有两个儿子也已故去,在西双版纳还有三个子女健在。老人每月工资两千多元,每天默默的坐在屋前,打发着时光。有时也到街上走走,儿媳怕她记不得回家路,忙着把她搀回来。
罗翠兰本不姓罗,她姓潘,嫁到罗家就随夫姓了。
几天前,罗翠兰问我,你见到我大儿子没有?见我语塞,就手搭着凉棚向着山头望去。我见到老人望着远方的情景,心在颤抖着,她忘了许多事情,可总有绵绵的牵系在心头缠绕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有老人在,一段历史就有了见证人,历史如果失去了见证人,就不再鲜活了,只好悄悄走进书本里,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死不回头!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是的,六十多年的时间过去,醴陵支边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祖国边疆,第一代支边醴陵人都已退休,很多人已安葬在了西双版纳。到今天,醴陵籍支边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还有十多万人依然生活、工作在他们的第二故乡——云南。
罗翠兰 / 李人毅绘
罗翠兰/李人毅作
别梦踏歌离家峰,
他山异树落飞鸿。
致敬屯垦戍边人,
六十甲子一望中。
题《罗翠兰》/ 李人毅书
《罗翠兰》局部欣赏
九十岁的罗翠兰老人
儿媳搀扶罗秀兰老人回家
作者在罗家鱼塘钓鱼
李人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美术评论家
人民美术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