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不能好好说话?

我们常以为只要能克制情绪,慢条斯理、有理有据就算是好好说话,这么理解也没错,只是不全面,想要把天聊好,还有一个基础共识的技术问题,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还是很难聊出成果。

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很难达成圆满结果,就是因为缺乏对基础概念的确认和共识。

所谓共识就是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

这话有点绕,我们来看个博弈论的例子:

A和B两个人在屋子里对着坐着,每个人头上各带了一顶白色的帽子,A和B互相能观察到对方的帽子颜色但看不到自己帽子的颜色。此时,房间里至少有一顶白色帽子是常识,但不是共同知识,因为A不知道自己的帽子是什么颜色,所以A不知道B知道房间里至少有一顶白色帽子。这时在每个人背后放一面镜子,他们就能既看到对方帽子的颜色,也能看到自己帽子的颜色。把上面的话换到这个情景里说就是:对于我们的帽子都是白色的这个事实,我们都知道,并且我们都知道对方也知道,并且我们都知道对方也知道我们都知道这个事实,这时这个事实才是我们的共识。

只有有了这样的共识,对话或辩论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

举一个关于道德两难问题的例子。

有五个小孩在铁轨上玩,这时来了一辆火车,五个孩子命在旦夕。你是一个扳道工,可以把列车扳到另一条废弃的铁路上,但那里也有一个孩子在玩,你这么做就会害死这个孩子。你会不会扳?

支持的人认为,应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去成全大多数,一个家庭的不幸总要好过五个家庭的不幸;而反对的人认为那个在废弃铁轨上玩的孩子没有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惩罚没有犯错的人。

这种辩论会有结果吗?不会有,因为他们辩论的并不是怎么做更正确,而是在辩论道德的定义。他们分别代表了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流派:目的论和义务论。

目的论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由它所导致的结果来决定,他们本着结果最优或不幸最小化的理念,支持损失少数人的利益以成全多数人;而义务论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要看这个行为是否正当,正当的行为好过善心的表现,所以不能支持任何理由下去伤害没有犯错的人。两种思想辩论了几百年,至今没有定论。甚至相关学者的普遍意见也是:看具体情况,那种更容易接受就选那种。

看明白了吗?这种争论不会有任何结果,争到底也只能是各自强调自己的立场。因此想把天聊明白,一定先在基础概念上取得共识,否则还是放弃这样的辩论,把代表你生命意义的时间用在更容易有结果是行动上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