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没话找话”?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半生不熟甚至是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有意的去找一些话题来聊。可往往因为不熟悉,更难找到合适的话题,让刻意的掩饰更加尴尬。
那不说话是不是好一点?你会感到更加无所适从,甚至去勉强笑笑,总之就好像要掩饰点儿什么,那我们到底是要掩饰什么呢?
我们先来换一个场景,如果对方是特别熟悉的人,比如朋友、家人或是每天都接触的同事,我们明显不会感到这方面的压力,聊家常也可以聊上半天,各忙各的也不会尴尬,绝不会没话找话或是刻意掩饰某种情绪。
这样对比之后不难得出结论,没话找话只是为了表现的足够热情,怕的是冷落了彼此。
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追问下去,我们为什么怕冷落对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冷落代表我们人格中的攻击性。冷落对方代表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类似现在的热词“冷暴力”。正是因为对方是不太熟识的人,我们会在潜意识里防范对方,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跑或打是人性里最基本的选择。但表面上我们却不愿意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才会冒着造成更尴尬局面的风险去没话找话。
找到了深层的原因,下一步就是寻找解决的办法。
先来看一个特例。不是所有人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都会没话找话,比如地位相差悬殊的人在一起,地位高的人往往就不会有这种表现。就像女神对于追求者,上司对于下属,家长对于孩子等等,总是地位较低的对地位较高的人找话题,而不是相反。这个当然也可以从潜意识里的攻击性找到原因,因为地位高的人不会感到威胁,而且他们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地位、权利等等得以释放,所以就不需要刻意去寻找话题掩饰什么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攻击性的两个特征。一是它存在于我们的人性当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彻底摒弃;二是可以通过一些象征形式去缓解释放。
释放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差别巨大。有人通过比较原始的直接方式表达,比如家庭暴力、打架斗殴,还有现在常见的网络上的无理谩骂,当然没有人是真心喜欢这种方式,只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而已。更恰当的方式是通过外物化的意识,去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从而释放攻击性。比如好工作、高收入、弹琴唱歌跳舞、广闻博览,这样既能释放攻击性,又能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
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释放人性当中的攻击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那些没话找话的尴尬场面,表现出来的是更多的不卑不亢和随和内敛,话多话少反而无所谓了,一切也就会顺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