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

《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2018-08-08著者:林安梧 教授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汉生案:帛书原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乙本作又)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帛书“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比通行本语气和意义更完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通行本“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标点错误。帛书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通行本“無名,天地之始,”帛书本作:无名,万物之始也;通行本“常有欲以觀其徼”,帛书本作“恒有(乙本作又)欲也,以观其所噭。”通假字。《说文》:徼, 循也。段注:百官表曰。中尉掌徼循京師。如淳曰。所謂游徼循禁僃盜賊也。按引伸爲徼求、爲邊徼。今人分平去。古無是也。从彳。敫聲。古堯切。二部。故最后两句,应翻译为:無分別的狀態(始)、有分別的跡向(母),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虽然在表白上,名稱是不同的。这种似乎非常玄奥的理论,是打开认识万物奥妙的大门。王弼注:徼,归终也。噭qiào 牲畜的口,一般指牲畜的后窍,即肛门:“马蹄~千。”高亨:《庄子天下篇》述老子的学说:“建之以常无有。”疑误。白話譯文:「道」是可以說的,但說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道」。「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名」。在還沒有表白前,那個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的本源;既有了表白,這個分別了的狀態,是萬物生長的母親。回到恆常而無分別的狀態,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奧妙。經由恆常而現出分別的跡向,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無分別的狀態、有分別的跡向,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但在表白上,名稱卻是不同的。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我們說它叫做「玄同」。「玄同」是說在生命的玄遠之源是相通的,這便是「道」;「道」是萬有一切所依歸及開啟的奧秘之門啊!藥方: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人間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在、自然。「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譁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案:帛书原文作“天下皆知美(乙本有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䚰(讬无上撇讠匕)(乙本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甲本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声(乙本 𦔻,下同)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侍(甲本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甲本少弗字),是以弗去。”故知通行本中“生而不有”一句为衍文,在文中为多余,当删掉。“倾”,为避汉文帝讳而改,应当恢复为“盈”,才更容易理解。“萬物作焉而不始”,理解为“万物一如自然的生长着,让它自己开始、自己结束,而不加以干预。”功成,当作功成。《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段注:志卽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爲測度、爲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謂實其心之所識也。如惡惡。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鄭云謙讀爲慊。慊之言厭也。按厭當爲猒。猒者、足也。从心音。意。於記切。一部。古音入聲。𠤎,《说文》 :變也。變者、𠤎也。凡變𠤎當作匕。教化當作化。許氏之字指也。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注曰。能生非類曰化。生其種曰產。按虞、荀注易。分別天變地化。陽變陰化。析言之也。許以匕釋變者、渾言之也。从到人。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變匕之意也。匕,是比、妣的初文,甲骨文象柔顺的妇女形象,金文与篆文大同,只是方向相反,以与侧立得人形区别。引申为配偶的妇女,读牝。吃饭用的叉子、勺子,并列等。昔,《广韵》思积切,王力拟音,si̯ɛk。上古拟音sjaːɡ。为“作”通假字。作,《广韵》,则落切tsɑk;则个切tsɑ,上古拟音ʔsaːɡ,铎韵。乍,之转注字。乍,zraːɡs,曾憲通雲甲金文象以耒起土,爲耕作字初文。下从刀,上象卜,《仪礼》与“卜人坐作龟”之语,此字正象卜人用刀钻刻龟甲,然后灼烧之,视其裂兆进行占卜之意。本意当为制作卜龟,是“作”的初文。白話譯文: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美」,這樣就不美了。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善」,這樣就不善了。「有」和「無」兩者相伴而生;「難」和「易」兩者相伴構成;「長」和「短」兩者相待而現;「高」和「下」兩者相待依倚;「音」和「聲」兩者互為和合,「前」和「後」兩者互為隨從,貫通天、地、人的聖人了然於心,能用「無為」來處事,用「無言」來行教,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道」生育了它,但不佔有它;「道」長養了它,但不依恃它;成了功,卻不居功;就因不居功,所以永遠不離。藥方: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執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不是去占有那個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為「功在自己」。「無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擔心,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案:帛书原文作“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乙本丌,下同)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说文》:丌,下基也。段注:薦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屬皆从丌。讀若箕同。居之切ji/qi2音。帛书“使民不争”“使民不乱”并言,故知“民心”中“心”字为衍文,当删。可欲,能引動欲念的事物。与“难得之货”意思相类似,任继愈先生翻译为“不使看见足以引起贪欲的事物”。高亨以为指“美色、美声、美味、美室”等,我以为是王权、权秉之类。不敢觊觎王权。弱。弱化,志,知也。削弱其知识。因为“强行者有志”,志是指做事勉力而行,是做任何事都需要的。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为也二字当为后增。《说文》:“敢,进取也。”白話譯文: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鬥爭;不尊貴難得的東西,使人民不偷盜;不現出貪欲,使人民的心不紛亂。聖人治國,放空了心靈,填飽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強韌了筋骨,守著恆常之道,使人民不執著、不貪欲,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偽,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藥方: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心要寧靜,不要紛亂。心情空空、肚子吃飽;不要老說理想,要踏實,尤其要注意身體。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老為了利害、目的才動作。不要老想去對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老子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案:帛书本作“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渊(甲作㴋)呵,始(乙本作佁)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乙本作芬),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佁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高亨以为,冲,傅奕本、《说文》都引作“盅”,“器虚也”。今作沖,假借。盈读作逞,尽意;实借为“罄”,器中空也。故应翻译为:“道,是空虚的,但是用之不尽。”其,指前面的“万物”,这四句说道的作用。湛,没也,也是说无形无相,解释为“深湛”迂曲。(冲,说文引作盅,器虚也),盈,器满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兮上古拟音ɢeː呵上古拟音qʰaːl白话译文:道是生命之源啊!空無地去用它,或且永遠填不滿它。淵深地像是萬物所匯歸的地方。挫掉了銳利,解開了紛雜,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它深湛難知,卻像是存在你的左右,我們不要老問「它是誰生的兒子啊!」原來在萬象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藥方: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才有生長的可能。言詞不要銳利,頭腦不要紛雜。不要老求光鮮亮麗,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愛護您的左右,要關心他們,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案:帛书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乙本作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蹱(乙本勭)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言、闻义近。多闻于外,失去自己之心,则心生困惑,反不知如何是好。以“闻”为优。白話譯文:天地不偏私他的仁心,把萬物視為草編的狗,任其自然;聖人不偏私他的仁心,把百姓視作草編的狗,任其自然;天地之間,它就好像個大風箱一般,虛空而沒有盡頭,鼓動它就愈來愈有勁,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倒不如默默守著中道而行。藥方:要學習天地般的無私,對事情不要看得太重,要輕鬆些!事情要有次序、做了一件,就會帶出一件,引不完的!要放鬆、再用力,愈用會愈有勁!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默默地做出成績來,最重要!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案帛书: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县县呵若(乙本有其)存,用之不堇。”县县,即绵绵、黽黾、冥冥,无形像貌。《淮南子主术训》:“力勤财匮”。《说文》:浴,洒身也。段注:老子。浴神不死。河上公曰。浴、養也。夏小正。黑鳥浴。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皆引伸之義也。白話譯文那川谷之神啊永生而不死這就叫根源的生育之門啊那根源的生育之門啊這就就做「天地之根」它綿綿密密的好似存在你左右用著用著永不停歇藥方要虛懷若谷這樣才能起死回生謙虛是最好的藥方世間事總有個根源根源就在天地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事情要綿綿密密的隨時都在思考自會有答案永不停歇但不用急種一棵大樹不是那麼快的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案帛书作:“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乙本作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退,却也(《玉篇》)後,迟也(《说文》)迟,徐行也。(《说文》)当以“退”为是。白話譯文:天地是長久的,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祇因為祂不偏私地生長著,因此能長久地生長!聖人了然於心,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這樣好讓人民能擺在前面來,把自己放在外頭,好讓人民能在裡頭生存!正因為祂能沒有私心,所以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成就它自己。藥方: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讓開」是最重要的藥方!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私得起,也要放得下!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案:帛书本作:“上善如(甲本作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静(甲本作有静,乙本作有争)。居众人(甲本无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乙本作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乙本作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译文采用意译的方法,应该采用直译,可以译为:居住以择地为善,居心以深沉为善,交友以仁爱为善,言语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治理为善,做事以做成为善,行动以时机为善。白話譯文: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看似柔弱卻是包容,水的善,利益了萬物,而不與他們爭鬥,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卻因而接近於「道」。處世要好好學習大地的渾厚,用心要好好學習深水潭子般的包容,交往要好好學習人際的真實感通,說話要好好學習信用的確定,為政要好好學習治事的穩健,行事要好好學習才能的運用,變動要好好學習時機的抉擇,正因為不去爭鬥,因此不會招來怨尤!藥方:別人以為你是柔弱,其實這是包容,包容可以免除鬥爭!事情總有個定準,要抓準它,不要放過,也不用擔心;治事要穩健,注意時機的抉擇,當斷則斷,不要猶豫!該做的好好做!做你喜歡的,喜歡你所做的!無怨無悔!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案:帛书作“㨁而盈之,不若其已;𢵦而允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乙本有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甲本述)身退(甲本芮),天之道也。”㨁,《集韵》:持也。《唐韵》:投也,又,拄杖曰㨁。剬,《說文》:斷齊也。《廣韻》同剸。細割也。又裁制也。度也試也量也除也初委切。《史記·顓頊紀》依鬼神以剬義。《註》剬有制義。《淮南子·主術訓》人君揄策廟堂,剬有司。允,兑之异文。锐也。揣,异体字挅。富貴当作贵富白話譯文:老想維持著滿盈,倒不如罷了!老想錘煉使銳利,那便不可長保!金玉滿堂,卻不能自守;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功成了、名就了,正該是把身退下來的時候,這是大自然之道啊!藥方:張揚就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那且先別張揚。功成了、名就了,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金玉多了,不只累贅,而且是敗亂的起點。大自然之道啊!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只是如實而已!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案:帛书作“营柏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乙本作鉴),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胃玄德。”為而不恃,当为后人所增。营柏,即魂魄。指附人体的精神气体。《说文》:魂,陽气也。段注:陽當作昜。白虎通曰。魂者、沄也。猶沄沄行不休也。淮南子曰。天气爲魂。左傳。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旣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疏》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也。《淮南子·說山訓》魄問於魂。《註》魄,人隂神。魂,人陽神。脩除,后作“涤除”。修。饰也。段注云:此云修飾也者、合本義引伸義而兼舉之。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修之从彡者、洒之也。藻繪之也。修者、治也。引伸爲凡治之偁。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涤,说文:洒也。又浩酒也。《周禮·春官》司尊彝凡酒脩酌。《註》脩讀如滌。滌酌,以水和而泲之。今齊人名浩酒曰滌。栝甛銛等字皆從㐁聲。㐁見谷部。朱谦之《校释》:“《老子》之'专气’,即《管子内业》之抟气,所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注:'抟谓结聚也。’。)”白話譯文:魂魄環抱,和合為一,能夠不離開道嗎?任使真氣,回到柔和,能夠像嬰兒一般嗎?滌除污垢,玄妙照見,能夠沒什麼弊病嗎?愛護人民,治理國事,能夠無為而為嗎?任由自性,動靜自如,能不柔弱自守嗎?明亮坦白,四通八達,能夠無執無著嗎?生生不息,涵和蘊蓄,使其生長,卻不占有,任其作為,卻不依恃,由其生長,卻不宰制,這就叫做玄妙之德啊!藥方:和諧的意思不是等同為一,而是讓不同的有一超越克服的可能。任由自性,玄妙自照,沒有什麼執著,就能把握到你想把握的。生長比競爭重要,用涵和蘊藉的心情去接受,自然能夠生長。不要想占有,不要想依靠,不要想控制,玄玄中自有妙處!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案帛书作:卅楅同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𡑋埴而(甲本无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文》凿,穿木也。段注:穿木之器曰鑿。因之旣穿之孔亦曰鑿矣。又開也。《前漢·張騫傳》然騫鑿空。《註》鑿,開也。空,通也。騫始開通西域道也。“三十”当作卅。白話譯文:三十支車輻拱著一支車轂,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車子才能運轉使用。摶揉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開鑿門窗,起造房舍,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因此有形有象,利益萬物;虛空無物,妙用無窮。藥方:心靈放空,才能容物,記住:沒有士兵的大將軍,只能當階下囚。生命不能空度,但卻要有留白,留白才能有想像的空間,才能有發展的可能。捨棄,只是捨棄,根本不用問:是否還有可能,因為真正的可能性,就是回到空無的境地。執著必帶來痛苦,放下是良方;虛空妙用,才得無窮!老子道德經地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案帛书作:五色使人目盲(甲本误作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甲本𧷴)使人行方(乙本仿),五味使人之口爽(甲本𠷹),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甲本罢)而(甲无而)取此。通行本顺序稍异,但似乎更合理。行,《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白話譯文:紅黃藍白黑,五色紛雜,眼花撩亂,令人目盲;宮商角徵羽,五音雜沓,令人耳聾;酸甜苦辣鹹,五味蒸騰,令人口爽;跑馬田獵,心意紛馳,迷失本性,令人心神發狂;珍貴寶物,難得財貨,引發殺機,令人行動受到傷害。就是這緣故,聖人為了肚子,祇管填飽自得;不為眼睛,向外追逐不停。因此,去掉了外在的追逐,所得的是恬然自適。藥方:眼睛可是靈魂之窗,若一意追逐,靈魂卻可能從這窗口跑走。過頭的事,不要做;過度的努力,也不要做;過人的才華,更要愛惜;須知:過了頭,想回頭都困難。可以多些糞土,因為糞土可以肥沃田地;要少些財貨,因為財貨會引來殺機。停止追逐,你須要的是安靜、自得。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案帛书文:龙(乙本作弄)辱若惊,贵大患(甲本梡下同)若身。何(甲本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也(甲本无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天下,若可以橐(甲本𨒙)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甲本无矣)。通行本“寵為上、辱為下“,应为”宠之为下”。下,是解释辱字的。辱,有下意。《素问·气交变大论》:“黑气迺辱。”张志聪《集注》:“辱,下也。”宠即宠辱之缩语,盖宠用于以上对下,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喜爱,这种喜爱,往往对某些人意味着羞辱,因为其上级位尊而德才未必不卑下。故云“宠为下”。“貴大患若身”,意思是说,最可贵的做法是把自己的身体看作一切祸患的根源。“贵为身于天下”,以把身体奉献给天下人看得非常可贵的人,“爱以身为天下”,乐于把身体奉献给天下的人。白話譯文: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啊!怎麼說「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寵是得了上頭的寵愛,辱是受了下面的侮辱,得了它讓你驚駭,失了它也讓你驚駭,所以說「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為何說「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呢?」我為何有這最大的禍患呢?正因為我老執著占有自己啊!要是我能不執著自己,我又有何禍患呢?能重視到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這樣才能寄望以天下;能喜歡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這樣才能交託以天下。藥方:管它是寵是辱,依然故我,只是個平常心,便是了!最大的禍患就是自己,自己太大了,天地就變得小了,知道嗎?無我才是真我,無我才得自在,「自在」是克服一切「他在」的良方。忘掉自己的利害,忘掉自己的面子,忘掉己的身段,才能找回自己。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案帛书云: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甲本𧢓)。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至计,故𦀲(甲本𡇯)而为一。一者,其上不𠈅(乙本谬),其下不𢗘,𣎟𣎟(乙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沕望。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当从帛书作: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甲本𧢓)。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当从通行本。当作: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微,《说文》:“隐行也”。希,《爾雅·釋詁》罕也。《疏》简少之稱也。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释文》引钟会注:“夷,灭也”。(引自高亨本)“捪,撫也。从手昏聲。一曰摹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认为,盖捪讹为搏、抟,与夷义不相应,遂改夷为微,而将“视之不见”之微改为夷。可从。整理小组引《庄子天下》庄周论“谬悠之说”,成玄英疏:“谬,虚也。悠,远也。”疑“𠈅”当作攸,意为谬悠虚远。帛书“执今之道”,当作“执古之道,”涉下而误。𠈅,《集韵》:“县名,在长沙。”方成珪《考证》:“《宋书》《晋书》《元和志》《通典》皆作攸县,盖其字作攸,音收,俗作𠈅。”广韵:沕,倐忽又滅也忘也輕也。呼骨切。寻寻,即繩繩。 繩繩,王弼注:行动无极限也。《说文》:混,豐流也。段注:盛滿之流也。孟子曰。源泉混混。古音讀如衮。俗字作滚。山海經曰。其源渾渾泡泡。郭云。水濆涌也。衮咆二音。渾渾者、假借渾爲混也。白話譯文:看它不見(它是無相的)就叫它「夷」,聽它不到(它是無聲的)就叫它「希」,摸它不著(它是無形的)就叫它「微」,它是無相、無聲、無形的,不可以用言語來形容。它混沌不分,合而為一。這整體不分的「一」,它表現出來的並不亮麗,含藏在裡的,卻也不昏暗;它綿綿不絕地,難以名狀,最後回復到空無一物,這就叫做「不可名狀的狀態,不可表象的真象」這就叫做不可捉摸的「恍惚」。想迎接於前,卻見不著它的頭;想追隨於後,卻見不著它的身影。操持古之大道,治理現前萬有一切;能知原始古道,這叫做「道之統紀」。藥方:不要求亮麗,只要不昏暗,就有可能。生命要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無相、無聲、無形的時候,就是充滿著可能性的時候。甚至,你要懂得去相、去聲、去形,回到真切的可能點上來。處在環中,才能因應無窮,不必在前在後、在左在右,徬徨猶豫,浪費心神!不必擔心目前的勢態如何,要用理念去化解,要以理導勢!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案帛书作:古之仚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泽。沌呵其若朴(甲本楃)。湷呵其若浊。𣼥呵其若浴。浊而情(静乙本)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者(甲本无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𧝬而不成。帛书不成或当作新成。第二十二章云“敝则新”。敝,残余。帛书顺序“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似乎更佳。帛书志,今作“识”。故能,帛书作“是以”,应该改。白話譯文:古時候,那善於修道的人,精微、奧妙、玄遠、通達,深涵於道,難以了知。正因為他深涵於道,難以了知,因此我勉強地為他做一番描述形容。他遲疑審慎像是冬天涉過河川上的薄冰一般,他猶疑拘謹好像是畏懼四鄰的窺伺一般。他莊敬恭謹好像是賓客一般,他除去執著好像冰雪銷融一般。他敦厚樸實好像未經刨開的原木一般,他胸懷寬廣好像幽深的山谷一般,他渾淪不分看起來像是混濁的水一般。誰能讓那混濁動盪的水,逐漸歸於寧靜,慢慢變得清澈;誰能讓它安歸於靜,再慢慢啟動、徐徐生長。保愛此道的人懂得不自滿,正因為他能夠不自滿,因此他能夠去舊更新。藥方:天道難以了知,不必老是想去窺伺;須知:有幾分敬畏就有幾分福氣。生命不是用分別心去認識,而是用無分別心去感通,真切的感通起於敬畏        。寧靜之後,再啟動,這樣的啟動才是強勁而有力的。不避混濁,能讓混濁澄清,這才是真功夫。朋友,息心止慮吧!《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案帛书作:至虚极也,守静督(甲本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乙本𥘟𥘟),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乙本芒),㠵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乃(甲本无)没(甲本𢗘)身不殆(甲本怠)。公乃王?公乃全?王案作“云云”是。“○”、“芸”二字亦通。顾野王玉篇云部引老子:“凡物云云,复归其根。”案“云”,不安静之辞也。吕氏春秋“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汉书“谈说者云云”,并是也。按庄子天地篇云:“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此二句“王”字盖即“全”字之讹。“公乃全,全乃天”,“全”、“天”二字为韵。王弼注云“周普”,是也。又吕览本生篇“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高注“全犹顺也”,可补王注未尽之义。今本“王”字、碑本“生”字,当并是“全”之坏字,“生”字尤形近于“全”,可为蜕变之验也。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天物者,本分天真也,怒者威光也,威光赫赫,廣無邊際也,流者心也,源流注六用紛紛與人事交雜而不一也。經云:性水也,心流也,故云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也,錯者雜也,言迷人從事於道,見解紛紛不一,如下文也。 整理小组以为表是裻之误。㠵,《廣雅·釋器》:“幞fu也。”头巾。裻dú 衣背缝《说文》:芸, 艸也。段注:佀目宿。夏小正。正月采芸。爲廟采也。二月榮芸。月令。仲冬芸始生。注。芸、香艸。高注淮南、呂覽皆曰。芸、芸蒿。菜名也。呂覽曰。菜之美者、陽華之芸。注。芸、芳菜也。賈思勰引倉頡解詁曰。芸蒿似斜蒿。可食。沈括曰。今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其葉極芬香。古人用以藏書辟蠧。採置席下。能去蚤蝨。从艸。云聲。王分切。十三部。淮南王說。芸艸可以死復生。淮南王劉安也。可以死復生。謂可以使死者復生。葢出萬畢術、鴻寶等書。今失其傳矣。白話譯文:要極力的回到虛靈的本心,要篤實的守著寧靜的元神。讓萬物如其萬物各自生長,我只靜靜的體會著生命的回歸。一切存在如此錯雜紛紜的生長著,它們總是個自回復到自家的生命本源。能夠回復到自家生命本源,這真叫做生命的回歸啊!回歸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沒體會得常道,胡作非為,那就會產生了禍害。體會得常道就會生出包容,體會得包容就會變得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自然天成就能符合於道,符合於道也就能悠久無疆,終其一身也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藥方:要相信生命自己有一回歸與生長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擔心。虛心吧!由他去吧!他會自己好好生長的,只要關懷他,不要控制他。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讓他來去自如,如如生長。「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靜靜地等著你。《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案帛书作:太上,下知有(乙本又)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安(甲本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甲本省)胃我自然。其下,与其上相照应,应为正确。下知,下等智力的人。?。功成、事遂,当作“成功遂事”。白話譯文:最上乘的國君治理天下,使得人們不覺得有他的存在;其次者,使得人們來親近他、贊譽他。再其次者,使得人們畏懼他;又其次者,使得人們回過頭來侮辱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老百姓們也就無法相信你。悠悠然地行事吧!不要輕易的發號施令。成功了,完事了,老百姓們說:我們原來就自自然然的這樣了!藥方:重點是怎樣把事情做好,不是誰得了權位、誰去完成,誰享了大名。你給出的是天地、是心情、是可能,不是指導、不是控制、不是督促。控制森嚴,這是最不好的管理方式,能物各付物,自然而然才好。不要讓學生老覺得是你教給他的,不要讓兒子老覺得是你傳給他的,自然才好。《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案帛书本:故大道废,安(甲本案)有仁义。知慧(甲本快)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甲本畜)兹。邦(乙本国)家𨴽乳(乙本𨴽𤓱),安有贞臣。忠臣当作贞臣。贞,《易·乾卦》:元亨利貞。《疏》貞,正也。又《禮·檀弓》故謂夫子貞惠文子。《疏》諡法,外內用情曰貞。又《釋名》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说文》:“忠, 敬也。”段注: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此與愼訓謹同義。盡心曰忠。𨴽,悶,段注:又《集韻》莫奔切,音門。《老子·道德經》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戰國策》瘨而殫悶旄不知人。或作惛。亦作㥃。◎按古韻文元通。古人能調五言,自然叶韻。向來學者鮮知古韻,惟吳棫韻補稍能推求,故朱子本之,雖未必盡合,亦思過半矣。字彙引韻補不無小泥,而正字通駁之太過,若此處悶字原有平聲,而字彙叶明字,爲誤耳。惛mèn 古通“闷”,郁闷:“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白話譯文:廢棄了自然大道,就得強調人間的真情實感、義理規範;出離了智慧明照,人間的造作詐偽也就群起而生了。父子、兄弟、夫婦,這六親無法和諧共處,這時就得強調孝道與慈愛的重要。國家昏亂不堪,這時候才有所謂的「忠臣」。藥方:強調什麼,其實就是失去什麼,要懂得安享幸福,不要老追索幸福。大道自然,無情有情,沒有強迫,卻有道理,不用擔心。與其立志成為忠臣孝子,無寧盼望六親和順、天下太平。與其一直提醒自己要怎麼樣,不如讓自己就這樣、就這樣,如如自然。《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案帛书作:绝声弃知,民利百负(乙本倍)。绝仁弃义,而(乙本)民复孝(甲本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绝学无忧,对应的是“絕聖棄智”。见素抱朴,对应的是“絕仁棄義”,少私而寡欲,对应的是“絕巧棄利”。故下文开头的“绝学无忧”应提到本章的结尾。樸,欲,忧,押韵。白話譯文:絕棄了聖智的美名,不會為此美名來迫壓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得利百倍。絕棄了仁義的聲名,不會為此聲名來奴役人民,人民自然可以歸返孝慈。絕棄了巧利,不再生起貪取之心,那盜賊也就不會存在了。這三者是說人間的禮文制度不足以治理這個世界,因而得讓它有所歸屬於自然。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自然而然,你的私心就減少了,你的欲望也就降低了。藥方:不要貪取美名,要懂得務實,真正的務實就是不強求、就是自然!用再多的語言文字去教導,都不如自自然然的生長。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這樣自然快活!自我降到最低,才能升起真正的我;欲望減到最少,才能升起生命的真實動力。《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案帛书本作:唯与诃(乙本作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朢呵,其未央才!众人巸巸,,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乙本博)焉未佻(乙本 垗),若婴儿未咳。纍(乙本累)呵,似(乙本佁)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甲本禺)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昏。鬻人察察(甲本蔡蔡),我独𨴽𨴽呵。沕呵,其若海。朢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乙本以)悝(乙本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说文》:悝, 啁也。段注:口部曰。啁tiào、嘐xiāo也。啁卽今之嘲字。悝卽今之詼字。謂詼諧啁調也。今則詼嘲行而悝啁廢矣。東京賦曰。悝繆公於公室。李注。悝猶嘲也。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沕呵,其若海。朢呵,其若无所止。白話譯文:棄絕後天擾攘的學習,免除憂愁煩惱吧!人家唯唯諾諾說你好,或者人家拿言語呵斥你,那相去有多遠啊!人家評價是善,或者人家評價是惡,兩者距離可有多遠啊!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啊!不過,大道廣闊,無涯無際,永不停歇!世俗大眾,熙熙嚷嚷,好像享用了豐富的宴席一般,好似春日裡登臺遠眺一般,總湊個熱鬧!唯獨我澹泊的、寧靜的,起不了什麼兆頭,就好像那還沒長大的嬰兒一般。閒散悠遊,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好像無家可歸似的。世俗大眾總要為自己打算,留個有餘,而我獨獨像是有所缺憾一般!我守著愚人之心啊!渾渾沌沌的啊!世俗人求的是烜赫顯耀,我獨獨喜歡默默無名。世俗人總好精明能幹,我獨獨喜歡渾渾無心。心地恬澹好像大海一般,飂闊無涯,永無邊際。世俗大眾總要個目的、有個憑藉,而我獨獨固守自然,寧願鄙陋。我獨獨不同於一般世俗大眾,我所尊貴的是回到母親的懷抱,渴飲母愛甘泉!藥方:不要擔心學不好,放下吧!沒有了憂愁,沒有了煩惱,一切會好!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就這樣!不必老為自己打算,倒是寧可守著自然虛靜之道。烜赫顯耀、精明能幹,不如渾渾無心、默默無名,自在的好。當爸爸就要給人,當兒子卻永遠有媽媽的支持!又當個兒子吧!《老子道德經》第廿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案帛书作: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朢唯沕。沕呵朢呵,中有象呵。朢呵沕呵,中有物呵。幼(甲本𣾧)呵冥(甲本鸣)呵,其中有请呵(甲本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乙本𠇑)。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自今及古,王弼本作“自古及今“,误。傅奕本、汉帛书甲乙本均作”自今及古”。这是说,用今天的名,称古时的道,是自今及古,不是自古及今。而且古,去,甫押韵。以閱眾甫当作以顺众父。俞樾说,《庄子天地篇》:“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众父即指天地。天地生万物,故言众父。言父以及母。这句是说,道产生了天地。(高57)但,以顺众父,作顺从天地讲也可以?阅通「」。 ●《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马瑞辰通释:「阅读为穴,宋玉《风赋》'空穴来风’,即《庄子》'空阅来风’也。」顺,从也。阅,出也。白話譯文:最大的德行願景,就是順從著自然大道。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有無虛實,恍惚難辨!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自然大道是何等深遠而幽冥,卻隱含著精誠的動力,自然大道的精誠是真切的,這裡有其確信不移的地方。從古到今,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去建構這世界,它總離不開「自然大道」。就是經由「自然大道」,才能審閱人間大眾各種事物。我何以能夠知道人間大眾各種事物的情狀呢?就憑這「自然大道」。藥方: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但要超越它,真實的圖象要明白,但要空卻它。自然大道是無名、無形、無情、無象的,只是個自然而已!順從著自然大道,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精誠自可以不移,真正的精誠不是勉強,而是自然。回得「自然大道」,一切清楚明白,人間事物,整整齊齊,一個走不了!《老子道德經》第廿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案帛书作:曲则全,枉则定(乙本作正),洼则盈,敝(乙本𧝬)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甲本作明),不自见故明(甲本作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胃曲(通行本则)全者,几语才!诚全(通行本有而)归之。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当作: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文中多处用执一。牧,《书立政》孔颖达正义引郑玄云:“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州曰牧。”整理小组引用《庄子天道》记老聃言,有“使天下无失其牧乎?”《逸周书周祝》“为天下者用牧。”注:“牧,法也。”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帛书这两句与通行本互倒。甲本二句误抄混。通行本少一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以与上下文衔接。《校释》:又案“曲则全”即庄子天下篇所述“老聃之道,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也。书洪范“木曰曲直”,此亦以木为喻。曲者,庄子逍遥游所谓“卷曲而不中规矩”,人间世所谓“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也。盖“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吾行却曲,无伤我足”,此即“曲则全”之义。“枉则正”,“枉”,说文“邪曲也,从木,声”段注:本謂木衺曲。因以爲凡衺曲之偁。從木。

聲。广雅释诂一“

,诎也”,即诘诎之义,实为屈。“正”,诸本作“直”,“枉”、“直”对文,枉则直者,大直若屈也。论语:“举直错诸枉。”淮南本经训:“矫枉以为直。”碑文作“正”,正亦直也。鬼谷子磨篇:“正者直也。”广雅释诂一:“直,正也。”易文言传:“直其正也。”直、正可互训。案:定、正同音。正、直同义。白話譯文:彎曲正所以能伸直,低窪正所以能滿盈,破舊正所以換新,少了正所以能得到,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因此,聖人懷抱著整體的道來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不自我表現,因此反而明白;不自以為是,因此反而彰顯;不自我誇耀,因此反而功勞長存;不自驕自滿,因此反而得以生長。古來所說「曲折才得周全」這樣的話,那裡是虛飾的話而已呢?實在說來,是應該像這樣的周全才能歸返於道啊!藥方:理直不一定要氣壯,做起來儘管有些曲折,但卻可能是較為周全的。要能「藏」,但不是遮掩;而只是讓自己在安靜的情境下,默運造化,好好生長。不必擔心走錯路,走錯路,就多認得一條路,好好記得這條路,以後可能也有用。法律對了,道理不一定對;道理對了,人情不一定對;人情對了,還是要求道理對,求法律對。真人情,不是世俗,而是人的真情實感。《老子道德經》第廿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案帛书云:希言自然。飘(乙本𦾑)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高亨采用姚鼐本把“希言自然”认为属于上章之末尾。误。上章已经收尾照应,在此处为一篇之宗旨。孰為此者?天地。此“天地”二字乃后人增,可删。可见最后两句是衍文。帛书“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帛书混抄,有脱文,与前文不对应,当作: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乐字后增。白話譯文:默然無語,自然天成,暴風颳不了一整個早上,急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使得它們這樣子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讓暴風急雨持續長久,更何況人呢?(人怎可能讓苛政暴刑長久呢?)因此之故,順從於自然大道的,它就和同於自然大道;依循著天真本性的,它就和同於天真本性;一旦失去了自然大道、天真本性,它也就這樣失去了自己。生命和同於自然大道的人,自然大道也樂與相伴;生命和同於天真本性的人,天真本性也樂與相伴;生命失去其自己的人,那自然大道、天真本性也就不願與它相伴。自己守的信諾不足,自然大道、天真本性也就不信任它!藥方:與其相信話語的確認,不足相信一切會默運造化、自然天成!暴風急雨,就讓它過去吧!過去了,天地澄明,平坦太平!即使是錯的,包容它,就可能長出對的;即使是對的,強調它,卻可能變成錯的。內在的確認,相信自然天成,也就會自然天成!大自然有一獨特的偉力在焉!《老子道德經》第廿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案帛书云(帛书此章在21章后)为22章:炊者不立,自视者(甲无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甲无也),曰,𥺌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上古拟音:企kʰeʔ,吹kʰjol。上古音,道,l'uːʔ 欲,loɡ,欲为道之误字。帛书作:自视者(甲无者)不章,自见者不明,与通行本互倒。跨者不行,帛书无此句。又“企”与“跂”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跂”,释文:“跂,一作企。”庚桑楚“人见其跂”,古钞卷子本作“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跂同。”是河上本作“跂”,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足而竦身。”玉篇:“跂,○豉切。有跂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白話譯文:墊著腳跟,會站不穩,張大布伐,反而難行!自我表現,反而沒得明白;自以為是,反而沒得彰顯;自我誇耀,反而沒有功勞;自驕自滿,反而沒得生長。像這樣子對於道,可以說是「吃過頭,剩下的飯;做過頭,累贅的行止」,就事來說,會令人心生厭惡,因此有道之士,不願意這樣做。藥方: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往前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只是個閑逸,可也。忘記自己的功業,忘記自己的欲求,這樣才是個真幸福的人,上蒼才得幫助你!生長,只是個生長,不必老安在「自己」,自然可也。不要勉強,勉強會造成傷害;寧可順成天地!《老子道德經》第廿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案帛书文: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乙本作萧呵漻)呵,独立而不

,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名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行本“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当作“王”。与下面“人法地”不相干。通行本“周行而不殆”,疑似帛书本抄漏。白話譯文:有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之前即已存在。無聲無息的、無邊無際的,敻然獨立,永不遷動;周而復始,運行不已,它可以做為一切天地萬物的母親。我們不知何以名狀它,約定叫它做「道」;勉強地形容它,說它是廣大無邊;廣大無邊而運行不盡,運行不盡而玄遠無際,玄遠無際而又返迴本源。這麼說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這麼說來,總體之本源的「道」是創生不已的、普遍而高明的「天」是寬廣無涯的,具體而厚實的「地」是涵藏無盡的,虛靈明覺的「人」也一樣具有自強不息的創生可能。)整個大宇長宙中有這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學習「地」的厚實涵藏,進而學習「天」的高明寬廣,進而學習「道」的本源創生,最後則是效法學習「自然」生成。藥方:留意發展的向度,用「圓環式的思考」去替代「單線式的思考」,想想恆久的可能。人之為人,是因為天地萬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剎那間被納到心中,除非你自己看小了自己。具體的生長,普遍的發展,脈絡的安排,自自然然地,如如無礙!《老子道德經》第廿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案帛书本作:重为巠(乙本作轻)根,清(乙本作静)为趮君,是以君子众(乙本作冬)日行,不离(乙本作远)其甾重。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乙本作轻)于天下?巠则失本,趮则失君。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輕率地治理國家呢?应该翻译为“把身体看得比天下还轻呢?”环官,环,ɡʷraːn,匣母字。即荣ɢʷreŋ观,荣,云母字。趮,急躁。昭若,即超然。通行本“聖人”,帛书本作“君子”。瑕疵,上古拟音ze,支部,此母。《说文》:病也。段注:古亦叚玼爲之。白話譯文:穩重是輕易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治國的聖人終日離不開承載衣物糧食的車子,即使是華美豐盛蔚為大觀,但平居之時,仍要超然物外,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輕率地治理國家呢?輕率就會失去了根本,躁動則會失去了主宰。藥方:穩重才能生長,不要陷溺在浮動的情緒中,要握住方向。不要以為那是沉重的負擔,而要愛惜你已有那麼樣的負重能力。很難下決定,這叫謹慎,能謹慎,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不要輕率行動,否則失去根本,一切危矣!寧靜、深思!《老子道德經》第廿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案帛书本作:善行者无勶(乙本作达)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数者不以梼𥮥。善闭者无

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𦄿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𢚕(乙本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乙本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甲本眯),是胃眇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帛书作“故善人,善人之师;”𢚕,《集韵》:“习也。”(引《说文》:“习也。或曰明也。”)高亨以为,適,通“瓋”,tì,玉上的斑点。按,或通疵,上古拟音ze,支部,此母。《说文》:病也。段注:古亦叚玼爲之。適,上古音锡部,帝母,teːɡ谦之案:洪、徐之说是也。方日升韵会小补引:“说文'辎,軿píng车,前衣车,后从车,甾声’,徐曰:'所谓库车。’字林:'载衣物车,前后皆蔽。’左传宣十二年正义引说文云:'辎,一名軿,前后蔽也。’后舆服志注:'軿车有衣蔽无后辕者,谓之辎。’释名:'辎,屏也。有邸(dǐ屏风)曰辎,无邸曰軿。’又光武纪注:'释名:“辎,◆也。谓军粮什物杂◆载之,以其累重,故称辎重。”’又前韩安国传'击辎重’,师古曰:'辎谓衣车,重谓载重物车,故行者之资,总曰辎重。’”(卷二)方氏所考甚明,盖辎重为载物之车,前后有蔽,载物有重,故谓辎重。古者吉行乘乘车,师行乘兵军,皆有辎重车在后。此以喻君子终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幼眇,拼音:yòu miǎo注音:ㄧㄡˋ ㄇㄧㄠˇ(1).幽微;微妙。《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 颜师古 注:“幼眇,精微也。” 汉 扬雄 《长杨赋》:“抑止丝竹晏衍之乐,憎闻 郑 卫 幼眇之声。”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乳哺动物愈进化矣,幼眇之音,姝丽之色,芳泽之气,至于蝯狙而能乐之,其所乐者,亦几微也。”(2).窈窕,美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 颜师古 注:“幼眇犹窈窕也。”幽眇亦作“ 幽渺 ”。亦作“ 幽妙 ”。精深微妙。唐 韩愈 《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宋 苏轼 《书<楞伽经>后》:“《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 宋 朱熹 《题沉公雅卜居图》诗:“言论覈幽妙,理乱穷端由。” 清 黄景仁 《赠程厚孙》诗:“论文忽幽渺,境拟月寒硤。”白話譯文:善於行事的人,無為自然,不留痕跡。善於言說的人,沉默寡言,言語無過。善於謀畫的人,無心為機,不用計算。善於閉合的人,不用關鍵也打不開。善於結納的人,不用繩索也解不開。如此說來,聖人用常道的善來救人,因此從沒有棄絕人;用常道的善來救物,因此從來沒有棄絕物;這就叫做「承襲常道之明」。這樣子看來,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而不善之人則是善人所引以為借鑑的。人們要是不懂得去尊貴他的老師,不去愛惜他所該因以為借鑒的;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智,其實卻是大大的迷惑,這道理可真精微玄妙得很啊!藥方:「平常」就好,「好」只是平常,平平常常,不用多所計算自然天成。平常地好,像日月運行一樣,沒有偏私,卻長久不息!不要嫌那些向你頂禮的人,說他們低下;沒有他們的低下,那有你的尊貴呢!真正的智慧是不為外物所迷,總在自己的腔子裡做主;進一步做主是無主之主,只是自然。《老子道德經》第廿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案帛书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乙本鸡)。为天下溪,恒德不鸡(乙本离)。恒德不离(甲本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乙本贷),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楃(乙本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白,彰明,显赫。《荀子荣辱篇》:“身死而名弥白。”杨倞注:“白,彰明也。”黑,隐秘的。溪,kʰe,支部,奚母;鸡,keː,支部,奚母;溪、鸡音同。甲本误。故帛书“知其白,守其辱”之“白”,当是“𤾔”之误字。知,别也。能区别雌雄、黑白、荣辱,乃更能守柔持弱也。所谓《庄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辩乎逍遥之境。”式,即“栻”,古代占卜用的器具,后称星盘。(见任继愈本121)樸,木之本然也,人也回复于本然方能成器具,保持自我之本真素朴,方能有用于社会。此器具浑然而成,全无支离分割之为。瀆,溝也。从水賣聲。一曰邑中溝。谿,山瀆无所通者。瀆,𨽍,沟渠,水道。白話譯文:要司理那向外的雄心,就得固守那內在的母性,像是天下的谿谷一般;像是天下的谿谷,真常本性永不分離,回復歸返於嬰兒的自然狀態。要司理那彰顯於外的光明,就得持守那涵藏於內的晦黯,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真常本性也就不會有什麼偏差,回復歸反於沒有終極的真實之境。要司理人間的榮華富貴,就得記守受辱時的情境,謙卑地像是天下的山谷一般。能謙卑的像是天下山谷一般,這樣子真常本性才得充足,才能回復歸返真樸本源。真樸本源發散為天下萬物,聖人體會運用這個道理,如此才能成為百官之長;如此說來,最完善的制度,就是不要陷入支離割裂之中。藥方:得意時,須有失意時之意態;失意時,卻不必落寞,而要平常心。大豪傑之為大豪傑,就在於能放得下,能回到最原初的柔軟狀態。放開了「權、利、名、位」,才能有「經、義、實、地」,才能生長。操作最好的制度,要有跨出制度的器量!跨出制度,不是不守制度,而是一心向著真樸本源。《老子道德經》第廿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案帛书本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乙本隋),或炅(乙本作热)或䂳;或强或羸,或坏(乙本作培)或撱(乙本作墮)。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乙本作诸)。高亨以为,䂳通“淬”,《方言》卷十三:“淬,寒也。”《广雅释诂四》:“淬,寒也。”王念孙疏证:“淬,与𠗚通。”歔,河上公本作“昫”,注云:“昫,温也。吹,寒也。”龙兴观碑作“嘘”。则炅对应,嘘也;䂳,对应吹也。炅,《說文》見也。《廣韻》光也。《集韻》或作昋。或强或羸,甲本这四字不清晰,整理小组补出的是“或强或挫”。误。案,乙本把两句抄成了一句,把“或热或䂳,或强或羸”抄成了一句“或热或䂳”。或載或隳当从乙本“或培或墮”,培者,乘也,《庄子逍遥游》:“而后乃今培风。”坏,与培形近而致误,撱即墮,墮有二音,此读duò,从车上掉下来,意思是有人乘车,有人步行。白話譯文:想要去握取天下,大有為地來治理它,依我看來,那是辦不到的事!天下就像是一神聖而奧妙的器物一般,不可以「大有為」,不可以「緊抓不放」。「大有為」就敗亂了天下,「緊抓不放」卻往往失去了治國先機。如此說來,就像是人一樣,有時走在前,有時跟在後;有時歔氣為暖,有時吹氣為涼;有時體健剛強,有時身骨羸弱;有時厚實堪載,有時挫折頹廢。因此之故,聖人(做事)不過分,(生活)不奢華,(態度)不傲慢!藥方:做事要認真,但不要執著;要用心,但不要擔心!一方面說,好在有我,一方說,可以沒有我。緊抓不放的人,只能做小事;做大事的人,要能放,但放而不放,不放而放,要有清明的智慧觀法。做事不過分,生活不奢華,態度不傲慢!人能如此,不成功也成功!一時之間的成敗利害,不要去管他,老管著他,他就糾纏著你!能忘,才是大英雄、大豪傑!《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案帛文作: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乙本作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甲本䮦),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乙本误丢不字)。物壮而老,是胃不道。不道蚤已。朸,与荆棘之棘音近,为假借字。《说文段注》于“朸”下云:“毛诗'如矢斯棘’,韩诗棘作'朸’。”《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尔雅释诂上》:“果,胜也。”郭璞注:“果,得胜也。”《左传》曰:“杀敌曰果。”《广韵果韵》:“果,尅也。”译文以“速求结束”理解果字,恐未确。居,《玉篇尸部》:“处也。”居是即处是,处是即如此。取强即逞强,“居是胃果而不强”是总结照应“毋以取强焉”一句的。故“居”当属下读。居是,如是也。好还,谦之案:“还”,释文“音旋”。范应元云:“还,句缘切;经史'旋’、'还’通。”案“其事好还”,谓兵凶战危,反自为祸也。還,回击。白話譯文:用自然大道來輔佐人主的人,就不會以兵力強取天下,以兵力強取天下,很快就會引發報復!戰爭所在之處,遍地荊棘!大戰之後,凶悍連年。善於用兵的,速求結束,不敢逞強豪取!速求結束,不敢自負;速求結束,不敢誇耀;速求結束,不敢驕慢!速求結束,用兵乃不得已;速求結束,用兵切勿逞強。任何事物,一旦逞強,勢必衰頹老死,這就不合自然大道。不合自然大道必然就會很快消逝滅亡!藥方: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柔性才能化解暴力。不得已要用到戰爭,但要速求結束,不要逞強!成功了要哀矜而勿喜!過頭的,就會老逝!等待吧!可以不要用霹靂手段,就不要用!殘忍的戰爭,要有一分慈忍的精神!怒目金剛手段要是低眉菩薩心腸!《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案帛书云: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道,甲本欲,乙本缺)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乙本作𢤱)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乙本朕),以丧礼处之。依,微部,零母,ǐəi;哀,哀,同,əi佳,王念孙说,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语气词,译文翻译成好,未当。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通行本无“故”字,且两句互倒,不如帛书本合适。通行本少两处”是以”。勝而不美,通行本多作“勝而”。去掉也文从字顺。整理小组注云:銛、恬古音同。袭、惔古音相近。泣,通涖,与莅同,临也。译文作“悌泣”(高亨76),失当。恬,安也。淡,内心没有贪欲。甲本以“欲”代“道”。疑误抄。乙本𢤱,或憺之误。憺,,恬静。白話譯文:再好的兵器,還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多半不喜歡它,因此有道之士不願用兵。有道君子平常以「左」為貴,而用兵則以「右」為貴。兵,是不吉祥的東西,不屬有道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要用兵,當以恬淡為上。用兵得勝也不須贊美,若是喜歡贊美用兵,我們說這是以殺人為樂。那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天下人認同的。自古以來,吉祥之事以左為尚,凶危之事則以右為尚。同這道理,偏將軍危害少些,因此,居於左;上將軍危害大些,故居於右。顯然的是說:以喪禮來處理這樣的事,戰爭殺人眾多,當以悲哀之心,悌泣之。因此,打了勝仗當以喪禮來處理。藥方:涉及於勝敗的事,要用恬淡的心情去處理;涉及於生長的事情,要用心去沾溉它!「自然大道」是生命的源動力,心靈則是土地,要去耕耘它、種植它!在這裡,你會發現自然大道。哀兵必勝,勝兵當哀,勝的不是讓對方敗了,哀的反倒是這樣的勝拜,這是要讓自己「死去活來」,好自生長。打敗對方,你贏了!可能這樣你就輸了!輸在哪裡?輸在你贏!《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山谷之與江海。」案帛书作:道恒无名。/(甲)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乙本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俞,通行本作降。所以不殆,通行本作“可以不怠”。“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表示条件关系。帛书用“所以”更优。譬,比方。敢,通行本作能,当从帛书本。《论衡量知篇》:“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俞,雨也?俞,上古属于幽、侯二韵,俞母。l̥ʰus,lo金文象以銳器刳木爲舟。降,kruːŋs,ɡruːŋ夅母,终部。《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白話譯文:大道,恆常變通,是不可名言表述的,像是未雕琢的原木一般!它精微幽深,天下間沒有誰能支配它的!在上位的侯王們要是能守此自然大道,萬物將會如其萬物,自然生長!就如同天地乾坤、陰陽之氣,和合相感,自然降下了甘露,不必去命令人民,而它已自然均平!人們經由名言去建制這個世界,名言既已構成,那重要的是要能夠知其所止;能夠知其所止,這樣才能免除危險!大道之流布於天下,就好像山川深谷的水必然流歸大海一般!藥方:心靈的治療不能老在端倪上用工夫,要回到本源,回歸之法,便得剝落語言的執著!不要強求溝通,要體會靜默!靜默中有真樸的愛,大道之愛!知其所止,不是在現象上去止住,而是用理想去轉移!猛然煞車是會翻車的,要懂得轉個彎,才能活下去!放下它!放不下,那就放著!放著,用遺忘的方式放著!讓它回到記憶的海洋中!《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案帛书作:知人者知也,自知者(乙本无者)明也。胜(乙本朕)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译“不離大道之所,才能長久”采用的是意译。所者,宜也。不失去赖以存活的环境、条件才能活得长久。不亡,当作“不忘”。《说文》:忘,不識也。段注:識者、意也。今所謂知識。所謂記憶也。从心。亡聲。《说文》:亾,逃也。段注: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叚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白話譯文:能識別清楚他人,算是「聰智」,能回到自身好自了解,算是「明白」。勝過別人,叫做「有力」,勝過自己,才是真正強者。知足的人,算是富有;奮力實踐,必然已確立了志向。不離大道之所,才能長久;身雖死,精神長存,這叫長壽。藥方:真正的智慧是自照照人,明白了自己,因而清楚了別人,是以自身為起點展開的。強者是不隨自家的軀殼起念的,強者是咬著牙,和血吞!更重要的是放下!知足者富、自尊者貴,能知此,就能立得了志,立得了志,就能奮力向前!情境具有生長的力量,也可能會成為毀損的力量,要好好經營它!有了好情境,心靈主體又順適可成。《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案帛书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乙本命)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其中,“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在帛书句中重复使用,显然属于抄写失误,前一个当依照通行本作“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通行本“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当系后增。功成,帛书本均作成功,当以帛书为准。功成不名有,当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白話譯文:大道如水,源泉滾滾,盈滿而溢,或左或右,無所不在!天地萬物,依恃大道而生長,永不分離。功業既成,卻不佔為己有,覆育長養萬物,而不去宰控它。大道常理,無所貪求,可說是精微奧秘!萬有事物,歸於其中,卻不去控制它,可說是包容廣大。正因為它不認為自己如何的包容廣大,因而才真成了包容廣大。」藥方:能放下,就能不執著,能不執著,就可以無邊際,就可以包容廣大!不要在末節上競爭,要在本源上生長,這叫參贊天地之道。具體的生長一點點,比起在理念上說的天花亂墜要好得多!面對渺小,才能識得其重大;能識得重大,就不為所謂的「偉大」所迷惑!《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下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案帛书作: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乙本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比通行本多“故”“曰”二字。出言,以言语呈现出来,即用言语来描绘出来的道。故,乐与饵,过格止,乃是一句比喻,如同过客被“乐与饵”吸引,天下人也被道吸引,因而安平泰。下下往,当作:“天下往”。白話譯文:執守大道,天下都來歸附!往歸於道,無所傷害,便能安順、平坦、通泰!悅耳的音聲與可口的食物,過客之人,暫止於此,過了也又過了!大道顯發為言語,往往平淡無味。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清;用卻怎麼用也用不完!藥方:要選擇的是自然、平坦,而不是勝利;要選擇的就是通達,而不是熱烈!過客所要的,往往和住戶不同;想想你是歸人,還是過客,還是…………大道理一定平凡無奇,但平凡無奇可不一定是大道理!不必多所揣度,要如理實在;是怎樣就怎樣,還它個明白!《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案帛书作:将欲拾(乙本㩉)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甲本无可)脱于渊(甲本㴋),邦(乙作国)利器不可以视(乙本示)人。歙,許及、书涉二切,合母缉部、盍部,qʰrub,說文曰,縮鼻也。㩉xié,盧合切;拾,是執切。上古合母辑部,ɡjub;入声。三者通。将欲去之,必古与之:与,举也。去者,废弃也。《论语子路篇》:“善人为政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何宴《集解》引王肃曰:“去杀,不用刑杀也。”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與之当作“予之”。白話譯文:將要收縮歙合的,勢必先申展擴張;將要刪削減弱的,勢必先加意增強;將要丟擲廢棄的,勢必先支持薦舉;將要劫掠奪取的,勢必先出讓給予;這就叫做「隱微奧秘的真理」陰柔勝過陽剛,柔弱勝過剛強。總要處在自然大道之中,如同魚不能脫離淵深之水,如同國家銳利的武器不可以輕易示人,以免為人所奪!藥方:大自然有一種「物極必反」的道理,不必太用心、太刻意,讓世事交給老天爺吧!對於隱微之明、奧秘之理,默首體會,自有一番心地!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趣多了,因為這樣的顛覆是一種生長。武備!武備!做為一種裝備,一種準備!有備無患!不可以輕易示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案帛书作:道恒无名,侯王若(乙本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甲本𢡺)。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楃(乙本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乙本作静),天地将自正。不辱,不欲也。通行本作無欲,即不辱也。故宠辱若惊。辱,上古辱母,屋部,njoɡ;《广韵》,日母,浊韵,王力ȵʑĭwok。欲,谷母,屋部,loɡ。《广韵》:以母,浊韵,王力jĭwok;《说文》:鎭,博壓也。段注:博當作簙。局戲也。壓當作厭。笮也。謂局戲以此鎭壓。如今賭錢者之有樁zhuāng也。未知許意然否。引申之爲重也。安也。壓也。笮zé  铺在椽上瓦下的苇席或竹席。壓,壞也。ya.段注:此與厂部厭yan義絕不同。而學者多不能辨。廣韵壓下云。鎭也、降也、笮也。乃皆厭之訓也。(厭) 笮也。竹部曰。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土部壓訓壞也、?也。無笮義。凡喪服言尊之所厭、皆笮義。喪冠謂之厭冠。謂冠出武下也。周禮巾車。王后厭翟。注云。次其羽使相迫也。禮經。推手曰揖。引手曰厭。厭卽尚書大傳、家語之葉拱。家語注云。兩手薄其心。古文禮揖、厭分別。今文禮厭皆爲揖。鄭不之從。而禮經有厭譌作撎者。周禮大祝疏竟作引手曰撎。斷不可從。撎爲跪而舉頭下手、與厭爲立而引手箸不相涉也。檀弓。死而不弔者厭。注。行止危險之下。巳上皆笮之義。其音於輒切。从厂。猒聲。於輒切。又一剡切。八部。按厭之本義笮也、合也。與壓義尚近。於猒飽也義則遠。而各書皆假厭爲猒足、猒憎字。猒足猒憎失其正字、而厭之本義知之矣。一曰合也。周語。克厭天心。韋注。厭、合也。韋注漢書敘傳亦同。按蒼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此合義之一耑。下云寐而厭也是也。俗字作魘。徐鉉用爲新附字。誤矣。山海經。服之使人不厭。郭云。不厭、不厭夢也。此厭字之冣古者也。其音一剡切。白話譯文:道,二千四百廿六(甲本无此句)自然大道,原本平常,不為什麼目的,而自如其如的生長著。當政的侯王若能執守這自然大道,天下萬物將回到自身,自然化成。自然化成生出了貪欲渴求,我將憑依不可名狀的本源之道去鎮伏它。如此一來,便可以無貪無求;無貪無求而回到寧靜,天下將因之自然安定!藥方:不要老算計功利、不要老想著目的,無目的、當下自然,便是灑落,這就成個自然豪傑!不須去管理,讓他們自己想出一套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你只須看看就可以了!一切計議便會生出貪欲渴求,這時須要的不是去壓抑它,而是讓大道顯現,這樣的鎮伏是自然鎮伏,這才有效!無貪無求,就是至福;真正的德從此處立起,這是通於自然大道的,這叫道德,道生之、德蓄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案帛书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帛书本无此句,当删。《广韵》:揎袂出臂与攘。陆德明《释文》:扔,引也。廣韻曰:「扔,強牽引也。」前识,前志也,指德、仁、义、礼诸内容。白話譯文:至上之德,不執著此德,正因如此,擁有這德性。俗下之德,執持不失此德,正因如此,丟失了這德性。至上之德,自然無為而且也不為什目的而為;俗下之德,勉力有為而且是為了目的而為;至上之仁,純只感通之為,不為什目的而為;至上之義,勉力為之,這是為了目的而為。至上之禮,勉力為之,卻沒得恰當回應,就拉著臂膀而勉強將就他。如此看來,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後只好強調內在德性;失去了內在德性,而後只好強調感通之仁;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後只好強調正義法則;失去了正義法則,而後只好強調禮儀規範。那強調禮儀規範的,正可見忠誠、信實已然澆薄,禍亂災害,已然開始!預先測度未來,只見得大道的表象,這是人們愚昧之始啊!因此,大丈夫寧可居處忠信之厚,不願居處禮文之薄!寧可居處純樸之實,不願居處浮泛之華,因此寧可去華薄,而取厚實!藥方:「道」是有人起個頭,帶著你走,這人是誰,是你胸中的主。「德」是依正直的心來做,直入本源,不必罣礙!「仁」是彼此真誠相感、相應,融合為一體。「義」是自我要求完善,做成規則,戮力為之。回得本源,一切自在、自然!純樸的力量最大!《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案帛书作: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甲本无天下字)正。其致(乙本至)之(乙本无)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莲(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浴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乙本至)数舆(誉)无舆(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硌硌若石。王念孙说:“正,长也,君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帛书无此两句,与前面“萬物得一以生”不照应。当据补。“贵以高”疑当作“正”,因为涉下文“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而被改,其实下面几句与此关系不大。不烦改。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两句与今通行本不同,应保留。河上公注:致,就也。言人就車數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轝,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河上公注: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也。道德真经全解:夫致數輿者,近取諸譬也。今以轅軌輪輻合而成輿,若立輿於前,數其眾體,用有所拘,不足以得輿也。合轅軌輪輻,然後輿有運載之名;合百姓賤下,然後侯王有貴高之稱。玉者,貴也。石者,賤也。玉出於石,則貴亦以賤為本。然玉者有質而自貴,侯王得一,本不自貴,豈欲如玉石然哉?或省略了“而”字。故致數輿而無輿,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白話譯文:溯其源頭,古早以前能得大道整體之全的:「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清明,「地」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寧靜,「神」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靈感,「谷」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盈滿,「萬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生長,「侯王」得此整體之道,因而能以正道治國。就此往前推論來說,天若不清明,將恐分裂;地若不寧靜,將恐崩廢,神若不靈通,將恐消歇,谷若不盈滿,將恐枯竭,萬物不得生長,將恐絕滅,侯王不得高貴正位,將恐頹蹶。如此說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而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豈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由此看來,最高的榮譽,那是無譽之譽;修道之人,不願別人稱譽它琭琭如玉,而寧可無譽的珞珞如石一般!藥方:「一」是一切的本源,也是當下的起點,想著「一」,一件一件的去做完它,不必掛心!你高貴嗎?正因為有所謂的「低賤」襯托出來的,想到這裡,你怎能不對所謂的「低賤」默首道謝呢?最高的榮譽不必須索、貪求,寧可無什榮譽,因為自然大道本來是平平常常,那有什麼榮譽!你不夠好,人家說你好,這要慚愧!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卻要坦然!《老子道德經》第四○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案帛书作: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話譯文:正反往復,自然大道,行動不息,柔弱溫順,自然大道,運用無窮,天下有千萬個分別的事物,它生起於人們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這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則又生起於無形無象的渾淪為一。藥方:將一條線圈成一個圓,原先的兩端就成為同一個點!想想:這就叫「道」理!管人家說你、笑你脆弱,你明白自己是在生長就好了!須知:此時生長最安全,最有空間!沒有經驗,正充滿了可能性,誰說一定要是老經驗的好!「無」可以是「沒有」,可以是「可能」,更可以是「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案帛书作: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此处据王弼本补,亦有人疑为质德如渝。德字古正文似真。)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大)象无刑(形),道襃无名。(此段经文甲本残缺,乙本缺处据王弼本补。)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堇能行之,即“勤而行之”,而、能音同。高亨说非。(96页)明道如费,费,假借为“𥄱”,《说文》:“目不明也。从目弗聲。”段注:按此疑卽䀛之或字。䀛,《说文》:目冥遠視也。从目勿聲。一曰久也。一曰旦明也。段注:司馬貞引三蒼:曶爽、早朝也。音妹。字林音忽。然則昒曶一字也。與昧同。类,纇的假借字,《说文》:“ 纇,絲節也。”段注:“節者、竹約也。引申爲凡約結之稱。絲之約結不解者曰纇。引申之、凡人之愆尤皆曰纇。左傳忿纇無期是也。亦叚類爲之。昭十六年傳曰。刑之頗類。服虔讀類爲纇。解云。纇、不平也。从糸。頪聲。盧對切。十五部。”真,不变也《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高誘注。真,不变也。译文有误:大功彰著,像是受辱;廣博之德,像是不足;剛健之德,像是偷惰;質樸真實,像是空虛;空虛,当为“善变”。大白如辱,意思是过于洁白,如同黑色。《说文》:“襃,衣博裾。”段注:“博裾謂大其袌囊也。漢書。褒衣大袑。謂大其衣絝之上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爲褒美。”襃音bāo,隐为讹误字,应改。《说文》:“窬,穿木戶也。从穴俞聲。一曰空中也。”窬,当据帛书改为“渝”偷,《說文》苟且也。辱,傅奕本作𪑾,《玉篇》如欲切《集韻》儒欲切,𪑾音辱。《玉篇》:垢黑也。俞樾说:建,当读为健。质,《说文》:以物相贅。段注:質贅雙聲。以物相贅、如春秋交質子是也。引伸其義爲樸也、地也。白話譯文:上士之人聽聞大道,勤勉而行、戮力不懈;中士之人聽聞大道,將信相疑、時存時亡;下士之人聽聞大道,訕然大笑,要是不笑就不叫大道啊!因此古來成語說:光明之道,像是暗昧;前進之道,像是後退;平坦之道,像是崎嶇;高尚之德,卑如山谷;大功彰著,像是受辱;廣博之德,像是不足;剛健之德,像是偷惰;質樸真實,像是空虛;方正廣大,便無棱隅;宏偉器識,不必期成;大道之音,無聲可聞;大道之象,無形可見;大道隱微,無名可識;就只此大道善於助長萬物、成就萬物!藥方:別人怎麼說是一回事,我怎麼做更是一回事;這回事不同於另一回事,只此一回事,如其所如,自自在在!世俗人看得很低,而值得作的事,往往具有強大的生長力量,可以一試!自然大道是「自然」,是「大道」;自然就不在意他人,而是自自然然;大道就不避崎嶇,何路非大道也。大道是看不見的、聽不著的,但它就在生長中!《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案帛书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乙本缺)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右半),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𢿃(乙本云)之【而益,益】之而𢿃。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中,通行本作“沖”。河上公注: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未确。《说文》:沖,涌繇也。段注:繇搖古今字。涌、上涌也。搖、旁搖也。《说文》:“中,内也。”內者,入也。盖阴阳二气氤氲不已,彼此互通、融合,以至于合宜,乃产生和气。《淮南子》: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又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九知鍼石篇楊上善注曰:「從道生一,謂之朴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老子校释》謙之案:淮南精神訓引「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高誘注:「萬物以背為陰,以腹為陽。」又漢書高帝紀注引作「向陰而負陽」。又列子天瑞篇:「沖和氣者為人。」太素卷十九知鍼石篇楊上善注曰:「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語皆本此。「抱」,傅本作「袌」;「沖」,范應元、高翿作「盅」;「氣」,張嗣成作「炁」。背陰而抱陽,居阴而向阳也。。学父,即教父也河上公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帛书本作:夕(亦)议(我)而教人。義,以也,同“而”。謙之案:「教父」即學父,猶今言師傳。方言六:「凡尊老,南楚謂之父。」「將」字與莊子德充符「丘將以為師」之「將」義合。白話譯文: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為「可說」;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說」必有指,指向對象,構成「萬物」。萬物存在載負陰柔而環抱陽剛,養其虛靈之氣以為調和。孤、寡、不德這些話頭是人所厭惡的,而王公偏以此自稱,為的是調和其氣。如上所說,存在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這道理是前人所留下的教示,我也同樣的教示你!矜強自恃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做為教示世人的綱領」。藥方:人們用語言名號去對既有的存在定下標籤,但可不要忘了未貼標籤前,正是存在事物生長的過程!任何存在事物總有陰陽剛柔兩個對立面,用你的謙卑心靈去活轉它吧!「處環中以應無窮」!教,是不言之教,是柔弱之教,這是生長的關鍵處;即使要說話,還是要歸於不說。損之可益,益之可損,自然有一種持平原則,人間福分亦是如此,且安心吧!《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案帛书作:天下之至柔,驰骋乎(甲本甹于)天下之至(甲本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甲本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硌,《正韻》:山上大石也。《山海經》西上申之山,無草木而多硌石。又《玉篇》石次玉。又《韻會》磊硌,石貌。白話譯文:天下間最為柔弱的,往往能夠馳騁在最為堅固的事物之間。沒有形體的東西可以透入看似沒有間隙的地方,我因此明白到無所造作、自然而為,是真切有益的!不經言辭的教導,不執著造作、自然而為,這樣的智慧,普天之下,很少人能及得上啊!藥方:有形有象的東西必然會毀壞,無形無象的東西卻可以長存!修行,不是去追求「有」,而是回返於生命的「無」,「無」是本源!「說」了有作用,但「不說」有時作用會更大、更大!「說」與「不說」之間要拿捏恰當!不是不作,而是作了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才能開啟新局!《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案帛书作: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多,犹重也;病,犹害也;辱,欲也。陆德明《释文》引简文“宠辱若惊”云,失也。帛书本“故”与今本“是故”位置不同。白話譯文:名譽與生命,何者可愛?生命與財貨,何者貴重?獲得與失去,何者有害?因此過分的貪愛必造成更大的耗費,更多的積藏必造成更重的損失。知其所足,不受侮辱;知其所止,無所危險;如此便能長久存在!藥方:釐清何者是「須要」,何者是欲望、是貪求?對生命會有基本的幫助!生命是無價的,用生命去換取其他有價的東西,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倒反!有個小洞洞,可能保住了整體;封住了那小洞洞,可能垮掉了全部!留些缺憾,可能是保住美善最好的藥方!知足的人是富有的,知止的人是有福的,合乎大道就能長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案帛书作: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𥁵(乙本沖),其用不𡩫。大直如诎,【大辩若讷】,【大】巧如拙(乙本掘),【大赢如】绌。趮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说文》:“讷,言难也。”“赢,贾有余利也。”《广雅释诂》:“赢,益也。”“黜,减也。”“黜,去也。”《尔雅释诂》:“正,长也。”“正,君也。”炅,读jiǒng,与“正”押韵。《说文》:“趮,疾也。”段注:“考工記。羽豐則遟。羽殺則趮。鄭云。趮、旁掉也。”炅,此字见于《说文》,段注以为:从日火、亦不可曉。葢後人羼入。疑即热字之古文字。从火,日声。《说文》:“敝,帗也。一曰敗衣。”少一句【大赢如】绌。赢是得利,绌是亏本。甲本抄写错误,把“【大辩若讷】,【大赢如】绌”抄写成“大赢若㶧”。白話譯文:大道之成,若有所缺,它的作用,永不衰敗!大道滿盈,若有所虛,它的作用,永不窮歇!大道平直,像是屈折;大道巧妙,像是愚拙;大道善辯,像是口訥,行動可以克服寒冷,安靜可以克服暑熱;心神清靜方可以君臨天下。藥方:大道生於有餘,留有餘可以補不足,天地之大,有餘可以容物,可以延年!記得:不要做盡了!真正會說話的人,話說出口,就要能回得來,這叫「訥」。清靜是讓渾濁的澄明了,讓躁動的安住了;你的心自在了,事物也就找到他們的家!留些愚拙給自己,一方面讓自己有變得聰明的可能,一方面讓別人有聰明的喜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案帛书作: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甲本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通行本无此句:罪莫大于可欲。当补。《说文》:“欲,贪欲也。”此与觊觎之“觎”同意,《说文》:“觎,欲也。”《广韵》:'觎,觊觎欲得也。’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可,肯也。段注:按肎之言可也。故心所願曰肎。得其窾郤曰中肎。引伸之義也。高亨:可欲,指尤物而言,故常为此得罪。。《韩诗外传》九引作“多欲”,亦可通。(105页)欲得,把所要的东西弄到手。(105)旤,《说文》:屰惡驚詞也。从旡jì咼聲,讀若楚人名多夥。咎,《说文》:“灾也。”白話譯文:天下有道,國泰民安,戰馬退回田野,耕種農作;天下無道,戰亂不息,懷胎牝馬,只得生於郊野;最大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罪咎莫過於貪欲掠奪;由此看來,能迴心向內,體會原本富足,這才是永遠的富足!藥方:自然大道,原本富足,尋於本源,自在自得;一心向外,求不得,苦,奈何?檢察心念:念頭!念頭!念要回頭,才有了時!念不回頭,執之成迷!迷而成惑,難解、難解!欲望會生出力量,但這樣的力量往往會牽引出更大的毀滅性力量!可不慎哉!知足常樂,樂在知足,這種滿盈的感覺,極為自在而可貴!《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案帛书作: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乙本𧠹)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乙本其出𥸀远者),其知弥【尟】。【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其知彌少,傅奕本作“其知彌尟”,按,尟,远押韵。傅奕本是。尟,少也。(高亨107页)帛书多四字句,白話譯文: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聖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著,活動自然天成。藥方:認知是指向對象,但判斷總要回到自家心中,這就是「道」。事物清楚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心理要明白!明白就是踏實!緊抓著,把事情做好了,那可真很累!放開它,事情自然天成,才是工夫!自然工夫!不要沒命的努力,要安身立命!讓開!一切自然天成!《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案帛书作: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云之有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乙本无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有不】足以取天【下矣】。闻道,乙本,甲本缺。将欲,与傅奕本,严遵本同。它本多作“故”字。白話譯文:「為學」旨在日益增進知見,「為道」重在日漸減損執著!減損再減損,減損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的境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便能無入不自得,自然而為。順著自然常道,安寧無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擾民,那便無法得到天下。藥方:渾默之智,無為天成,放得下,提得起,這樣才能做大事!不要老往外去追逐,要回頭觀照自己;觀照自己,才能歇心!做個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不生事擾民,但要無事而有事!不執著、不造作,只是當下活著!這就是生,就是活,活出意義,活出個自然天機!《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案帛书作:【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欱欱焉,为天下浑心。百姓(乙本生)皆属(乙本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常無,当作恒无;吾,后增。歙,縮鼻也。糸部曰。縮者、蹴也。歙之言攝也。从欠。翕聲。《说文》:“起也。”段注:“釋詁、毛傳皆云。翕、合也。許云起也者、但言合則不見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从合者、鳥將起必斂翼也。”《说文》:“欱,歠chuò也。从欠,合声。”段注:“欱與吸意相近。”欱、歙,古今字。浑,混合,合为一体意。歙,收敛;浑,混合。即以百姓心为心之意也。。白話譯文:聖人守著恆常大道,不偏私其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良善之人我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我只直心行善罷了!信實之人我信實待之,不信實之人我亦以信實待之,我只直心信實罷了!聖人居於天下,翕合他的意志,天下渾合,其心自然無為。百姓都敬畏而專注地聽聞,聖人當成孩兒般的呵怙著他們!藥方:直心行善,入於造化之源,不計較眼前的利害,此是真積德!大道無私,只要讓開,天理自然彰顯,灑落工夫就此做去!渾默之智,翕合其心,能止能觀,萬物自在自得!放棄了權利的自我,心中常有別人,這樣才能有一超越的大我!《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案帛书作:【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又(甲本有)三,而民生生,勭(乙本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乙本无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乙本𧱃)虎,,入军不被兵甲(甲本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帛书“执生”即“攝生”,帛书“不辟”,胜“不遇”。椯,通“投”。今“以其生生之厚”多“之厚”。“陵行”,今本作“陸行”。問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此說譬之者多,請師為我正之。師曰:生之徒,水火既濟也。死之徒,水火相違也。水成數六,火成數七,六與七合十三數。古人道:七六十三兮,月宮春色者是也。或謂七情六欲合十三者,稍通。或以八卦五行言之者,非也。豈不聞下經有云:堅強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乎。堅強為忿欲使也,柔弱謂懲忿窒欲也。忿欲起則上炎下濕,水火違也。忿欲絕則陽降陰升,水火濟也。復何疑哉。《清庵莹蟾子语录》《康熙字典》:《字彙》同兕。○按《廣韻》𧱃同兕,《集韻》兕古作𧱃。今譌从豕作𧱃,非。椯,《说文》:“箠也。从木耑聲。一曰椯度也。一曰剟也。兜果切”《集韵》:“捶也,剟duō也。”椯djon,元部耑母。通投do,侯部殳母。执,《说文》:執,捕辠人也。段注:辠各本作罪。今依廣韵。手部曰。捕者、取也。引申之爲凡持守之偁。質入切摄,《说文》:引持也。段注: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执、摄王力拟音系统分别拟为ǐap、ǐəp白话译文:出而為生,入而為死,生存之途徑,十之有三,死亡之途徑,亦十之有三;人為了謀生,行動而墮入死地的,也十之有三。這是何故呢?因為他為了生命謀生太豐厚了!據聞善於攝養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見兕牛老虎,入軍作戰也不會為甲兵所傷;兕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士兵用不上他的刀刃,這是何故呢?只因為這個人不露殺機,沒有致死之地啊!藥方:生命的特質就是它自己有他的生、他的命,因此不能太奢求,也不能太用心,要渾默些、放得下,往往好過活!「生命」、「生命」,有「生」,有「命」,「生」是創造,「命」是限制,正視「命」,才有得「生」。藏其殺機,不如消化殺氣,化得了殺氣,就可以「無死地」,就可以「保生」!「處所情境」就是「天地」,有天有地,便是道理,便是生命之所寄!《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案帛书作: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夫(乙本无)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甲本𡬠,无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乙本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器成之,今作“势成之”。莫之爵,今作“莫之命”;遂之,今作“育之”;王力,器kʰǐei脂部,广韵,去冀切,溪母,势,月部ɕǐat,广韵,舒制切,書母。勢噐大田晴轩曰:道者理也,德者一气也。生之,谓始之也;畜之,谓赋之以气也。然细寻老、庄之书,一气之外,更无所谓道者,道者亦唯此一气。故庄周以道为天地之强阳气(知北游),“强阳”,运动不息之意(本郭象,“强阳”二字又见寓言篇)。后儒所谓活泼泼地,盖谓此也。“物形之,势成之”,“形”,定形,谓物物而与之定形也。庄周曰:“物生成理谓之形。”是也。“势成之”,谓因其自然之势而成之也。故曰阴阳合而先天之气见,阴阳分而后天之器成。《易》曰:“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是非器无以见道,亦非道无以载器也。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樸,器之本也,德備則能返本。本,道也。樸散則為器,器周於用者,道散則眾器成焉。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用道,居群材之上,理化其不明道者。故大制不割。懷至道,故能制服生靈,當以無為守之,非加刑法也。道德真经新注范曰:“'亭毒’,王弼、李奇同古本。傅奕引史记云:'亭,凝结也。’广雅云:'毒,安也。’”毕沅曰:“说文解字:'毒,厚也。’释名:'亭,停也。’据之,是亭、成、毒、孰声义皆相近。”《老子校释》《说文》:亭,民所安定也。段注:亭定叠韵。周禮。三十里有宿。鄭云。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百官公卿表曰。縣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後漢志曰。亭有長以禁盜賊。風俗通曰。亭、畱也。葢行旅宿會之所館。釋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按云民所安定者、謂居民於是備盜賊、行旅於是止宿也。亭定叠韵。亭之引伸爲亭止。俗乃製停渟字。《说文》:毒,厚也。段注:毒厚疊韵。三部四部同入也。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毒與竺篤同音通用。微子篇。天毒降災。史記作天篤。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字義訓厚矣。字形何以从屮。葢製字本意。因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往往猶歷歷也。其生蕃多則其害尢厚。故字从屮。引伸爲凡厚之義。《说文》: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段注:反也。覆覂反三字雙聲。又部反下曰。覆也。反覆者、倒易其上下。覂fěng,反覆也。从襾乏聲。方勇切《说文》:襾,覆也。从冂,上下覆之。凡襾之屬皆从襾。遂,《说文》:亡也。《广韵至韵》:成也。《广雅释言》:育也。《国语》韦昭注:长也。白話譯文: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如此說來,存在萬物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德性為貴的。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        已!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藥方: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好好生長。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案帛书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乙本漏抄此四字),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乙本为“佁”)。塞其㙂(甲本𨴽),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㙂(甲本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央,是谓袭常。《康熙字典》:㙂,《集韻》徒外切,音兌。牆墮也。㙂,通“兑”。窍穴。兑和门都是指耳目口鼻。𨴽,闷,乃阅字之讹,假借为穴。㙂,削。堇,马叙伦说,堇借为瘽,《说文》:瘽,病也。段注:釋詁曰。瘽、病也。字亦作懃。从 。堇聲。棘kǐək,即㤹,止也;通行本作救。抁,捝的异体字。捝古同“脱”,又,捶打。拭。 闷,异体字作𨴽。两字有误抄而成。闷王力wuən文韵,心,王力系统侵韵sǐəm。乙本当作“塞其心”,闷,假借为心。?𨓚,古通“税”莌  tuō,通脱木,即通草,一种药材,为灌木或小乔木,茎髓入药。敚duó古同夺。棁  zhuō梁上的短柱。 祱  shuì 1. 小祭,2. 古代丧礼之一。● 祱  lèi 门祭。𣇋,同“晚”字。𣮆,鸟换毛。白話譯文:天下有其本源,並以此本源做為天下的母親。既已體會得此天地的本源,便可憑藉此來認知萬物。既已認知萬物,又回來守著那本源;直到老逝都不會有什危險!阻塞那向外追逐的感官,關閉向外執著的認知,終其一身都不會困竭!打開了向外追逐的感官,促就了外在紛擾的事物,終其一身都難以救治!見得隱微之幾,才叫智慧;保守柔弱,才是強者;用得外現的亮光,當得歸復內在的靈明;才不會遺給自己禍殃,這叫做習於常道,因任自然!藥方:回到本源,一切就好處理,一切危險都可以度過!打開感官、開啟執著,心向外奔馳,這世界一時間美麗起來;但很快就得衰頹!常道是有往有復、有來有去的,一個存在事物能如此出入自得,那也就合乎道了!亮光照人而慴人,靈明照人而自照,因為自照,所以明白動人!《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案帛书作:使我𢴲jié(乙本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解(乙本作𠎿jiě)。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当补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介,王力 keat月部,高亨以为通黠,《广雅释诂》:“黠,慧也。”王力ɣet。任继愈:“介然”,《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是 确实相信,,毫无怀疑的样子。(174)他,施也。解,疌也。《说文》:疌, 疾也。段注:凡便捷之字當用此。捷、獵也。非其義。除,高亨读为涂,《广雅》:“涂,污也。”嶰 xiè山涧俞樾曰:按“夸”字无义。韩非子解老篇作“盗竽”,其解曰:“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货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盖古本如此,当从之。顾炎武曰:“夸”,古音枯。老子“朝甚除”至“是谓盗夸”,说文:“夸,从大,于声。”又洿、刳、刳、◆字皆从夸得声。杨慎据韩非子改老子“盗夸”为“盗竽”,恐非(唐韵正卷四)。又曰:“是谓盗夸”,杨慎改为“盗竽”,谓本之韩非子,而不知古人读夸为刳,正与“除”为韵也(答李子德书)。白話譯文: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身穿文綵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餘,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啊!藥方: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麼,要知道「沒什麼」,那才能入於大道之門!那些有權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綵!《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案帛书作: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愽。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乙本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以乡观乡,乙本漏抄此句。此本亦无此句,当补。帛书绝,今作“輟”;愽即 博。夆,通“丰”,《周易序卦》:“丰,大也。”白話譯文:善於建立功業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善於抱持理想的人,必結成不解之緣,子子孫孫的祭祀永不中輟。自然大道,用來治理自身,內具德性,日漸真實;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家庭,內具德性,充實有餘;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城鄉,內具德性,日漸長成;自然大道,用來治理邦國,內具德性,日漸豐盛;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天下,內具德性,日漸普遍;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麼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啊!藥方: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麼都重要!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案帛书作: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𢔯𧍥地弗螫(乙本蜂疠虫蛇弗赫),攫(乙本作据)鸟猛兽弗搏(乙本作捕)。骨弱筋柔(乙本作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牧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甲本𢖻),和之至也。知(甲本漏)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乙本作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晙作,即朘怒;终日号而不嚘,《庄子庚桑楚》:“儿子终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嚘,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注:“楚人谓号极无声为嗄”两书不同,因而字异。氣逆,中醫術語。謂氣上沖而不順。𢖻,嚘之右下部分也。嚘,《说文》: 語未定皃。段注:東方朔傳曰。伊憂亞者、辭未定也。集韵云。憂或作嚘。又老子。終日號而不嗄。玉篇作不嚘。云嚘、氣逆也。太玄。柔兒于號。三日不嚘。嗌,《说文》:“咽也。”音益,即咽喉,据河上公本、傅奕本增。《玉篇》老子曰:終日號而嗌不嚘。嚘,氣逆也。〇按今本老子作嗄。噎,《说文》: 飯窒也。段注:王風。中心如噎毛曰。謂噎憂不能息也。噎憂雙聲。憂卽終日號而不嚘之嚘。氣逆也。今本毛傳譌脫。惟玉篇不誤。鄭風傳。憂不能息。憂亦讀爲嚘。欠部曰。欭、嚘也。欭嚘卽噎憂。劉氏台拱說。从口。壹聲。烏結切。十二部。嗄,〔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所嫁切,沙去聲。《玉篇》聲破。《集韻》聲變也。《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集韻》或作。又《廣韻》於犗切《集韻》《正韻》於邁切《韻會》幺邁切,音隘。《廣韻》聲敗。《集韻》氣逆也。楚人謂啼極無聲爲嗄。又《集韻》乙界切,噫去聲。亦氣逆也。或作噎。高亨以为后三句是三十章的经文应删。做出事来,有益于人生,叫做吉祥;用思想意志克制感情冲动,叫做坚强。𧍥,虫名,即水𧍥虫。白話譯文:蓄涵內具德性的豐厚,可好比嬰兒一般;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來害他,鷙鳥不來傷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能握持的緊密,他尚且不知道男女兩性交合之事,卻會天生自然的勃起,這純然是乾元之氣啊!他終日號哭而不傷嗓子,這是太和之氣所使然啊!體會得這個太和之氣,就只是常道常理,體會這常道常理,就得智慧明白!貪求生活享受,必遭禍殃;力求事物壯大,必然老逝;這叫做不合乎自然大道,不合乎自然大道必會早逝!藥方: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力量多了!他的力量在於真實的生長!體會自然大道的和氣,和氣是如其所如的喜怒哀樂,並不是無喜怒哀樂!柔性的堅持,「骨弱筋柔而握固」,因為此中有一大道的生命力在裡面!和諧,不破裂、不迫切,讓他來、讓他去,他來來去去,就停在那裡了!這叫做「常」態!《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案帛书作: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乙本作㙂),闭其门,和其光,同其𡑁(乙本尘),坐(乙本锉)其阅(乙本兑)(乙本有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乙本有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乙本作贱),故为天下贵。帛书甲本,闷,对应乙本之㙂。则闷、㙂,皆兑;甲本阅,对应乙本之兑。则阅,同兑。则知,闷,阅,皆兑,字体稍异耳。帛书本多3亦字,应从。白話譯文:「智慧之人,不夸夸而談;夸夸而談之人,多無智慧。阻塞了貪取,關閉了執著!挫掉了銳利,解開了紛雜,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這就叫做玄妙之同啊!玄妙之同,故不親亦不疏,不利亦不害,不貴亦不賤,能夠因應兩端,處其環中,所以為天下所貴!」藥方:不要把自己放在一線之兩端來思考,而要「得環中,應無窮」!因「玄」故「妙」,拉成一長遠的辯證歷程,幽深而識其和同,因為和同故知其妙!打扮的光鮮亮麗,一但習慣,那你就得花許多時間去維護它;回到樸素之地,它會自然生長!每天要插一盆漂亮的花,不如長久種一株會生長的花!不要只重生命的表象,要重視生命的本體!《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溢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案帛书作:以正之邦(乙本作国),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乙本才)?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乙本无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甲本无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何物,奇物也。奇《说文》 :異也。不羣之謂。一曰不耦。段注:奇耦字當作此。今作偶、俗。按二義相因。从大。从可。會意。可亦聲。古音在十七部。今音前義渠羈切。後義居宜切。何,《说文》:儋也。从人可聲。胡歌切〖注〗臣鉉等曰:儋何,即負何也。借爲誰何之何。今俗别作擔荷,非是。段注:从人。可聲。今音擔何則胡可切。餘義胡歌切。古音平上不甚分也。十七部。按今義何者、辭也。問也。今義行而古義廢矣。亦借爲呵。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法物,法令也。《说文》:“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人多知,通行本作“人多伎巧”,作者掉一“巧”字。《老子校释》:案弼注:“民多知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是王所见本正作“邪事”,与傅、范、陆希声本同也。案“邪”“奇”二字通假。贾子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礼记祭义“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奇邪”或作“奇邪”。周礼比长“有罪奇邪则相及”,注:“犹恶也。”宫正“与其奇邪之民”,注:“奇邪,谲觚。”犹谲诡。内宰“禁其奇邪”,注:“若今媚道。”司救“邪恶过失”,注:“邪恶谓侮慢长老,言语无忌,而未丽于罪者。”此言人多伎巧而邪事滋起也。傅奕本作:“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遂州本亦作“人多知巧”。此章“伎巧”乃“知巧”之讹,王注以“知慧”与“巧伪”并列,强本成疏“知巧谓机心”也。又遂州本正作“知巧”,可证经文当作“人多知巧,邪事滋起”。古谓邪为奇,谓事为物,“奇物”所以释“邪事”之义。然傅、范谊古而理胜,当从之。白話譯文:用正道來治國,用奇巧來用兵,用無為之事來治理天下;我何以知道該當如此呢!正因為這樣!天下顧忌禁令多了,人民也就跟著貧窮窘困;人民的戰爭利器多了,國家也就跟著愈為昏亂;人民的技巧機心多了,奇怪邪惡之事滋然而生;刑罰政令繁瑣複雜,偷盜竊賊卻有增無已!基於以上的反省,聖人說:我自然無為,而人民自得其化,我喜好寧靜而人民自得其正,我無事無擾而人民自其富我無所貪求而人民自得渾樸!藥方:台灣俗彥說「嚴官府出厚(多)賊」,人為的戮力控制,不如自然無為的調劑!把理想的堅持掛搭在意識型態的執著上,可能生出很大的力量,但破壞性的力量將極為可怕!自然無為吧!不用擔心,只要用心、關心,寧靜、無擾、無貪,一切會有進境的!用其機,不如渾其機;用其心,不如渾其心;渾樸自然,任天無為,就是藥方!《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案帛书作:其正𨵆𨵆,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𨵆𨵆即闷闷。“醇”、“淳”古通用。马叙伦曰:“庄子缮性篇'浇淳散朴’,释文:'淳,本亦作醇。’是其证。”又敦、遂二本作“蠢蠢”。说文:“蠢,动也。”又重言,形况字。左昭廿二传“今王室实蠢蠢焉”,注:“动扰貌。”说文引作“惷”。又傅、范本及严本作“偆偆”。春秋繁露:“偆偆者,喜乐之貌也。”说文:“偆,富也。”又淮南道应训引作“纯纯”,纯纯即焞焞,亦即钝钝,要之皆愚而无知之貌也。又“闷闷”,傅、范作“闵闵”。范曰:“闵音门。”案“闵闵”、“闷闷”可通用,说见二十章。“闷”,说文:“懑也。”楚辞惜诵“中闷瞀之忳忳”,注:“烦也。”疑“闷闷”本或作“懑懑”。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有“懑”字,作○。说文:“缺,器破也。”朱骏声曰:“按谓瓦器破。又按字亦作'○’,因误为'◆’。”忌讳,《楚辞谬谏》:“恐犯忌而 干讳”。王逸注:“所畏为忌,所隐为讳。”《说文》:绁xiè犬系也。段注:犬字各本無。今補。少儀。犬則執緤xiè。牛則執紖zhèn。馬則執靮。注曰。緤、紖、靮皆所以繫制之者。白話譯文:當政的人看似悶昧不明,其實自然無為,因而大眾人民富足親睦,民風淳樸。當政的人看似精明能察,其實苛刻剝削,因而大眾人民疏隔匱乏,民風澆薄。災禍啊!往往就伴隨在幸福邊;幸福啊!往往也就潛隱著災禍!這樣的相伴,又何所止呢?那恐怕沒有一所謂的「正道」。「正道」往往轉成了「奇變」,「良善」則又轉成了「妖異」;人們迷惑的時日已經很久了,正因如此,聖人立了規矩,不敢以之殺人;廉潔自持,不敢以之傷人;正直自守,不敢以之誇人;反躬自省,不敢以之耀人。」藥方:一種「看不出來」的生長力量,那是最值得學習的!這叫「默運造化」。一直擔心禍福的問題,不如真正的回到自身來體會體會,凡是能回到自身的,就是有福之人!原則立了之後,便要歇手;歇手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生命。要照亮人,但可不要讓別人眼睛都睜不開,什麼都看不到,只是一片漆黑!《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案帛书作: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槿(乙本根)固氐(柢),长生久视之道也。是謂,帛书本作“是以”。《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服,行也。《韩非子解老》:“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久视:《吕氏春秋重己》:“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白話譯文:治理人民,事奉上蒼,莫過於儉嗇之道;唯有用儉嗇之道才能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可以說深厚地累積其德,既已深厚累積其德,那也就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既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那也就無法估計其力量。既無法估計其力量,那就可以擁有國家;若能擁有國家之本源,這樣就能天長地久。這就叫做:深紮其根、固實其柢,長遠其生,永久存在的自然大道啊!」藥方:不要那麼慷慨,寧可儉約一點地好,儉約會使得人的生命儉肅而有力量!長在枝葉的,不必太在乎!你當在乎的是長在泥土裡,看不見的部分!有個「道」在,一切好辦,「道」是要長養的,不是把捉得到的!給出一片天地,就能生長!給別人天地,就是給自己天地!《老子道德經》第六○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案帛书作: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乙本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白話譯文: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可輕易去攪動它!以自然大道蒞臨天下,就連鬼怪的作祟都不靈驗了;非但鬼怪不靈驗,而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非旦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就連統治者亦不會去逼害人;鬼怪以及統治者兩者都不來傷害人,因此人內在的本性就得以陰陽和合歸為一體了!藥方:不要老考慮「勢」如何?要考慮的是「道理」,順道理就能生長!自然大道的恩慈是:使得那會傷你的也不傷你了;自然大道的狠戾是:使那原來不會傷你的,竟然回過頭來傷你!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大道所強調的只是這麼一點點!不要用「掃黑」的方式,會愈掃愈黑,應當用「照亮」的方式!《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案帛书作:大邦(乙本作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甲本无也)。天下之郊(乙本交)也,牝恒以静(甲本靓)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甲本无也)。故(乙本及通行本有)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邦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乙本作并)畜人;小邦者(乙本无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帛书本与通行本顺序相反。故,位置与帛书本不同。“两者”,帛书本无。各,帛书本作“皆”。则取于大邦,通行本作“则取大邦”。白話譯文:大國應居於眾流之下,天下眾流才能匯集於此,天下萬物才能安息於母懷!母親常安靜的關懷卻勝過了父親的躁動的責斥,因為安靜才能謙下的去關懷這個世界!正因如此,大的國家應謙下的去關懷小的國家,這樣就贏得了小國的信服!小國應謙下的去禮讓大國,這樣就贏得了大國的信任!因此,不論是謙下以取得信服,還是謙下以取得信任。大國不過想要領導諸小國,而小國不過想要能恰當的入事大國而已!這兩者都能各得他們所要的,就此而已,大國更應該謙下的去體貼小國的心聲!藥方:站在上方的,就要給人;處在下方的,才能得到別人的恩賜!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最好的領導者,不是站在上方指揮,而是處在下方觀看,並且要懂得回到本源的看!不必打破身段,因為根本就沒有身段,有的只是讓自家生命恰當的、好好的活著!離去不必要的高傲,正視真正的卑下;卑下才有坤德載物!《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案帛书作: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𤨷也,不善人之所𤨷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乙本乡),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甲本作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礼记礼运》郑玄注:“奥,主也。”通行本“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淮南子道应人间》引均有“美”。《说文》:“诜,致言也。”段注:所謂先容也。先容,先加以雕飾。引申為替他人介紹、推薦。白話譯文: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善人懂得去寶愛它,而不善之人則因為有它,所以方得和合保育。合於至道的美言可以得到別人的尊崇,合於至道的美行可以提高人的形象。即使人會做出不善之事,但自然大道企怎又忍心拋棄它呢?因此要是你立為天子,並置設了三公,即使是擁有了兩手相拱的璧玉,並且乘坐駟馬所駕的華車,這都不如進入到這自然大道之中,好得安歇!古先聖人之所以特別尊榮自然大道,這又為什麼呢 ?難道不是說:只要真心探求,必有所得,即使獲了罪,也可得大道之保育而豁免,正因如此,自然大道是天下人所尊榮的。藥方: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它以包容為德!世間紅塵,且讓它囂嚷一下,也就沉寂了!沉寂了,就好。靠著外在的華美、光鮮,是不實際的;要由內在樸實的生長起來!大道無形,去掉了「形」,進到了「無」,這樣才能入乎「道」,最後是要無所不在的「大」,這是一個不休止的歷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案帛书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乙本𦔻)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犹,均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帛书本“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通行本作“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白話譯文:無所造作,自然無為,而勇於有為;不生事擾民,自然無為,而勇於任事;不嗜厚味,自然無為,而仔細品味!大事看小,多事看少;面對怨懟,要有大道包容之德。要去做難事,就從易處做起;要去做大事,就從細處做起。天下難事一定得從易處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從細處下手。因此,聖人始終不敢自稱為大,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輕易應諾的人一定少了些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因此,即使是聖人對任何輕易的事也謹慎而莊嚴的像是難事去面對它,所以到頭來,天下事也就都不困難了!藥方:有一個做事原則要記得: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容易的通過了,難的也變簡單了。要鄭重其事,但不要焦慮;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緩緩地處理!不要再計畫了,開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綿綿若存的努力!《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案帛书作: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乙本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𥸕(甲本羸)土。百仁(乙本作千)之高,始(甲本台)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乙本无事)而败之,故(乙本有曰)慎终(乙本冬)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甲本𦠽)。学不学,而(乙本无而)复众人之所过。而(甲本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𥸕,又盧戈切,音螺。《孟子》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岐註》虆梩,籠臿臿之屬。《詩·大雅》捄之陾陾。《傳》捄,虆也。《箋》築牆者,桴聚壤土,盛之以虆。高亨曰:“累”当读为蔂,土笼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蒉土也。淮南子说山篇“针成幕,蔂成城,事之成败,必由小生”,高注:“蔂,土笼也。”字亦作“虆”。孟子滕文公篇“虆梩而掩之”,刘熙注:“虆,盛土笼也。”梩古同“耜”,古代锹、臿一类的农具,后指犁上的铧。马叙伦曰:言远亦得称仞。然古书言仞,皆属于高。疑上“九层”句,盖有作“百仞”者,传写乃以误易“千里”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帛书本作“百仁(乙本作千)之高,始(甲本台)于足下”,严遵,遂州诸本与帛书甲本同,亦作“百仞之高”。千,异体字作

仟与“仁”形似。生於毫末,帛书本作“作于”。起於累土,帛书本作“作于”。為者敗之,帛书本作“為之者敗之”。幾成,帛书本作“其成”。白話譯文:安定才容易維持,還沒有徵兆才容易謀策。脆弱容易被分化,微弱就容易消除。在還沒發生前就要去做,在還沒亂以前就要整治。就像兩人合抱的大木,是從毫末般萌芽長成的;九層樓的高臺是一畚箕一畚箕堆累起來的;千里的旅程是從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太造作有為,往往會失敗;執著不放,反而會失去了機會。因此之故,聖人自然無為,因而不會失敗,沒有執著不放,因而不會失去先機。一般人做什麼事常常是快要完成了,反而失敗了!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能夠好像原初的努力一樣,謹慎的去完成一件事,那就不會有什麼失敗的事了!因此,聖人不貪求他所想要的,不寶愛世俗人所以為的難得之貨;聖人之所學不是一般世俗百姓所追求學習的,對於眾人過頭追求的有一深刻的反省作用,用這樣的方式來輔助天下萬物,務使其自然,所以他是不敢執著造作!藥方:要懂得見微知著,或者見縫插針,不要讓它勢態擴大了!不是去弄心機,而是回到「大道之源」,你自會有一番機趣,並因之而玩味一下「道之幾」也,進一步體會歷史之勢!天下不是打來的,而是人們送給你的,不送給你,奈何?要人家送給你,那就要懂的謙虛些!快成功了,就是最危險的時候;要懂得「保合太和」,要懂得好自努力,慎終如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案帛书作:故曰(乙本作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甲本无)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乙本作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帛书甲本“故曰”,当作乙本之“古之”。善為道者,今本多一 “善”字。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帛书本作“夫(甲本无)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帛书本“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通行本作“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然後乃至大順:帛书本无“然后”。知此兩者,帛书本作“恒知此两者”。與物反矣,物,即法物之物。稽,上古音kiː,kʰiːʔ《广韵》:“古奚切”楷,上古音kriːl,kʰriːlʔ《广韵》:“古諧切。”广雅释诂:“楷,法也。”是“楷式”即“法式”,义长。《说文》:“式,法也。”德,《说文》:升也。段注:當升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一部與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从彳。㥁聲。多則切。一部。王力,上古拟音tɯːɡ;广韵,入二十五德tək福,《说文》:備也。段注: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按福備古音皆在第一部。曡韵也。鉉本作祜也。非。祜正世所謂福也。从示。畐聲。方六切。古音在一部。王力,上古拟音pɯɡ;广韵,去四十九宥pʰĭəu,入一屋pĭuk《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白話譯文:古來聖人善於依著自然大道來治理國家,他並不喚醒人們的利害智巧,而是要人民守著純樸愚厚。人民之所以難治,正因為人們的利害巧智多了,因此,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便戕害了國家!不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才是國家之福!知道以上這兩個道理,那也就真切了解到治國的準則了;能夠恆久體會這準則,這就叫玄遠幽深之德。玄德是何等的幽深而深遠啊!它和一般世俗的事物是截然相反的,如此才能自然無為,大順而成。藥方:天下國家不是用計較心去做成的,而是用一番真心做成的!要守愚,純樸自然,看似笨笨,其實才能生長!追求世俗,太辛苦了,何妨守著原先的純樸氣質,雖然粗粗的,卻有力量!最「玄」的事是:好像沒有,其實是有,生命的奧秘就在這裡!《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案帛书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乙本。甲本顺序相反),天下(乙本有皆)乐隼(乙本作谁)而弗厌也。非(乙本作不)以其无诤(乙本作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甲本诤)。“”欲上民,帛书本作“圣人之欲上民”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与帛书乙本顺序同。帛书甲本作,“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两句与今本顺序相反。《說文》祝鳩也。《爾雅·釋鳥》鷹隼醜。《疏》陸璣云:鷂屬也。齊人謂之擊征,或謂之題肩,或謂之雀鷹。春化爲布穀者是也。《埤雅》鷹之搏噬,不能無失,獨隼爲有準,故每發必中。古之制字者,以此化書曰隼,憫胎義也。蓋隼之擊物,遇懷胎者輒釋,不戮也。禽經曰:隼以尹之。金文从隹,从人。《说文》:谁,谁何也。从言隹聲。示隹切諍:《说文》:止也。段注:經傳通作爭。从言。爭聲。側逬切。十一部。爭,《说文》: 引也。段注: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从。從猶從手。制切。抴也。抴、引也。側莖切。十二部。白話譯文:「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為它善處卑下,故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此,統治天下的聖人想要居於人民之上,必得以謙卑的言語來取得人民的信賴;想要人民站出來,那麼聖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後面去!因此,聖人處在上面而人民不覺得有沉重的壓力,站在前頭領導而人民不覺得有妨害!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會厭棄他;這是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因而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他相爭!」藥方:如果你已經是一個領導者了,那你就儘可能的謙卑吧!如果你將要成為領導者,那你要學習謙卑!落入競爭的機制,那有爭得過的道理;只有不落入競爭的機制,才能爭得過人!等在下頭,別人會給你;站到上頭,那你就得給人;好好選擇吧!卑下得別人都不覺得你是一號可競爭的人物,但你卻是一最能競爭的人物,這局勢如何,不問可知!《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案帛书作: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甲本作:细久矣)。我恒有三𤥯(甲本葆),市而𤥯之(甲本误作一句,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一曰检,一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检,故 (乙本敢)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甲本作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检且广(甲本掉此句),舍其后且先,则必(乙本无必)死矣。夫兹,以单则胜(乙本朕),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甲本女)》以兹垣之。甲本首句或作:天下皆胃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与通行本近“天下皆謂我道大”。天將救之,帛书本作“天將建之”,声之转。器(甲本作事)长:器,事,势,音近义同。死矣,帛书本作“则必(乙本无必)死矣”。故 (乙本敢)能广:敢,误字。以兹垣之:通行本作“以慈衛之”。于省吾荀子新证引非相篇:“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谓“形笑”即“形肖”,则知此“不笑”亦即“不肖”耳。然碑本作“肖”乃本字,作“笑”者通假,若罗卷“笑”作“○”,则俗字耳。作“肖”,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扬雄方言七:“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郭璞注:“肖者似也。”小尔雅广训:“不肖,不似也。”譣谊,“不肖”上不应再有“似”字。高亨:且,读为“抯zhā”。《说文》:“抯,挹也。”段注:“方言曰。抯、摣、取也。南楚之閒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亦謂之摣。从手。” 摣同“揸”《说文》:建,立朝律也。段注:今謂凡豎立爲建。許云。立朝律也。此必古義。今未攷出。白話譯文:天下人都告訴我「道」太大了,什麼都不像,正因為道太大了,所以什麼都不像,要是它像什麼,那早就銷損殆盡了!我有三條寶貴的原則,一直持守而珍惜著它,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要是,你捨棄了慈愛卻好勇,捨棄了儉樸卻只浪費,捨棄了謙讓卻只爭先,這麼一來,你就死定了。要是能夠慈愛,那一旦戰爭才能得勝,守護起來也才堅固;上蒼救人是用祂的慈愛之心來衛護他的。藥方:滿懷「愛」的人,無所怖慄、無所憂懼,因此是最為勇敢的!「儉嗇之道」可以令人回到自家生命之源來,不外放、不衰歇!不用急,在後頭,只要有生長的力量,後頭總會跑到前頭來的。戰爭是不得以的,只有「愛」才能化解戰爭!《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案帛书作:(乙本有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乙本单)者不怒,善胜(乙本朕)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乙本作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甲本无肥)天,古之极也。高亨:与,敌对。士,王弼注:卒之帅也。武,勇气。《广雅释诂二》:“武,勇也。”又,“武,健也。”《老子校释》:“陶鸿庆曰:王注“不与争”,而但云“不与”,不辞甚。“与”即“争”也。墨子非儒下篇云“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与下文“若雨暴交争”云云文义相对,是“相与”即“相争”也。王氏引之经义述闻谓“古者相当、相敌,皆谓之与”,疏证最详。“当”与“敌”并与“争”义近。疑注文本作“与争也”。后人不达其义,肊增“不”字耳。  谦之案:陶说是也。经义述闻引汉书高帝纪“吾知与之矣”,与犹敌也。又史记燕世家曰:“庞暖易与耳。”白起传曰:“廉颇易与。”淮阴侯传曰:“吾生平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古谓对敌为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与一,谁能惧我?”是与即争也。劳健、高亨引证所见亦同。今道藏河上本作“不与争”,义重。“与”与武、怒、下为韵,作“争”则无韵。”与,相敌,死拼,或有应付,轻视之意。白話譯文:善於做勇士的人不誇奢自己的武力,善於帶兵大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和敵人硬拼,善於用人的人能謙卑的聆聽屬下的心聲,這就是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就用了人的真切力量,這就配合了大自然,是古來最高的原則。藥方:「對治」很辛苦,要懂得轉圜,留了餘地,才可能轉圜。「生氣」是下下策,要懂得不生氣,才可能鼓足勇氣,克服困境!什麼事都自己做,那鐵定會累死;做領導的人,是去領導人做事,不是讓事把自己做死了!大自然的啟示是:讓該活動的活動,自己還給它個自己!《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案帛书作: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甲本无敢)寸而退(甲本芮)尺。是谓行无行,攘(甲本作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乙本无矣)。旤(乙本祸)莫大(甲本误作于)于无敌(甲本适),无敌近(甲本作斤)亡吾(甲本多吾字)𤥯(甲本褒)矣。故称(乙本作抗)兵相若,则哀(乙本作依)者胜(乙本作朕)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帛书本作“无敌”。執無兵,扔無敵:扔,误字。故抗兵相加:帛书本作“称兵相若”。哀,乙本作依,声之转。白話譯文:古來用兵有個訓言說:我不敢主動挑戰,而只是被動應戰;我不敢逞強前進一寸,我寧可後退一尺,這就是要行動而無行動相,出手而又無出手相,執握武器而無武器相,往前進攻而無敵人相。戰爭禍害莫大於輕敵,一旦輕敵將會喪失了我們最可貴的東西;因此,兩軍對峙打仗,哀憫天下蒼生者必能勝利!藥方:凡屬於「生」者,就主動參與;凡屬於「死」者,就被動些吧!有了最深沉的悲憫與關懷,一切著相的戰爭,都會過去的;而且一定會成功!老在意會贏與否,那就很難說;用了氣力、智謀,一切由它去吧!放開往往是最大的力量!有餘地可退就退,不用急地反擊,長成力量時,它就衰頹了!悲憫些吧《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案帛书作:吾言甚(乙本无甚)易知也,甚(乙本无甚)易行也;而人(乙本作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夫(甲本无)言有宗(甲本作君),事有君(甲本作事又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大雅:君之宗之。箋云。宗、尊也。禮記。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凡言大宗小宗皆謂同所出之兄弟所尊也。尊莫尊於祖廟。故謂之宗廟。《广雅释诂三》:“宗,本也”,傅、范“君”作“主”。范云:“'主’字从古本。”祢是一个汉字,读作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白話譯文: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但天下人竟然沒人能明白,沒人能實行。說話有宗旨,做事有主宰。那些人對大道毫無體認,因此無法明白我所說所做。能明白我所說的,那可真是難能;能學習我所做的,那可真是可貴;因此,聖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裡卻懷著珍貴的寶玉。藥方:真人是被褐懷玉,俗人卻是被玉而懷褐;名牌是為俗人妝點的,真人只是個素樸而已!話不用多,意思到了,就要停!事不用繁,可以成了,就罷手!有了共識好說話、好做事;共識雖難,但要用心培養!最可貴的東西通常是要珍藏起來的,不必現!《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案帛书作: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甲本作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乙本有也),以其病病也(甲本无也),是以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通行本有重复。当从帛书本。“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帛书本无。白話譯文:能體會得大道之難知,這是上焉者;對大道無所體會而又強以為知,這是病痛。唯有對這樣之病痛有所對治,這樣才能免於病痛。聖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痛,就是因為他能對治這病痛,因而能不患此病痛!藥方:對於自己所知的要知清楚,對於所不知的則常存敬意!事物之總體本源是難以了知的,但卻可以以生命相遇!去除心知執著,讓自家生命回到本源,好自生長!識得病痛,當可免得病痛,這是認不是的工夫!《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案帛书作: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乙本作𠇺)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乙本作罢)而取此。民之不畏畏,通行本作“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通行本无“将”字。𠇺今作狎。《说文》:“狎,犬可習也。”段注:“引伸爲凡相習之偁。古叚甲爲之。”王力拟音ɣap,胡甲切。上古拟音ɡraːb;《说文》:閘,開閉門也。段注:謂樞轉軋軋有聲。从門。甲聲。烏甲切。八部。王力拟音kɑp,广韵,古盍切;ʔap乌甲切。上古拟音klaːb《说文》:厭,笮zé也。段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不要限制老百姓的自由活动,不要压迫老百姓的生存空间。猒,飽也。足也。段注:足也二字依韵會增。淺人多改猒爲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猒與厭音同而義異。雒誥萬年猒于乃德。此古字當存者也。按飽足則人意倦矣。故引伸爲猒倦、猒憎。釋詁曰。豫射厭也是也。豫者、古以爲舒字。安也。亦緩也。洪範曰。豫曰急。豫猶怠也。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从甘肰。肰rán、犬肉也。此會意。於鹽切。古音在七部。遂州本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二句,同此石。今案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论语“尧、舜其犹病诸”,孔注:“犹难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与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义同。钱大昕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此类皆远胜他本。”是也。白話譯文: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勢,那麼人民所發出的更大威力勢將來臨!不要狹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迫人民的生長;唯有居上位者不鎮壓,因此居下位的人民才不會厭棄它。正因這樣,聖人反躬自省了解自己,而不會限於己見,誇耀自己,懂得寶愛內在真實的自己,而不為外在的榮華富貴所迷惑;正因如此,聖人捨棄了後者,而寧取前者。藥方:居下位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卻也是巨大的,官逼民反,天地覆滅,可不慎哉!人民的力量要懂得去欣賞它、裁成它,千萬不要壓制它!「統治者」是去「統」那些「治者」,而不是統統你自己來治理!「自知」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先明白自己吧!《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案帛书本作:勇于敢者(乙本无者)则杀,勇于不敢者(乙本无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单而善朕,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乙本作单)而善谋;天网𧙔𧙔,疏而不失。通行本多出“是以聖人猶難之。”繟:《说文》:段注:帶緩也。段注:繟之言𦆀chǎn也。韓詩。檀車 𦆀 𦆀。毛詩作幝幝。从糸。單聲。昌善切。十四部。《說文》 𦆀,偏緩也。惡,《广韵》,憎惡也。乌路切。ʔuo。又烏各切。《说文》:惡,過也。段注:人有過曰惡。有過而人憎之亦曰惡。本無去入之別。後人強分之。从心。亞聲。栝,《广韵》他玷切,王力拟音tʰiem;又《广韵》古活切。王力拟音kuɑt。說文作桰,羅振玉郭沫若雲氒爲矢桰初文,金文方或増口。《说文》:栝,炊竈木。段注:今俗語云竈㮇是也。廣韵云。㮇、火杖。tiàn括,《广韵》古活切,王力拟音kuɑt活,《广韵》户括切,王力拟音ɣuɑt;又古活切,kuɑt;不爭而善勝:帛书本作“不单而善朕”繟然而善謀,帛书本作“弹(乙本作单)而善谋”。𧙔𧙔,宽阔广大貌。《说文》:𡌪guài,大也。段注:與恢音義皆同。从多。圣聲。古回切。古音在一部。《广韵》苦回切,王力拟音kʰuɒi;上古拟音km̥ʰɯː白話譯文:勇於表現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勇於表現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這兩者有利有害。自然大道就是厭惡勇於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它的原因呢?因此即使是聖人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自然大道不競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感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寬廣而善於謀畫,上天所布下的天網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藥方: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案帛书作: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乙本作若)何以杀愳(乙本作䂂)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甲本作: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乙本无将?),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乙本又)司杀者。夫代(甲本误为伐)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甲本有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甲本有矣)。《集韻》懼,古作愳。《晉書·元帝紀》惡我者愳。白話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奈何以死亡來威脅人民呢?要是人民通常會畏懼死亡,而那些胡作非為的,我就可以拘捕起來殺掉他們,這樣又有誰敢為非作歹呢?自然的經常之道一直有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那代替這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這叫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那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說不傷害到自己的手的啊!藥方:死亡的恐懼是一切恐懼根源,人民連死亡都不恐懼了,這世界就要變了!若要去撻伐一個人,那就慢些吧!因為有一大自然的奧秘會展開祂懲罰的手段的!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因為自然大道有其好生之德。讓「畏懼」轉成「敬畏」,再轉而成為「敬意」,這豈不善哉!《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案帛书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𨓚(乙本作𨁑)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乙本生)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乙本作轻)死也(甲本无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乙本无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帛书本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𨓚(乙本作𨁑)之多也”。帛书无上字。据下文例,或当补?《篇海類編》音悅。步楚也。恆,《说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恒。”胡登切〖注〗篆作。白話譯文:人民之所以飢餓,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縱欲玩樂收稅過多所致,因此人民受了飢餓之苦。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太過於有為造作,因此人民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不懼死亡(輕忽死亡),乃因為居上位的人縱欲玩樂,逼得人民梃而走險,因此人民才會輕忽死亡。那一些不把自己生命當生命來看待的人,比起那些縱欲玩樂,老以為自己生命是最重要的人可要賢德的多!藥方:「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樣的「強」不是強力之強,而是能自勝者強,能夠退到後頭去的「強」。「有為造作」所可能的成績仍然是有限的,「無為自然」才能好自生長!當屬下已不把他們的生命當生命來愛護時,這團體早該散伙了!「尊重」是一切領導者所要學習的最重要良方!《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案帛书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𦵕仞贤(乙本作𣎄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乙本椊),其死也枯槀(甲本𣒞𩫓)。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乙本无微细两字)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乙本朕),木强则恒(乙本作競)。故(甲本无)强大居下,柔软微细(乙本无微细2字)居上。𦵕,通𣕲,音更。按今字多用亙。同“亘”。不用𣕲,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恆之字本從心从舟在二之閒。𦵕仞,即𣎄信。仞,坚也。贤强,即坚强。𣎄,月上弦渐趋盈满。緪,竟也。堩gèng,道路。 揯gèn ,急也;亘也。𣈶音更,曝晒。𥔂,音更,石相连貌。仞,肕,《玉篇》堅肉也。《廣韻》牢肕。《類篇》堅柔也。《管子·心術篇》: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强。《註》肕筋,堅也。又同“韧”。《尔雅释言》:“競,强也。”《增韵敬韵》:“競,盛也。”競,繁据也。《左传哀公23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友职競焉。”杜预注:“競,遽也。”高亨:当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不恒(乙本作競)。”𣒞,车,鱼部见钮。与枯叠韵旁钮。且车与从古得声之居通用白話譯文: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人才是「生存之徒」。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樹木高大強壯則必遭砍伐,強大者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卻可以處在上風優勢。藥方: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生命的原則是看內裡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強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案帛书作:天(甲本作天下误,下作天)之道,酉张弓者(乙本无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𢿃(乙本云)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𢿃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祭(乙本无此3字),𢿃不足而奉有余。(夫乙本)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乙本无乎)?唯(乙本又)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人之道,则不然,甲本及通行本有则不然。故天之道,通行本无故字。益不足,通行本作补不足。而奉有余,通行本作“以奉有余”。奉于天者,他本并作“以奉天下”。为而弗有,通行本作“为而弗侍”。成功而弗居也,通行本作“功成而不处”。若此,通行本无。然:《说文》,燒也。段注:通叚爲語词。訓爲如此。爾之轉語也。从火。肰聲。如延切。十四部。俗作燃。非是。王力拟音ȵʑĭɛn(如延切)祭,《广韵》子例切。拟音 tsĭɛi。《说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切祭,与然,形近致误。白話譯文:自然之道就好像人們張開弓弦對準目標一樣!目標居高,弓弦下抑;目標在下,弓弦上舉;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弦拉得還不夠就再拉緊一點。自然之道就是這樣,減損有餘的來彌補不足的。人世之道卻往往不是這樣,它竟是減損不足的來奉獻給那有餘的。誰能夠真讓那有餘的拿來奉獻給天下呢!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正因如此,聖人他能努力實踐而不恃恩求報,成就了事功而不居執其功,他不願意誇耀自己的賢德。藥方:自然有一調節性的原理,因此「損有餘以補不足」,但人間世往往「西瓜偎大邊」,損不足以奉有餘。「依道不依勢,依理不依力」,這原則很簡易,不要自己弄混淆了!放大空間,心胸自然寬廣;放長時間,目光自然久遠!大時間、大空間,自有大格局!跳脫開目前的限制,超越出來,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案帛书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乙本作朕)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乙本国)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水之胜(乙本作朕)刚也,弱之胜强也:通行本顺序与帛书本正相反。而【莫能】行也:通行本无“而”字,但傅奕、范、彭诸本与帛书本均有。故圣人之言云,曰:通行本作“是以聖人云”是謂,通行本作:“是为”白話譯文:天下間的東西沒有比起水還來得柔弱的,但要攻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比起水還能勝任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水啊!軟弱能勝過強硬,溫柔能勝過剛強;這道理天下人沒有不了解的,卻沒有人能好好去實踐它。正因如此,古先聖人說:能為國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這就叫國家社稷之主;能為國家大事而擔負禍患的人,這才足以做為天下之王。以上所說乃是雅正之言,但看似相反爾!藥方:話怎麼說都不重要,事怎麼開展的,這才是重點,請注重「坤」(具體性)原則。語言的最大限制與弔詭就是它具有兩面性,解開這兩面性,直入本源,你才能真明白事理。柔性的顛覆與瓦解勢將帶來真正的生長,不必太強調剛性的建構!「正言若反」,但不一定「反言若正」,正正反反,要息心止慮,想一想!《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案帛书作:和(乙本作禾)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𦔻人执左芥(甲本作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芥,无德司勶。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乙本章末有:德三千四一)甲本“圣右介”误,当为“圣人执左芥”之讹误。《說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揚子·方言》圣圣,致力無餘功貌。○按从土从又。會手把土義。勶,《说文》:發也。段注:發者、䠶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偁。勶與徹義別。徹者、通也。勶謂除去。若禮之有司徹、客徹重席、詩之徹我牆屋、其字皆當作勶。不訓通也。或作撤、乃勶之俗也。从力徹。會意。謂以力通之也。徹亦聲。丑列切。十五部。通行本“執左契”,乙本作“执左芥”。剖为两半的合同分别执于买卖双方手中,是为左契、右契。右契刻有财物主的名字,由借贷人保存。圣人拿着做契,本有向借贷人追索财物的权力,但他不追索。《广雅释诂》:“司,主也。”契,指借财物的契据。或名为借券。《孟子公孙丑上》赵歧注:“彻,取也。”《吕氏春秋乐成》高诱注:“与,助也。”故有德司介,通行本无“故”字。帛书道经2426字。德经字数3041.合计5467字。王弼本仅有5268字。河上公本5281字。谢守灏《混元圣纪》(1191)5555-5722字。白話譯文:調解了大怨,之後,一定有餘怨,這怎可以說是完善的結局呢!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有德的人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自然大道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那有德的善人。藥方:與其事後還要調節,無寧就不要發生,這要有一點歷史發展的智慧!還它個本來面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站到裡面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什麼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這德就不叫德。《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帛书作:小邦(乙本作国)寡民,使(乙本有有)十百人之器(乙本无之)而(甲本无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乙本作徙)。有(乙本作又)周车(甲本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甲本邦)相望,鸡犬(甲本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安其居、樂其俗,帛书本作“乐其俗,安其居”。帛书本,远送(乙本作徙):或漏“不”字。白話譯文: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急得往來。藥方: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只是雞犬之聲相聞,已是悅樂一懷了!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把自己都轉糊塗了!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意韻,也無意味!《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案帛书作: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人之道,为而弗争:通行本作: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帛书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故天之道,通行本作“  天之道”白話譯文: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聖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人間的聖人之道,服務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藥方: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了,不必找那麼多啦啦隊!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退到後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作者簡介:林安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東方人文基金會董事;曾任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所所長、《思與言》學刊主編、《鵝湖》主編暨社長,最關心的哲學論題是「人存在的異化及其歸復之道」,著有《台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存有、意識與實踐》、《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教育哲學講論》、《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台灣解咒﹕從「主奴意識」到「公民社會」》,現正從事於「後新儒學理論的締造工作」。)来自: 飞天79qo8l96dg> 《待分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