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评论】 李虎:杨逸明老师《悼念母亲》读后
杨逸明老师《悼念母亲》读后
文/李虎
昨晚在网上读到杨老的一首诗——《悼念母亲》,被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打动,以致老泪盈眶,思绪久久不能平复。故而写下这段浅显的文字。
这首小诗,仍然是杨老一贯的风格,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只要有点文学基础的人,一看就懂,不难理解。全诗如下:
点香供果敬新茶,眼望遗容忍泪花。
进出家门长不忘,像前仍去喊声妈。
首句选用“香”“果”“茶”三种事物,用“点”“供”“敬”三个动词修饰“香”“果”“茶”三个名词。“香”与“果”都是平常祭祀物品,而在“茶”前独缀一“新”字,指出“茶”是新的,猜想大概是杨老母亲的周年祭。平常的祭祀物品,平常的习俗,杨老在此用一个“敬”字,让全句顿时意味十足,又是一年新茶飘香时,母亲却早已离开自己,无限的思念,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在家里点起香,摆好供品,给母亲敬上新茶,希望她能够品尝。既点明了周年祭的时令,又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为下文展开论述对母亲的怀念设下伏笔。
“眼望遗容忍泪花”,祭祀过程结束之后,默默地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想起多年来与母亲简单幸福的生活,忍不住泪光闪闪。“望”“忍”两个动词是全句的关键,眼后缀“望”,望到的是什么呢?是母亲挂在墙上的遗像,杨老没有直言遗像,婉言“遗容”,有音容宛在之感,表明他对母亲思念态度和神情的恭敬。
“进出家门长不忘”句,承上启下,母亲虽然早已不在了,但身为人子,仍然没有忘记尽孝。“不忘”前用“长”,说明对母亲的思念已成为杨老生活的一部分,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进出家门经常不忘的是什么?答案在下句。
“像前仍去喊声妈”句,可谓催泪之结。读者要注意,这里的“像”与第二句中的“容”意思相同,但经杨老精心雕琢,貌似在此形成了一种前句人仍在,后句人已去的巨大反差,读来让人哽噎。“仍”字道出后一个动作的勤,这与前句“长”字相连,表明“喊声妈”这个动作已成为杨老无意识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也才能减轻内心因失去母亲的伤痛。可见思母之情的厚重,怎叫人不感动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69岁的老人,自己都年近古稀了,仍然因失去母亲而伤痛欲绝,时隔一年,还走不出伤痛的阴影。可想而知,母亲健在时,杨老对母亲的孝顺自不必言。子欲孝而亲不待,真是人生最大的无奈和悲哀。再想想自己,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都三十岁了,仍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难得回家久住,偶儿回家,也是待得一半日。母亲问一些个人问题,亦或叮咛问题次数多了便嫌烦恼。动辄就顶嘴冲撞,真是不孝至极。读了这首诗,让我自愧枉为人子。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不论成功与否?首先你必须是个孝子,否则你将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人。翻开历史去看古圣先贤,不是孝子的恐怕很少。一个诗人朋友告诉我,去年杨老母亲病重住院期间,他一直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病床边……由此可知,杨老对母亲的孝顺是内外如一的。杨老不仅是当代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个大孝子。
另外,记得每年都有感动国人十大孝子颁奖晚会,各地自发评选的各种“孝子”恐怕更在不少。试想,这样评选出来的孝子们,都是真实的吗?他们的事迹真的感人吗?结果留给时间去证明,留给历史去评说吧!作为人子,杨老是一个孝子。作为诗人,杨老是一个优质的诗人。总之,杨老无愧德艺双馨之誉,是一个值得我辈学习的模范,这便够了。
丙申年春雨夜于康县疗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