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马》——陈东东
黑暗里顺手拿一件乐器。黑暗里稳坐
马的声音自尽头而来
雨中的马
这乐器陈旧,点点闪亮
像马鼻子上的红色雀斑,闪亮
像树的尽头
木芙蓉初放,惊起了几只灰知更鸟
雨中的马也注定要奔出我的记忆
像乐器在手
像木芙蓉开放在温馨的夜晚
走廊尽头
我稳坐有如雨下了一天
我稳坐有如花开了一夜
雨中的马。雨中的马也注定要奔出我的记忆
我拿过乐器
顺手奏出了想唱的歌[1]
——陈东东
创作背景
编辑
1985年,陈东东发表短诗《雨中的马》。早在1980年,陈东东就受到超现实主义诗人埃利蒂斯长诗《俊杰》的影响,使得幻想与词语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雨中的马》是碰撞后的产物。[2]
作品赏析
编辑
诗的起首一句“黑暗里顺手拿一件乐器”,仿佛突兀而来——和诗题《雨中的马》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它恰恰是敷住诗题的关键一笔。它烛照全诗,向读者坦露,此乃抒写对音乐艺术的感觉的一首诗,是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独特体验所产生的超验性联想,“雨中的马”正是这一联想所产生的产物,也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乐器弹奏的音乐,空灵、缥缈、抽象,诗人将它具象化了,化为了“雨中的马”。
雨中的马——雨声。马蹄声。雨声是副旋,马蹄声是主旋。一匹骏马披着夜色在雨中奔驰。雨声浙沥。马蹄嚼嚼。
踏雨夜行的骏马是乐声给诗人所产生的联想,也是诗人记忆的影子。“雨中的马也注定要奔出我的记忆”,此语“泄露天机”——“雨中的马”来自诗人的记忆,是打上了诗人个性的烙印的产物。乐声响起,记忆中的雨中的马在音乐中复活,在诗人用笔记下这一艺术直觉的那一瞬间,“雨中的马”已经以诗人的个人记忆变成了公众(读者)所接纳的艺术形象。
“雨中的马”在诗中不是独立无援的意象,诗人巧妙地将乐器比喻成“点点闪亮”的“马鼻子上的红色雀斑”,这就使得“雨中的马”更形象、更具个性,从而也使抽象的音乐更具质感和容易捕捉。
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诗人将它化为“雨中的马”,成了听觉和视觉糅合在一起的艺术感受。为了凸显这一中心意象,诗人拓展了它的背景,或说是进一步延宕了从听觉转为视觉乃至触觉与嗅觉的进程,扩大了联想域,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美丽的诗句:“像树的尽头,木芙蓉初放,惊起了几只灰知更鸟”,“像木芙蓉开放在温馨的夜晚”。
至此,从阅读进入了诗人的音乐殿堂,从视觉(读)闯入了听觉(音乐),进而置身于“通感”——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糅合在一的艺术境界——黑夜。黑夜里的我。诗人“在黑暗里稳坐”,顺手弹奏起了乐器。悠悠乐声像雨中的马在黑夜里奔跑,嘚嘚马蹄声中,木芙蓉竞相绽放,马蹄声溅起花香,而“花开了一夜”,知更鸟在温馨的夜空飞翔,当“雨中的马”“奔出我的记忆”,木芙蓉开放的温馨的夜晚消失,音乐戛然而止,一切复归沉寂时,那乐声,那乐声的速度、力度、旋律,以及它所孕的情绪,却永久留在了读者心中。[3]
名家点评
编辑
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批客座研究员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这首为陈东东带来声誉的《雨中的马》,是现代与古典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尤其是古典意象与现代意象的融合,恰到好处。马、雨、木芙蓉、花、乐器等意象的叠现,正是诗人向传统文化致敬的体现。[4]
浙江诗歌理论家洪迪《大诗歌理念和创造诗美学关于诗本体与诗创造的比较研究》:陈东东的《雨中的马》,诗意象与诗美时空的创造运用了现代手法,行节错落,是散放的现代自由诗。[5]
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陈东东诗歌极为重视意象的经营。这首诗是想象的杰作,音乐的奇迹,诗歌中闪现着耀人眼眸的艺术质感。[6]
作者简介
编辑
陈东东,祖籍江苏吴江芦墟,1961年生于上海。1984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0年代初开始写作,并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一员。曾是民间诗刊《作品》(1982年-1984年)《倾向》(1988年-1991年)和《南方诗志》(1992年-1993年)的主要编者。著有诗集《即景与杂说》《解禁书》,诗文集《短篇·流水》等。
内容简介:
陈东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位代表性诗人,早期诗作讲究纯净的音乐性和意象性,后来诗风渐趋奇崛、冷艳,融合了古典诗学的敷陈和现代主义的寓言,围绕都市主义展开其分析性,颇具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抱负。他的写作不仅直接包容着诗歌,而且由于对具体本文操作所持的严肃态度,写作在其内部具有了一种自我缩减的功能,最终被压缩成阅读意义上的诗歌,创造着汉语现代诗歌的阅读,也创造着汉语现代诗歌的本质。他又是中国当代诗歌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曾创办和主编民间诗刊,担任民间诗歌奖评委,组织民间诗会、诗歌节活动等。
本书为陈东东的短诗集,收录了作者诗歌创作近40年来(1981-2017)的所有短诗作品200多首,包括了《点灯》《海神的一夜》《雨中的马》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以及近年创作的《全装修》《归青田》《宇航诗》《虹》等新作力作。本书由作者亲自编选,并对书中的部分诗作做了重新修订,是目前为止收录最全、最权威的陈东东短诗集。
媒体评价:
在当代中国,没有第二个人像陈东东那样善于从词语中激发出无穷的诗意幻觉,这位魔术师深谙言说之道乃是从内部照亮事物,将现实引向超现实的奇境。奇境不可直言,故神遇之,幽访之,假借之,断续之,反复之。其诗也,密响旁通,恒转如流,汤汤乎洋洋,不可止遏,不可句摘,其联想空间宏阔,词语的对位法摈弃了单一意旨的乏味,以多声部的曲式变化赋予听觉应接不暇的愉悦。其为人一如其所为文,独立不惧,不将不迎,机敏而多智,谐趣而清朗。诗与人皆深受同行喜爱并对年轻一代形成广泛影响。
——2017年天问诗歌奖授奖辞
传统写作,多半把文学的效果,押在了读者对正义、理想、人文品质等等精神抽象可能的理解上。而在陈东东所代表的一路新诗人身上,这点则完全改变了。诗人对词语冒险的兴趣,显然大于对观念本身的兴趣。……陈东东的作品,其分析性,是围绕都市主义展开的。而都市主义,则是现代主义最明显的标志。因为像谁说的,文明发展的成果就是城市。在这点上,陈东东非常明确,这在他写于1990年代的那些诗里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