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城市输在起跑线上
上世纪40年代,20岁出头的阿西莫夫在一篇短篇小说中第一次构建了未来城市“川陀”,此后其成为银河帝国和基地系列科幻小说中的银河帝国首都。
根据书中描述,川陀整个行星被充分利用,绝大多数居民像鼹鼠一样终身穴居在覆盖着金属材料的星球表面之下的居住区内,山脉被削平,海洋变成循环水源和鱼池,河流成了下水道,大气层为城市内部提供廉价氧气和其他气体原材料。
以川陀为起点,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陆续投射到了之后的许多科幻作品中。
人类如此热衷想象城市的未来,是因为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居住容器。而怎样让这个容器呈现最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就成了人类一直在探寻的话题。
以川陀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城市设想,实际来源于创作者对彼时城市化浪潮导致的“现代性”想象。可它真的是人类未来最好的选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真正的答案又是什么?
无终点的长跑
20世纪上半叶,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生产力水平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电气、机械等工具和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得以不断探索人造物品的极限。
在城市建设上,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成为最符合对先进、现代理解的摩登代表。
但是,摩天大楼浪潮更多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伴随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软性需求逐渐抬升。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显学。概念看似宏大,但历经十余年探索,如今,普通人已可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变化。
十年前,人们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时,对于公交车到了哪一站、还要等多久、车厢载客率等信息是盲目的。现在,智能公交站牌、手机APP等工具可以清晰呈现以上所有信息。乘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要坐的公交车还有多久到站,进而更加从容地规划出行。从盲等,到了然,公交系统智能化即是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小切片。
公交系统智能化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首先是物理层感知层,即公交车及配备的传感设备;往上是基础网络层,负责传输并连接数据;之后是数据处理及应用层,输出可用的信息服务大众。这个切片基本上也反映了智慧城市的架构: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和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
与上一代人将理想以摩天大楼的形式呈现不同,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城市的想象更加天马行空。新近翻红的手游《摩尔庄园》即成为了年轻群体描绘未来生活图景的聚集地,在社交网络上,许多用户乐此不疲地分享在摩尔庄园里盖楼、装修的经验,投入地建造着自己的虚拟家园。此前《动物之森》、《我的世界》等游戏大火,也是因为其承接了用户对于世界无尽的想象。
现实生活中,需求演进推动城市变革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疫情之前,人们对智慧医院的需求可能更多集中在便捷的挂号、缴费等院内场景上,而疫情之后,人们对智慧医院的期待还延展出部分需求可在线上解决等。由于各种变量存在,人类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终点可言,这也就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每个阶段都会受到当时的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城市战略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不过,虽然智慧城市的形态始终处于演化进程中,但其内核是确定的,因为探索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始终是为了使城市这个人类栖息的容器更加宜居和便捷。以此为起点进行拆解,可以具象为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维度。
在智慧城市内核确定但形态存在变数的背景下,要让智慧城市有效落地,必须构建合理的架构,并提供高拓展性的工具。这两点对智慧城市参与者的认知、能力都有很高要求,也因此成为考验智慧城市参与方的最大挑战。
隐形实力玩家
任何美好图景要变为现实,都离不开正确战略和可行路径的支持,智慧城市同样如此。在智慧城市没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哪些是合格的建设者,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考量。
从架构出发,智慧城市要求建设者必须有打通软硬件的能力,因为只有真正打通软件和硬件的障碍,才能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为应用打下基础。从目的本源出发,建设智慧城市是为了改善人类社会在经济、移动、环境、生活等不同维度的体验,那么这就要求参与者需具备涉及产业、建筑、家居等不同维度的能力。
也就是说,软硬件一体化能力以及多维度能力布局是成为合格的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条件,目前市场上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求的参与者寥寥无几。不过,即便成为合格的智慧城市建设者虽然是一件难事,仍有人知难而上并已颇有成效。
历经十余年探索,智慧城市的“智慧”二字已经渗透在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产业界,将工厂定义为“制造机器的机器”的特斯拉,在库卡机器人的帮助下,特斯拉得以重新定义汽车的生产方式和效率,突破行业天花板。
在建筑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用库卡机器人为穷人打印住房,该“混凝土房屋快速建造体系”专为非洲地区的低收入家庭而设计,40平方米的房子包括门廊、客餐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房间,可满足1-4人的居住需求。
以上两个案例,前者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提升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后者则利用技术降低获得舒适环境的成本,改善居住体验,都呈现了“智慧”在城市发展中的力量。同时为这两个场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支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中的隐形玩家美的。
与大众惯常认知中的家电龙头不同,基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深度思考,美的早已将业务延展到了智慧生活领域。
2020年底,美的集团公布新的四大主轴“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同时,原四大业务板块(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创新业务)更新为五大业务板块(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
智能、数字化、TO B是此次调整的关键词。事实上,近两年美的的资本动作大部分都围绕B端,在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TO C业务的同时,不断丰富集团能力维度的战略布局显而易见。
通过自研+收购,美的首先补齐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多维能力。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基于灯塔工厂、库卡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轨交、智慧物流、智慧家居等方面的能力,美的已经构建了智能制造、智慧建筑和智能家居三大维度,这恰恰是合格智慧城市建设者必备要素之一。
2020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已经显示出,美的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做的具体布局,在实践层面,美的已经沉淀了可行路径。
软硬并进,开放共赢
当前,通过自研+投资,美的硬件产品已经覆盖暖通、电梯、家电、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对于依赖软硬件打通的智慧城市而言,这些布局为美的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软实力层面,美的也没有放松投入。
2020年12月,美的集团在北京、杭州、武汉新建三大基地,发力争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新零售人才。今年1月,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开工建设,投资逾60亿元的创新园区计划吸纳至少8000名研发人才,覆盖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供应链三大方向。
今年4月1日,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成立了楼宇科技研究院,研究院院长孟涛介绍,研究院强调两个能力,一是数字化能力,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人工算法、仿真、节能等前沿研发能力。
这些布局既是美的重视软实力并进行坚定投入的体现,也是美的对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的坚持和实践。
不难看出,美的天然具有打通软硬件的明显优势,这使其有足够底气和实力输出整套解决方案。
美的上海美控智慧建筑公司总经理孙靖曾介绍,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美的将把TO C和TO B能力结合实际需求整合输出,以实现场景的整体智慧化。这与四大主轴之一的“用户直达”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面对智慧城市需求不断演进的现实挑战,美的还将把整体解决方案分解出模块化解决方案,直至最后变成标准产品,以提高对外输出的便利性和解决方案的可拓展性。
不过,虽然优势明显,路径清晰,但美的并不想建设一个封闭王国,而是秉承共建生态的原则,追求与合作伙伴共赢。孙靖介绍,“数字化平台做人、空间、设备的智慧化,连接是一切的基础,美的不可能把连接都干了,因此在做数字化连接的时候会引入第三方的连接技术、视频分析技术等。这肯定是一个上下共建、做生态的过程。”
孙靖曾结合实例如此阐述美的对于智慧城市的思考: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智能化手段提升、改善体验,例如在医院里,病人可以通过床头可视终端和护士交流,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疫情间人员的接触等等。在急诊室,不同的病人进来之后分级,基于分级和救助流程,急诊室对科室的繁忙程度更加清晰了然。而室内的繁忙程度决定了整个室内发热量,这个时候温控系统就有依据判断,实时调整温度。如果瞬时涌入几个急救,可以预想大量医生会进来,系统就可以把温度降低,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有帮助。”
这个畅想中的未来场景显示出,智慧、舒适、实用、高效是美的智慧城市追求的目标,而这与智慧城市所希望达成的增长的经济、便捷的移动、舒适的环境、安全的生活等目标完美契合。
整体看来,围绕智慧城市的架构和要求,美的构建了更为弹性的落地路径。其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通过乐高式的能力组合,输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同时打通软硬件底层,最大程度兼容第三方合作者,也进一步延展了自身的能力范围,进而能够更好地匹配需求演进,让可持续的变化成为回答“什么是智慧城市”的最佳答案。
面对智慧城市这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只有真正认识需求、把握需求、实现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这背后考验的是产业界的眼界、投入和决心。
美的已经用实际行动交出阶段性答卷:它可以做,而且正在做。
美的城市不设限,我们一起奔向未来探寻答案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