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看徽派建筑:古代有钱人不敢任性,住豪宅也没有想得那么舒服

2020年10月去了一趟江西婺源,游走了五六个古村寨,最有兴趣、看得最多的是古建筑,也就是古老的徽派建筑。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不解,徽派建筑应该在安徽啊,你跑江西闹什么幺蛾子?

其实历史上婺源是从属于安徽的,婺源的古建筑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婺源的商人不可小瞧,他们也是徽商的重要部分。

古代婺源商人多,有钱人就多。

钱多了,家里自然盖好房子,所以古代婺源是富庶之地,也有很多经典的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外观建筑高大,内部装饰奢华,远看是白墙青瓦,任性的是高叠的马头墙,这也被认为是徽派建筑的“灵魂”;而近看内室则是工艺精湛,使用的建筑材料无论是青石、青砖、木头,都是精美的雕刻,从底到上眼花缭乱。

但很多人把徽派建筑的记忆都锁在了“马头墙”上。

其实想想也是,如果徽派建筑中没有高翘的马头墙会是什么样子,一下变成了“盒子”,要丑了很多的。

但是如果你以为“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标配,它的作用只是为了美观,是为了修饰作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马头墙其实是防火墙啊!

“防火”可以说是徽派建筑的第一大要素,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先从建筑上说,徽派建筑外观看是白墙青瓦,看似很“泥性”、很“石性”,但是内部却完全是木质建筑的,也就是说徽派建筑是“木”芯,是最怕火的啊!

不仅房梁屋顶是木质,就是房间的隔断,乃至楼梯,也都是木质的,一旦燃烧就会迅速蔓延,非常的可怕。

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说是成天的提心吊胆,就怕火灾啊。

这样在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到防火,家家院子里最显眼的地方,都要放一个大水缸,而这水缸平时绝对要灌满水的,不能有一点点的大意。

即便这样,百密一疏,防不胜防,还是有意想不到,所以,从古到今,火灾烧毁的房子太多了......

自己家着火也就罢了,还要防着邻居家,因为这里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个村子基本是拥挤在一起的,一家着火,全村可能遭殃,会火烧连营的。

所以防火、防盗、防邻居(失火),是徽派民居建设的重中之重。于是防火墙应运而生,而且是层层相连,彼此严密防范着。

看到这里又会有人问了?当地建房子为什么要建在一起,又不是没有钱(很多还都是大富商),干嘛不分散开建房,让距离产生安全感,远离别人家的火灾。

这就是古代同现在的情况不同,既有环境的不同,也有人们习惯与文化的不同。

首先从环境上讲,古代的徽州人大部分是中原人,由于战乱等原因迁徙到了这里,而徽州大部分也是山区,这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是人的命根子,既不会轻易卖出给人盖房子,也不会轻易的占用自家土地建房子,他们往往想着子孙和后代,能留就多留一点。

另外原因大家扎堆建房子也是为了防盗,过去盗匪猖獗,如果在外面孤零零建房子容易引起盗匪注意,特别是有钱人,哄抢和绑票,都非常危险,必须抱团取暖保安全,大家住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力量,也使盗匪不敢轻易打主意。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故土与家乡的概念,古代人同现在人是不同的。

过去人对于故土与家乡是真爱,无论走多远,都会想着叶落归根,在外面发多大财,家眷也会留在家乡,外面挣了钱也都要带回家乡保存,所以,家里有一个牢固而豪华的宅院,才是人生成功的标准与可炫耀的资本。

家乡也是人生最踏实的地方,无论做官还是经商,最终都要荣归故里,埋进祖坟。

告老还乡,过去是成功人士的终极目标,而现在谁还有这想法?

其实徽州建筑的重点在防火上,也不仅仅是房顶上建筑防火用的“马头墙”,还有在开窗上也是很讲究的。

古代徽派建筑很少有对外开大窗的,甚至为了防盗,一楼以下小窗都不开,仅有的几处“窗”,其实也就是通风或通光的“洞洞”而已。

这样小的窗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盗贼,也主要是为了防火,同马头墙一样,既可以隔断自己家的火烧到别人家,也可以避免别人家的火进来,必要时可以快速封死。

徽派建筑还有一个独特的防火设计,就是天井。

徽派建筑的中心部位就是天井,这里不仅是房间里最亮堂的地方,也是整体建筑最核心的之处。

天井虽然是整栋徽派建筑中最亮堂的地方,但一般开得并不太大,在它的四周都隔满了房间(我见到的多为三层),而大一些的天井中间还会一分为二的再隔开,这其实是有一道防火墙,是房屋内的隔火设置。

这个隔火墙几乎把建筑在内部又一份为二了,从上到下都是隔开的,即便着火,也是只能烧一半(写到这里多说一句:下图的建筑在西冲村,叫“懿行堂”,占地500多平方米,是道光年间的古建筑,据说当年兄弟三人做木材生意发财,在老家相邻各建一栋同等规模豪宅,但有一栋后来烧毁了,现在还剩下两栋)。

这样的设计就相对安全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火灾。

古代不比现在,不用电,发生电火的可能性没有,室内火源也不多,如果像现在这样大量用电,风险会增加很多。

徽派建筑为了防火防盗,在建筑上束缚了手脚,但也有一个问题产生了,这种外观高大漂亮,内饰又豪华讲究的豪宅,居住舒服吗?

其实我看徽派建筑居住并不舒服,按现在人的眼光看,太难以让人忍受了。

古代徽派建筑的房间里灰暗,有些房间对外没有窗,如果关上门,天井里仅有的一点光亮也进不来,内室几乎就是黑的。

而有窗的房间,虽然在室内的“窗”比室外开得要大一些,但还仅仅是大一点的“洞”而已,进光量也非常有限的。

没有窗,太阳又进不来的房间会怎么样?夏天闷热不透风,冬天阴冷没有光照,房间里的物品常年不见阳光肯定要发霉,时间久了,味道可想而知。

这样的房间放到现代,没有多少人能忍受的。

当然了徽派建筑的局限性是由时代决定,而现在的徽派建筑已经完全不同,内部也很少用木头,对外开窗也是高大明亮。

徽派建筑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白墙青瓦没变,马头墙也依旧,现在主要是观赏效果或徽派建筑的标配,但它却沿袭了徽派建筑的外观美,成为一个地区的建筑符号。

我不知道徽派建筑存在了多少年,但它给中国古典建筑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成为中国民居的佼佼者。

走进它,感受它的存在与文化,才知传统徽派建筑是群居建筑、是富人建筑、是家族和睦建筑,其实也是一种大环境下的无奈建筑。

当地人告诉我,老祖宗从中原艰难地走来,在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及浙江金华等地区留下徽派建筑古村落有100多座,徽派古民居有8000多处。

写这篇文章时我试图查找一些资料,但遗憾是网上资料多为建筑结构的研究,以及各种美学夸耀,而很少有对徽派建筑人文资料的分析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活状态记录和描写。

最后我总结:徽派建筑有它美好而独到的一面,也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先人也只能做到这样,虽然现在人看它居住并不舒服,但古代人知道敬畏,即便有钱也不能任性啊!

来源:书影 2020-11-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