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 开启新局面:新文科建设动力下的新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发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通过线上会议方式聚会,研讨关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建设发展问题,感谢委员与专家出席,感谢《艺术教育》杂志的学术支持。
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历来在贯彻教育部布置的任务和针对本身的学科发展研究方面,始终处在全国的前列。在新文科建设性命题面前,我们理当走在最前面,也同时为新文科建设出谋划策,对将来的实施方略提供我们的建设性意见。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需要如何思考,而针对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进行研讨、提出思路;其次,是对于三种课程,即按照教育部要求,对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制定标准,提出我们的建议;第三,按照教育部要求,针对线上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线下的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等,如何在戏剧与影视学科中,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专业要求等提出建设一流课程的标准。我们分别来展开说明。
一、认识新文科建设背景
新文科建设是近年教育部为了拓展学科教学发展方向而提出的4个新的学科建议之一,其中,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领域已经展开建设,并且取得了一些良好建设经验。而唯独我们所在的新文科建设尚未展开它的发展思路。显然,新文科建设相对复杂,因为文科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人文学科,统称为文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多方面的学科建制,从哲学到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差异性很大。如何建设新文科显然需要兼顾诸多文科学科的发展,是需要细致研究而展开的。所以,新文科建设还没有清晰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需要我们一起来思考发展方略。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文科广开思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期确立它的基本发展思路和建设路径。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率先提供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以及为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作为教育部任命的新文科建设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期待看到教育部提出发展建设的方略外,也希望我们的委员和专家们,能运用我们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经验,对新文科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毕竟,戏剧与影视类学科是艺术全部学科之中二级学科最多的一级学科,又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面向时代发展前沿的专业具有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作为综合性的学科集成,我们对于新文科发展的认知应当更有预见性和思考理论的基础,我们的思想也许会有助于艺术多学科对新文科建设开拓思路。
在戏剧与影视类学科认知新文科如何建设的思考中,必须要提到新文科建设目标,理当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必将为人文社会科学开拓更新的领地,也许会拓展出更多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就使得艺术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能有更大的作用。但我们心里很清楚,新文科建设绝对不是抛弃既有的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学科领域和积累了发展经验,所以新文科建设对于既有的已经成熟的整个文科而言,是试图打造有开拓性的新文科、丰富文科内涵,以及适应新时代建设需要。新文科建设并非抛弃旧有文科,而是在继承既有文科传统基础上,针对新时代需要的进一步拓展,力求攀上新的台阶,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包括艺术学各个学科,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尊重既有基础上,寻求更多的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共同提高,来创立适应新时代的新文科,才是理解的必要基础。但显然,既往的艺术学科的确也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难免也有壁垒,需要相互之间的更多联系和相互学习。这就首先要牢牢把握艺术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之差异的独特性——艺术审美。艺术学科最重要的是艺术审美作为宗旨,也作为能超越其他逻辑性很强的文科的独具一格的优势。艺术学科包括的戏剧与影视学科是以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形态来满足人们精神情感需要,而其核心就在于艺术审美追求。因此,坚守我们的审美精神,也就是在我们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注重美育,就成为艺术学科的最大特色。在坚守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吸纳包括其他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优长,比如逻辑性和理论体系性的优长,乃至于更多地吸纳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能够给予我们学科建设的滋养和借鉴,是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科必然要注意的问题。反过来,艺术学科要给其他学科输出更多的艺术审美精神,以此帮助其他文科的学科建设。我们确认所有的学科发展目的终究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让人类之间更和善,更富有道德理想和幸福感。除此之外,艺术学科向外吸纳和向内借鉴的同时,新文科建设很重要的还应该是促使艺术各学科之间更亲近、更多地相互学习联系和互相借鉴。戏剧与影视学科和艺术的多学科之间,本来就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我们要参照包括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在各自学科建设上的长处,来观照我们自身发展的不足,能够更好地使学科完善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其实新文科建设是很重要的,戏剧与影视学科既然是包容最多的二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自身之间也应该有更多的融合借鉴、学习和调整。很多专家已经在既往的研究对话中认识到戏剧与影视类之间就有可以交融学习的可能,譬如表演学科在影视和戏剧之间都有兼容和相近的成分。戏剧和电影、电视之间,也有许多彼此需要借助借鉴和互助的成分,其实,在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上,戏剧与影视类学科更大程度上的相互联合、相互促进和相互的借鉴学习,一定会使得戏剧与影视学更好地发展,也使得戏剧与影视学成为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中最凸显、具有切合传播需要的对象。戏剧与影视学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优势,因此新文科必然需要的时代适应性天然具有优势,而在人文精神建设上也应当走在前列。这样看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率先召开远程会议,研讨新文科建设对于艺术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容小觑。我相信许多专家也是带着这种愿望一起来相互研讨,我们在不同的领域优势的背景下碰撞研讨,产生有见地的认识,使得互相交流能碰撞出火花,无论就提高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文科建设的适应性,还是自身理当因时而变的发展,都能奉献力量。
二、落实教育部文件所要求的两项任务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任务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新的体系,是教育部给予我们戏剧与影视类学科相关课程制定标准的要求。有可能将来本教指委又要开始进行新的课程规划的设定,以往10年我担任此前的教指委主任,已经制定过三次课程标准。这次是对三类的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因此,专家们的经验需要投注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同类型高校对三种课程有何设想和思路建议。
这里的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型来制定这三类课程。的确,我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包括最核心的专业的戏剧与影视类的院校、综合性的大学、师范类和其他大学之中的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很显然,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会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它所培养的人才、招生所选用的人才和毕业就业去向的人才,都和一般院校有明显的差异。尽管我们说在新文科建设上,加强综合性并非绝对性的区分,但是专业的艺术院校的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的培养基础,和历史传统上很深厚、体制也很完备、相互配套的学科基础课程也形成了相对的经典性。所以这一类学校如何在专业课程上更上一层,为其他院校做出表率,同时把他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经验传输给不同的院校,带动其他院校更好地适应戏剧与影视学的传统,这一定是我们制定课程体系的关键。但是基础课程的通用性又要求更为宽泛的适应性,而不是拉大差距,这是我们必须考量的分寸感。我们要承认,戏剧与影视学越来越扩展到各类院校,实际上包括戏剧与影视学的知识和课程都进入到中学的课程之中。我和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一起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制定,显然,戏剧、影视成为培养人才重要的对象。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制定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人才和他们的去向,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新文科建设给我们提出了可以相互借鉴的动力,需要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上,更多地关注不同学校,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最核心的戏剧与影视学类下面的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都应该有相对集中的最必要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注重综合性和普泛性,核心课程注重专业最为聚焦的重点,这样培养人才就不会走样,在课程调试过程中,适应新文科建设和新时代的特点的改变,有可能会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质量都更为切合实际的标准。
也许我们要强调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应该注重艺术学科重要的基础——艺术审美相关设计,和针对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戏剧与影视学各类的学科人才培养中都是必要的。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即便兼顾差异和允许大同小异的追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也要更多地兼顾戏剧与影视学不同的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显然,这里要有同有异、拉开距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更多地面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包括计算机科学、网络时代的传播等因素的课程,以使视频时代的学生培养能面向实际的需求。专业方向课程的设定就要同时兼顾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二级学科,他们的需求有可能会形成比较大的区别。但不管怎么样,都应该在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基础上,立足基础、立足审美、立足培养学生的理论和素养,以及他们专业技能技巧培育。在技能技巧需求满足上,要因时因地,也因学校、学科形成差异。我们主要关注的就是在同样的课程上的难易度,按照过去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经验,要设立最基础的达标标准为起点线,要求达标;同时也应该设置不同类型的要求提升差异,这样就有所兼顾也有所提升。同时,我们提倡在戏剧与影视学的三类课程之中都要凸显艺术审美和技能技巧之间的引领关系与支撑关系,希冀影视学必须做出表率,就是艺术学科专业的文化素养、审美要求和技能技巧之间,是一种有机联系和贯通一致。
(二)五种国家级一流课程标准制定指南
教育部要求我们研究戏剧与影视学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指南,包括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线下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显然,时代发展已经跃升到新的阶段,一流课程建设指南,将高校课程建设带入前所未有的细致区分拓展阶段,一流课程要实现建以致用的设定。这五类课程传达的信息大家要清楚,就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开始突破旧有的教学形式限于校园之中、课堂之内,以及超越区隔化的不同学校之中相对封闭的授课学习方式,向更开阔、和互联网结合、也更兼顾不同地域学校的学习开放性的摸索。显然,按照教育部要求,五类课程是要做国家的一流课程。要切记,这一流的线上课程、一流的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一流的线下课程、一流的虚拟仿真的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是特别需要预辨析的。同样道理,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制定规则和选项上应该有所差异,但是根本性质上就是审美的高度体现。课程指南确定的基本需求必须具有一流性,因为是一流的课程,显然是拔尖中的拔尖,也是为我们戏剧与影视学将来的发展提供标杆。对于五类课程专业委员可以做更多的探讨。
其一,我们一般说线上的课程显然是既往所没有的,或者说过去开启的慕课基础上的一流线上课程,尤其这一次抗击新冠肺炎带来了线上课程的大规模实施,为教学改革意外指明了课程建设的新方向。也是因抗疫契机提升了线上课程教学的应用度,这时尤其需要提出线上课程的特征性标准。比如应该有好的师资和团队,应该有好的线上教学针对性的大纲和要求,必然不同于简单的线下课程,应该是运用云上的资源、互联网的共同资源,同时要兼顾能够跨地域,给不同地方的学校学生学习参考。要有阔达的眼光和知识讲授的网上适应性,教师的讲授和运用课件的方式,以及利用网上的资源都要有所设计。也包括教科书的选用以及新创,都应该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就有利于越来越成为时代潮流的线上课程提高质量。让更多人接受优质资源这一个基本的标准和进一步提升课程水平。
其二,至于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课程,显然对于我们艺术学科而言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些表演学科等为代表的课程讲授,不能混同于一般理论课程,和通用性理论课程的讲授显然有别,因为需要更多的耳提面命和当面指导。受这一类课程线上的跨地域的指导比重限制,必须更为兼顾和学生更多的接触授课比重分量。如何适应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又兼顾这一类课程线下直接辅导的特定性,需要仔细研究,设定它的比例。保持艺术类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的互动指导,以及借鉴新的云上上课的方式,需要提出指导方略。当然,一般而言,线上上课可以做基础理论和普泛性的指导,线下的课程可以做细致的技能技巧上的指导,两相结合,这类课程有可能对传统的艺术学科带来新的促进。
其三,作为线下课程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大学教育中必要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接触教师和特定的教学场所、感受教学学习的趣味也必不可少。但显然,在新的授课环境下,即便是线下授课,也要更多地关注利用线上的资源,能够更多地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来进行自主学习。在视野上,不应当还和传统的线下教学完全一致,开阔的视野、利用资料的途径、教科书的制定、授课方式上都应该有更为发展的眼光。
其四,虚拟仿真课程是一种极特殊的特定性课程,在理工科实验课程上有它的安全性,但对于文科特别是戏剧与影视学科,巧妙地利用仿真也能够逼真地来表现,或者虚拟地体现课程实践,也会给一些学科和课程带来现场感和新鲜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新鲜的知识,也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细则。
其五,实践课程对于艺术学科来说特别重要,既往的技巧技能性的实践已经开展,如何强化它的效能,特别是艺术学科的学生能够到社会实践中去,利用自己的才能来提高社会的艺术文化修养,也是需要研讨的问题。
这次会议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提前来探讨新文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同时,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在特殊背景下的新发展,以及为完成教育部所提出的各种任务都具有必要性。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都肩负着自己教学科研的重担,但我们更是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我相信用我们各自不同学校带来的经验和奉献我们的学术智慧,一定能完成2020年我们教指委既定计划中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任务。
作者简介:周星,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0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