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在棕熊的食谱吗?

有这样一则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如下:

阿穆尔虎工程研究中心统计了老虎吃掉的763头猎物,发现熊占2.2%,其中1.2%是棕熊,1%是黑熊。而对收集的430堆老虎粪便进行分析,则发现两种熊共占8%左右,其中棕熊占2~3%,黑熊占5~6%。统计结果差异极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三个原因:

1、难跟踪,虎捕熊大部分未被发现及记录;

2、熊是大型猎物,捕一头能吃一周以上;

3、不同季节虎捕熊的概率不一样。

这时候,喜欢狮或熊的人不能接受了,丢出一句,虎也在熊的食谱里。胖虎想反驳一下,根据阿穆尔虎工程研究记录,自1900年以来到今天120年,已被证实的熊捕食成年虎总共有6例,平均20年有一头成年虎被熊杀死,全球棕熊约有20万头,以熊20年寿命计算,全球每一代棕熊20万头,有一头是幸运之星,能吃到一次虎肉,概率是20万之一,这就是虎也在熊的食谱里的由来。说这话相当于我们县有20万人,有一个人当了县长,我们全县的人都是县长。

▲短视频截图

这则短视频首先给出了熊在虎食谱中的占比,分别是2.2%(猎物分析法)和8.4%(粪便分析法),这个数据出自伊万先生2017年发表的论文《阿穆尔虎与棕熊、亚洲黑熊的种间关系》,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先给出文献数据,再夹带私货,这是目前最新型的造假模式。

▲短视频截图

短视频作者认为猎物分析法与粪便分析法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三:

1、难跟踪,虎捕熊大部分未被发现及记录;

2、熊是大型猎物,捕一头能吃一周以上;

3、不同季节虎捕熊的概率不一样。

实际上,造成猎物分析法与粪便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食物来源的途径不同,粪便分析法中食物的来源更为广泛,食腐(非自己捕猎所获得的)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这则短视频当中还给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逻辑:

“自1900年以来到今天120年,已被证实的熊捕食成年虎总共有6例,平均20年有一头成年虎被熊杀死,全球棕熊约有20万头,以熊20年寿命计算,全球每一代棕熊20万头,有一头是幸运之星,能吃到一次虎肉,概率是20万之一,这就是虎也在熊的食谱里的由来。说这话相当于我们县有20万人,有一个人当了县长,我们全县的人都是县长。”

实际上,棕熊杀死老虎被记录的案例有12例。主要集中在被生物学家称为“饥荒年代”的50-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食物的短缺使棕熊变得凶狠好斗,棕熊与虎的激烈冲突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并非短视频编造的“历时120年,20年吃一头”的算法逻辑。

另外,短视频作者用全球范围内的棕熊对标东北虎,这种鱼目混珠的手法还是太粗糙了。只要学习点地理常识,这样的漏洞便一目了然。

▲东北虎的分布范围

远东地区棕熊的数量大约30000只,遍及远东各个地区。而东北虎的野外种群数量有500多只,只集中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南部一隅。虽然东北虎被称为“西伯利亚虎”但却与广袤的西伯利亚没什么关系。

▲俄远东地区棕熊的分布范围

俄远东地区的棕熊分布甚广,遍及远东地区30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远比东北虎的分布范围要广。这里生活着两种大型棕熊,分别是欧亚大陆第一大的勘察加棕熊和欧亚大陆第二大的乌苏里棕熊,与虎存在频繁互动的正是后者。

▲东北虎的分布密度

东北虎的分布密度,保护区内成年个体0.6-1.5只/百平方千米,保护区外0.3-0.5只/百平方千米。

▲远东地区棕熊的分布密度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棕熊密度1只/百平方千米,滨海边疆区是1.4只/百平方千米,阿穆尔州是0.5-0.7只/百平方千米。

棕熊的分布范围远比虎大的多,棕熊的数量也比虎的数量更多,但棕熊与虎分布重叠的范围却仅在俄远东南部的一小片地区,且双方都属于每百平方千米才1只的分布密度。而短视频作者却编造出“全球20万棕熊吃了6只虎”的神逻辑。

虎在棕熊的食谱中的比例是多少?

▲《锡霍特-阿林地区棕熊和亚洲黑熊饮食组成的比较研究》

根据伊万先生2015年论文《锡霍特-阿林地区棕熊和亚洲黑熊饮食组成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虎在棕熊春季的食谱里占到了1.7%,此时的棕熊肉食比例为32.4%,虎在棕熊的全部活跃期食谱中占到了0.4%,全部活跃期棕熊的肉食比例为21.6%。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5年(1999-2014),并非短视频作者编造的“历时120年”。

▲熊的饮食组成部分(下)

顺带说一句,阿穆尔虎工程专著《第19章:阿穆尔虎与棕熊、黑熊的关系》、2017文献《阿穆尔虎与棕熊、亚洲黑熊的种间关系》的作者就是伊万·塞里奥金。正是《冲冠一怒为红颜:185公斤老虎杀死400公斤棕熊?》一文中,网友询问的那位伊万·塞里奥金,他是研究阿穆尔虎、棕熊数十年的专家。正是伊万先生把一代传奇虎王戴尔的事迹写进了论文,才得以让虎王戴尔红遍网络,拥有了专属百科。

一边造假一边给出参考文献是谣言制造者经过多年进化出的新型模式,这种造假模式看起来很高明,也很唬人,但漏洞也很明显,某群体在造假的同时也已经把谜底给了出来,其实文献原文根本就不会支持造谣者的谣言,大家只要找到文献原文,耐心读下去就能识破谣言。

本文要做的并非是让造假者迷途知返,只是不希望路人被造假蒙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