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八家之五:有女无儿更从容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爱的美好回忆……

今天,我们继续连载国印老师的《邻居八家》之《有女无儿更从容》。让我们一起在他温暖的诉说中感受冀东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乡邻里之间的趣事……

  邻居中,有个身世特殊的人,属外来人,但几十年间他早已经融入了新的家庭,融入了邻居,融入了村庄,当然也早已经融入了老辈和同辈人的记忆中,包括我。此时,我又重新走近了他,他的经历和变化,包括更深层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成了乡邻们变化的缩影,不禁令人联想翩翩。

  ……

  几十年以前,村人一般会给孩子取个小名,图叫着方便,或好养活,也或有更特殊的意义,等孩子大些,该上学时再取大名。

  双全,今年58虚岁,属兔。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盼着儿女双全,孩子男女都有,是种祈愿。双全还有个小名叫会来,会来的意思不言而喻,是来得对,来得巧,来得是时候。为什么取名会来呢?这就需要从他的父母及家庭说起。

  会来的母亲,20岁结婚生孩子一直生到40多岁,一连生了七个女儿,从第一个就盼着是儿子,来一个不是,又来一个还不是,直到凑齐“七仙女”下凡,仍不见儿子。眼看着邻居家的男丁会牵牲口犁地,会抬着水桶浇菜园了,再加上自己岁数一年年大起来,生孩子难了,父母两口子真犯起愁来——没有个儿子,一堆丫头也没用,外头下地干重活缺力气,家里蹬墙上房没胆子,另外没儿子将来就不会有孙子,就要断了香火,断香火就成了“绝户”。“绝户”是很令人看不起的,自己也会挺不起腰板。没儿子的人与人生气打架,对方一句“你个老绝户”甩过来,会立即让人气短起来,甚至没一句能还嘴的话。没儿子的缺憾,是一生的缺憾,像山一样高大,沉重得令人担负不起。

  没儿子却有群女儿,两口子便在女儿身上打主意。终于在58年前的一个春上,他们将刚满月的小女儿抱出家门,换回个同样刚满月的男丁——就是取名会来的儿子。当知道男孩叫会来时,便有邻居背后说,会来哪如换来叫得贴切!话传到会来父母耳朵,虽不高兴,却也气不起来——因为会来真是换来的。可不管怎样,总算是求得了儿女双全吧。儿子快上学时,便取大名为双全。

  那时候,互换孩子并不稀罕,无子缺子,而儿子多了,负担也会如山一样压过来,无女儿的用儿子换个回来,既减轻了自身压力,也使儿女两全的夙愿得偿。

  ……

  光阴荏苒,日子随着时光走。孩子在成长,双全姐姐们慢慢长大,一个个相继出嫁,接下来双全也结婚了。

  结婚便要生子,生男子还是女子的问题,转圈般从父母那里转到了双全两口子面前,当然还有双全父母,更急迫地想抱孙子。结婚一年后,双全媳妇生了个女儿,从那时起,家里的气氛便有些沉闷了,因为当时的政策是不允许生二胎的。

  双全两口子自然不如生儿子心情好,心气足,又对父母有愧疚之心,虽然一天天长大的女儿越来越乖巧,喜欢的不得了,但始终心有不甘,生儿子的念头火苗般燎烤着他们的心。

  双全父母抱孙子心切,但做为过来人,深知生儿生女不由人的道理,他们从心里理解儿子和儿媳妇的无奈,虽然背后唉声叹气,为家门“断后”感到忧虑,但并没有表现在嘴和脸上,更没有因此家人产生隔膜。就这样,老少两辈四个人,表面轻松和谐,心里却有块石头般压着,沉甸甸地,一天也不得轻松。

  到双全女儿五六岁时,天降好事——农村一女户可以生二胎了。一家人真是欢天喜地,掀去了压在心上的石头。好事添喜事,双全媳妇很快怀上了二胎。也是从那时起,家人分担了所有承包地里的稼穑之事和家务,让双全媳妇安心保胎,可天不遂人愿,到几个月时,脚下一滑,身子一趔趄流了产。更令他们惋惜痛心的是,之前中医把脉说是男孩。好事多磨,一家人难过不已,双全父母几近魔症。也是从那之后,双全媳妇便怀孕困难起来。

  能生时不可以生,如今又生不了,也真难为了双全媳妇,难为了双全家人。

  以后日子里,双全媳妇看中医,看西医,遍访多地名医,各种药吃了几箩筐,百般周折后,也算老天不负,终于怀上了。双全媳妇和家人高兴的两眼含泪。经过精心保养,十月怀胎后,分娩了第二个孩子——仍然是个女孩。双全父母和双全两口子并没有多少失望与纠结,接受了再生女孩的事实。说来一家子也是开通之人——因为怀孩子的万般不易,几乎要吐噬了他们祈盼生男孩的欲望,那种希望与无望交替,时刻放不下的心里牵挂,已经削平了他们心中的山峰与谷壑,进而看淡了男女之别。于是,他们欣慰地接纳了第二个女孩——一个并非初衷所愿的女孩子。

  一家人谁也不会料到,就是这个女孩与她的姐姐一起,给以后的双全家带来了那么多从容自如,那么多快乐幸褔。

  ……

  双全这些年在外打工,媳妇管着土地的春种秋收,料理着家务,又养些猪鸡创收入。种地的苦累已经远离了村人,那时忙碌的春种夏管,繁累的昼夜不歇的麦秋和大秋早被各种机器所负担,那时十几天和一个多月时间苦干苦熬,人人黑瘦下来,脱了层皮一般。现在收秋的概念是庄稼熟了主人预定收割机,在外打工的男人不会再风风火火赶回家——收秋不用男人,这是千百年来的神话,也是祖辈乡人万般不相信的。人们笑言,男人地位的极速下降,是种地收秋不用牛马,不用男人用机器造成的。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中,存续万年之久的农耕时代渐渐远去,多少代人盼望和奋斗之后,一个崭新的农业机械化时代悄然而至。那老少齐上阵,牵墒、扶犁、点种、施肥以及众人收割车马忙的春种秋收景象,已经成了昔时乡景,永久地存入了人们的记忆里……

  种地空闲时间,双全媳妇也在本村或邻村,打些侍弄大棚种植、木器加工打磨等短工。随着劳务增值,家里收入稳中有升。两个女儿聪明伶俐,日渐长大,出落得两朵花般飘移在家与学校之间,先是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接下来都读了大学。

  双全家的日子不温不火,却也和睦温馨,等到两个女儿就业乃至结婚后,双全两口子回头一算账,他们惊讶地发现,生两女儿与生两儿子的负担竟是宵壤之别。

  这时双全家已建起了两层小楼,宽敞明亮,两人住着自然有些空旷,但方便的是,嫁出去的两个女儿带着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都会有住处,还有,农院里矗立着一座小楼,毕竟是令人脸上有光的事——小楼的存在,也刷满了双全两口子在邻居间的存在感。

  ……

  十月初的一天,我来到双全家,恰好两口子都在,寒暄过后,便我一句,他们一句地聊了起来。内容基本是围绕孩子的,具体说是围绕生儿子与生女儿的。话到深处,很让我意外,甚至有些吃惊,用震聋发馈表述也并非耸人听闻!

  下面是双全两口了,除了上文谈的内容之外的谈话摘录:

  十几年前,农村女孩子结婚条件慢慢高起来,彩礼几千几万不等,还须一座独门独院的院落,且要大房、门院齐全,院墙整齐牢固,还得是新建的。其实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女孩出嫁已经有这要求了,但那时是村里批给每个男孩一处宅基地,几百元就能建一层房,到了以后建一座院落需十几万元,两个儿子需二三十万,再加上彩礼呢?一般家庭哪负担得起?

  近些年来变化大了,农村宅基地没指标,儿子结婚急得不得了。后来又兴起到城里买楼了,一处楼几十万,给儿子当新房。如今孩子们都不种地了,不光是大学生,连初中生也不种地了,都出门打工挣钱,弄得都去城里买房结婚,不买不行,有的还需买小汽车,就连家里新建的房也当不成新房了。靠种地打工的爹妈给儿子在城里买房,你说要有两个儿子,死活也购置不了两处楼吧?就是一个儿子,条件差的,买了也是抽筋扒骨,有的只能凑个首付。

  谁家生孩子都报喜,头一个是男孩,又生个男孩的在电话里报喜都是哭着报。生了男孩的,吓得很多人不再生二胎,担心再是男孩。

  你再看村里的光棍,咋这么多呀?咱们一千口人的村子,就有三十多个光棍,小伙子一个个精精神神,就是娶不上媳妇,这事哪村都一样,都有一大群。你说,这些人将来都成了老光棍了,那政府得建多少敬老院啊……

  万幸当初自己生了两个女儿,要不还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现在无儿户早已经没人叫“绝户”了,“绝户”这个词已经绝了。生儿子是名气,也会累断气(劳累一辈子),而生女儿则是真的有福气。

  ……

  从双全家出来,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很难想像,如今农村生儿生女与从前竟有了如此大的不同,颠覆了自己的认知一般。国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合理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而农村男孩娶妻难则是多种社会原因所致,可无论如何,农村成了光棍最终的沉淀之地。

  脑中突然闪出个念头——这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否会从双全这代人开始真的被摒弃了呢?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婆婆和儿子要钱补贴女儿,一家人反目,媳妇说:没见过你这样的妈

    我是用文字温暖你的夕言,点击上方蓝色按键关注我哦. 01 二胎政策推行了这么久,身边生二胎的家庭其实并不多.和许多人聊过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多生一个孩子利大于弊,可就是有种种原因导致大家不敢去轻易尝试 ...

  • 【金色年华】| 惠琴作品:六十岁的生日情怀

    【金色年华】| 惠琴作品:六十岁的生日情怀

  • “我儿子从没洗过碗……”“这么巧,我也是……”

    前两天听到小区里一婆婆在教育媳妇:"从古至今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怎么到你这就不行了?想我当年--"正在看刷电视剧的我,听到这句话忍不住吐槽一句:阿姨啊,大清早就亡了~ 01 去年过年 ...

  • 71岁母亲改嫁20年回家养老,儿子儿媳断水断电,孙女:不许用厕所

    俗话说,婆媳之间闹矛盾,媳妇和婆婆各打三十大板,那么儿子就该打四十大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男人在一个家庭中要起到润滑调和的作用,当媳妇和母亲发生矛盾时,作为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就要有效的去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福建邻居/刘永祥

    楼下住过一家南方人,福建泉州的,男姓陈,女姓王,来呼和浩特市十多年了.刚来时,夫妻俩带一孩子,卖水龙头.坐便等卫浴产品,给呼市市区及周边县城商店送货,起早贪黑,很辛苦:租的是一楼,既当住家,又当仓库. ...

  • 乌克兰美女嫁给河南小伙,生下三个男孩,因何获得感动中原人物?

    "远方有佳人,来自黑海边,西方人的面孔,中国式的孝心" 这是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大会对乌克兰娜佳的褒奖,而她也受之无愧,8年的辛苦付出,异国他乡,失去丈夫,抚养三个儿子,照顾年 ...

  • 故事:老人死后留给儿媳五十万,女儿想分一半,直接被邻居赶出门

    前些年,刘老太的儿子因滥赌成性,把家业都输光后自杀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刘老太悲伤过度,脑袋一热就倒了下去,等到清醒的时候,就只能坐轮椅出门,整天躺在床上度日. 儿子死后,刘老太一直以为儿媳阿秀会带着 ...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

    (一)两口子都姓李 不管你看着谁活的光鲜亮丽.活的潇洒悠闲,其实每个家庭都会有各自的烦恼与幸福.就像我认识的某个女的,看起来生活条件很好,单凭男人挣钱养家也过得丰衣足食. 有一次,她问为什么就我浑身都 ...

  • 儿子没出息怎么办?找独生女吃绝户!其实生儿子绝户的几率更大

    重男轻女这个话题,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消停过,在老一辈的心中尤为深刻,而不管时代怎么变,总是有那么一票人坚持着这个观点. 在这些人的思想里,尤其是农村,没有儿子的家庭非常倒霉,不但对不起老祖宗,还会让自己 ...

  • 邻居八家:圈子挺好的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的文字中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浓浓的乡愁总是能勾起人无限回忆.那是一种满是时代气息的回忆,那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爱的回忆-- 今日 ...

  • 邻居八家之三:爷爷奶奶成了打工仔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邻居八家之四:猪倌儿变身养猪大王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邻居八家之七:一家居三省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邻居八家之六:一家三代四口人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邻居八家之八:香椿树之恋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村7旬老人仨女无儿,招俩女婿都因故去世,愿望是为孙子娶媳妇

    "我们有三个女儿,老大和老三嫁出去了,把二女儿留在家里,先后招了两个女婿,都相继因故去世了,二女子现在也不管我们,自己在外面陪她的女儿上学.现在我们年龄大了,干不了啥重活,就专心把几亩地的花 ...

  • 印人传:西泠八家之五——陈豫锺

    浙派曾风靡全国,影响极大,就算在现在,还有人在后台跟我提问,有没有认识学浙派较好的名家,希望介绍,可见浙派的影响仍在持续,究其缘由,最深的原因还应当是西泠八家这些典型人物太厉害了,一则他们基本上成名立 ...

  • 【春节宅家】旧物回忆第三波儿 | 更久远的年代,每个老物件儿都有故事

    今日签到:序号178 2021年2月13日,星期六,北京 雾霾指数:263,紫色 [心尧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