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八家之五:有女无儿更从容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爱的美好回忆……
今天,我们继续连载国印老师的《邻居八家》之《有女无儿更从容》。让我们一起在他温暖的诉说中感受冀东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乡邻里之间的趣事……
邻居中,有个身世特殊的人,属外来人,但几十年间他早已经融入了新的家庭,融入了邻居,融入了村庄,当然也早已经融入了老辈和同辈人的记忆中,包括我。此时,我又重新走近了他,他的经历和变化,包括更深层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成了乡邻们变化的缩影,不禁令人联想翩翩。
……
几十年以前,村人一般会给孩子取个小名,图叫着方便,或好养活,也或有更特殊的意义,等孩子大些,该上学时再取大名。
双全,今年58虚岁,属兔。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盼着儿女双全,孩子男女都有,是种祈愿。双全还有个小名叫会来,会来的意思不言而喻,是来得对,来得巧,来得是时候。为什么取名会来呢?这就需要从他的父母及家庭说起。
会来的母亲,20岁结婚生孩子一直生到40多岁,一连生了七个女儿,从第一个就盼着是儿子,来一个不是,又来一个还不是,直到凑齐“七仙女”下凡,仍不见儿子。眼看着邻居家的男丁会牵牲口犁地,会抬着水桶浇菜园了,再加上自己岁数一年年大起来,生孩子难了,父母两口子真犯起愁来——没有个儿子,一堆丫头也没用,外头下地干重活缺力气,家里蹬墙上房没胆子,另外没儿子将来就不会有孙子,就要断了香火,断香火就成了“绝户”。“绝户”是很令人看不起的,自己也会挺不起腰板。没儿子的人与人生气打架,对方一句“你个老绝户”甩过来,会立即让人气短起来,甚至没一句能还嘴的话。没儿子的缺憾,是一生的缺憾,像山一样高大,沉重得令人担负不起。
没儿子却有群女儿,两口子便在女儿身上打主意。终于在58年前的一个春上,他们将刚满月的小女儿抱出家门,换回个同样刚满月的男丁——就是取名会来的儿子。当知道男孩叫会来时,便有邻居背后说,会来哪如换来叫得贴切!话传到会来父母耳朵,虽不高兴,却也气不起来——因为会来真是换来的。可不管怎样,总算是求得了儿女双全吧。儿子快上学时,便取大名为双全。
那时候,互换孩子并不稀罕,无子缺子,而儿子多了,负担也会如山一样压过来,无女儿的用儿子换个回来,既减轻了自身压力,也使儿女两全的夙愿得偿。
……
光阴荏苒,日子随着时光走。孩子在成长,双全姐姐们慢慢长大,一个个相继出嫁,接下来双全也结婚了。
结婚便要生子,生男子还是女子的问题,转圈般从父母那里转到了双全两口子面前,当然还有双全父母,更急迫地想抱孙子。结婚一年后,双全媳妇生了个女儿,从那时起,家里的气氛便有些沉闷了,因为当时的政策是不允许生二胎的。
双全两口子自然不如生儿子心情好,心气足,又对父母有愧疚之心,虽然一天天长大的女儿越来越乖巧,喜欢的不得了,但始终心有不甘,生儿子的念头火苗般燎烤着他们的心。
双全父母抱孙子心切,但做为过来人,深知生儿生女不由人的道理,他们从心里理解儿子和儿媳妇的无奈,虽然背后唉声叹气,为家门“断后”感到忧虑,但并没有表现在嘴和脸上,更没有因此家人产生隔膜。就这样,老少两辈四个人,表面轻松和谐,心里却有块石头般压着,沉甸甸地,一天也不得轻松。
到双全女儿五六岁时,天降好事——农村一女户可以生二胎了。一家人真是欢天喜地,掀去了压在心上的石头。好事添喜事,双全媳妇很快怀上了二胎。也是从那时起,家人分担了所有承包地里的稼穑之事和家务,让双全媳妇安心保胎,可天不遂人愿,到几个月时,脚下一滑,身子一趔趄流了产。更令他们惋惜痛心的是,之前中医把脉说是男孩。好事多磨,一家人难过不已,双全父母几近魔症。也是从那之后,双全媳妇便怀孕困难起来。
能生时不可以生,如今又生不了,也真难为了双全媳妇,难为了双全家人。
以后日子里,双全媳妇看中医,看西医,遍访多地名医,各种药吃了几箩筐,百般周折后,也算老天不负,终于怀上了。双全媳妇和家人高兴的两眼含泪。经过精心保养,十月怀胎后,分娩了第二个孩子——仍然是个女孩。双全父母和双全两口子并没有多少失望与纠结,接受了再生女孩的事实。说来一家子也是开通之人——因为怀孩子的万般不易,几乎要吐噬了他们祈盼生男孩的欲望,那种希望与无望交替,时刻放不下的心里牵挂,已经削平了他们心中的山峰与谷壑,进而看淡了男女之别。于是,他们欣慰地接纳了第二个女孩——一个并非初衷所愿的女孩子。
一家人谁也不会料到,就是这个女孩与她的姐姐一起,给以后的双全家带来了那么多从容自如,那么多快乐幸褔。
……
双全这些年在外打工,媳妇管着土地的春种秋收,料理着家务,又养些猪鸡创收入。种地的苦累已经远离了村人,那时忙碌的春种夏管,繁累的昼夜不歇的麦秋和大秋早被各种机器所负担,那时十几天和一个多月时间苦干苦熬,人人黑瘦下来,脱了层皮一般。现在收秋的概念是庄稼熟了主人预定收割机,在外打工的男人不会再风风火火赶回家——收秋不用男人,这是千百年来的神话,也是祖辈乡人万般不相信的。人们笑言,男人地位的极速下降,是种地收秋不用牛马,不用男人用机器造成的。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中,存续万年之久的农耕时代渐渐远去,多少代人盼望和奋斗之后,一个崭新的农业机械化时代悄然而至。那老少齐上阵,牵墒、扶犁、点种、施肥以及众人收割车马忙的春种秋收景象,已经成了昔时乡景,永久地存入了人们的记忆里……
种地空闲时间,双全媳妇也在本村或邻村,打些侍弄大棚种植、木器加工打磨等短工。随着劳务增值,家里收入稳中有升。两个女儿聪明伶俐,日渐长大,出落得两朵花般飘移在家与学校之间,先是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接下来都读了大学。
双全家的日子不温不火,却也和睦温馨,等到两个女儿就业乃至结婚后,双全两口子回头一算账,他们惊讶地发现,生两女儿与生两儿子的负担竟是宵壤之别。
这时双全家已建起了两层小楼,宽敞明亮,两人住着自然有些空旷,但方便的是,嫁出去的两个女儿带着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都会有住处,还有,农院里矗立着一座小楼,毕竟是令人脸上有光的事——小楼的存在,也刷满了双全两口子在邻居间的存在感。
……
十月初的一天,我来到双全家,恰好两口子都在,寒暄过后,便我一句,他们一句地聊了起来。内容基本是围绕孩子的,具体说是围绕生儿子与生女儿的。话到深处,很让我意外,甚至有些吃惊,用震聋发馈表述也并非耸人听闻!
下面是双全两口了,除了上文谈的内容之外的谈话摘录:
十几年前,农村女孩子结婚条件慢慢高起来,彩礼几千几万不等,还须一座独门独院的院落,且要大房、门院齐全,院墙整齐牢固,还得是新建的。其实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女孩出嫁已经有这要求了,但那时是村里批给每个男孩一处宅基地,几百元就能建一层房,到了以后建一座院落需十几万元,两个儿子需二三十万,再加上彩礼呢?一般家庭哪负担得起?
近些年来变化大了,农村宅基地没指标,儿子结婚急得不得了。后来又兴起到城里买楼了,一处楼几十万,给儿子当新房。如今孩子们都不种地了,不光是大学生,连初中生也不种地了,都出门打工挣钱,弄得都去城里买房结婚,不买不行,有的还需买小汽车,就连家里新建的房也当不成新房了。靠种地打工的爹妈给儿子在城里买房,你说要有两个儿子,死活也购置不了两处楼吧?就是一个儿子,条件差的,买了也是抽筋扒骨,有的只能凑个首付。
谁家生孩子都报喜,头一个是男孩,又生个男孩的在电话里报喜都是哭着报。生了男孩的,吓得很多人不再生二胎,担心再是男孩。
你再看村里的光棍,咋这么多呀?咱们一千口人的村子,就有三十多个光棍,小伙子一个个精精神神,就是娶不上媳妇,这事哪村都一样,都有一大群。你说,这些人将来都成了老光棍了,那政府得建多少敬老院啊……
万幸当初自己生了两个女儿,要不还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现在无儿户早已经没人叫“绝户”了,“绝户”这个词已经绝了。生儿子是名气,也会累断气(劳累一辈子),而生女儿则是真的有福气。
……
从双全家出来,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很难想像,如今农村生儿生女与从前竟有了如此大的不同,颠覆了自己的认知一般。国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合理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而农村男孩娶妻难则是多种社会原因所致,可无论如何,农村成了光棍最终的沉淀之地。
脑中突然闪出个念头——这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否会从双全这代人开始真的被摒弃了呢?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