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到底该怎么欣赏? 2024-04-19 22:00:47 一、美与丑艺术的审美,常常令大众迷惑不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非一定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与习惯,有时甚至离大众的要求距离甚远。看过19世纪西方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种细腻、素净的创作手法,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有谁会想到, 能创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罗丹,在后来却创作了极'丑'的《巴尔扎克》!如果有人想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极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又如何呢?齐白石 花鸟画我们看看齐白石,这位20世纪美誉度最高的中国画家,画风朴实清新。他能画十分工细的虫鸟,但代表他的画风的是老笔纷披及结构的拙,这从他的人物画中尤其可以明显感觉到;齐白石 人物画黄宾虹,20世纪最难被人理解的中国画大师,其早中期画风缜密雅静,晚年则'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如果让看惯'四王'一路的人们看黄宾虹,他们肯定会说;'怎一个丑字了得';李可染,经历过中国最革命时期的山水画家,将自己对线条与笔墨的深刻理解融入写生画中,赋予中国画一个全新的境界,其风格沉涩郁勃,也有一副'丑'态……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二王书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王书的代名词了。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时至当今,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而位高名显的书家,则借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粉饰成新时代的代表书风,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将之一律视作'丑',颇有些书法'革命'的味道。鉴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审美中'美'与'丑'的概念及内涵有所辨析。美是什么?它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或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事物。而丑是难看、卑贱、阴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罗中立油画《父亲》譬如说,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这张苍老、粗糙的脸,有谁能说这是美的?确实,'父亲'形象并不美,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他却反映出含辛茹苦、善良朴实的美感,并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由是,艺术创作中'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形式上具有'丑'相的艺术作品,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形式,未必就是至美的东西。就书法艺术而言,朴实、原始、奇、古、疏、拙、生、涩、苍、老、辣等审美特征,虽与漂亮、匀称、秀美、巧作、熟练等相对立,但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漂亮、匀称等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内涵,亦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故为一般人所不解。赵孟頫缩临兰亭高十三厘米,长三十二厘米,纸本。二、 中和美的层次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它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等同属艺术门类,在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但书法也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形式而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因此比绘画等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对线条、结构等的有效表现,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使作品达到一种审美高度与深度,这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目的又是相同的、一致的。中国的传统美学基于传统哲学,它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社会的深刻理解后的经验总结。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人惟有与客体(自然)的和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艺术美学的理念亦便从此而来。在中国古代哲人与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矛盾,而对立的双方互相激荡,互相转化,和谐共处,由此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书法艺术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断连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奇正等皆表现为对立的矛盾,而这些对立体的统一与和谐,便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美。苏轼书法作品矛盾对立因素的统一,古人喻之为'和'。它与多样统一相比,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当代书坛,除一部分人将笔法视作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外,人们对笼统意义上的中和美大都有所理解,并将中和视作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极目标。不过,对中和美的高下层次之别,不论是理论家或创作家,却多不作深入探究,这实在是防碍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症结所在。本师章祖安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指出古人将中和美分为'平和'、'偏胜'、'大顺'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对当前书法创作与审美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我们建立书法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傅山 草书'破书余古香'诗三、'丑'——美——'丑'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书法美的极致。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赵之谦《章安杂说》曾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这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何以稚拙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于不雕,天然。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儿体等同于艺术作品,尽管我们经历雕琢后必须充分吸收它的稚朴可爱。这一点,不惟书法如是,绘画亦如是。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多有对儿童画的借鉴吸收,但他们的作品绝非儿童画。就书法而言,怎样区分稚拙(始境)与大拙(尽境),这关系到对书家水平高低的认识。在当今书坛,确实存在一大批崇尚质朴自然但功力欠佳的'眼高手低'者,他们往往成为'笔法'论者的非议对象。这些书家大多没有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怀着对自然、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创作出虽有一些拙味但笔力羸弱、结构扭曲的作品,使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同'儿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具有一定的书写基本功,但这些基本功尚没有达到一种高度,便走入求朴的阶段。这些书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诸如线条粗率或结构怪诞之类的问题。故返朴之'朴',绝不是简单、粗疏、怪僻的代名词。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白砥临右军姨母帖令人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 '古'、'厚'、'拙'、'朴'的审美特征,大多被一些追求'平和'(中和美中的初级阶段)美的书家所唾弃,并被冠之以一个'丑'字。他们视表现古朴拙厚的作品为'丑书',视追求、创作古朴拙厚的书家为'丑书家',归根到底,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造成的。艺术创作固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气,客观上因艺术家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一位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书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些自以为已经获取美的学书者,应该多作一些反思与探索,尤其要放下成见去学学你认为并不美却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肯定、实践并流传的东西,只有真正潜心于艺术,探索相反的审美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与审美到达一种新境域。四、审美标准:新意格调二合一2006年,邱振中先生在绍兴兰亭主持首次'兰亭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代表,作过一个发言,内容涉及到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至今,我依旧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意、格调的合二为一。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或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即是把个体的艺术创作置于艺术史中加以观照,以体现个体的历史人文价值。此即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如同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出新东西,结晶出新思想,才能使艺术顺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学书阶段另当别论)。白砥临鲁公刘中使帖由是,处在21世纪的中国书法,怎样出新,应成为每一位书法人的第一思考主题。但如同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没有建立在对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之上的胡思乱想与胡涂乱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创新主题的思考可谓未曾有过间断。一部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而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体现当时思想文化意识的时代风格特征,这些时代风格特征的贯穿,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创新史。如何界定书法艺术的新意?我们可从个体风格的原创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原创度,指个体风格语言建构的独立性程度及与既有历史和时代风格的差异度。原创度不能割裂作为本艺术赖以建立与存在的客观规定性。譬如说,书写性是书法艺术在行为方式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规定性',离开书写,便不能称为书法。美术字、画字、拼贴剪切等造就的文字形式均不能视为书法,这类方式自然不能被认为'原创'。深度指个体风格的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在某个层面,原创度与深度相关联,原创度的大小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相一致。但深度必须体现个体风格切入历史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独特性。有些书家风格似乎很强,但与书法的历史不相关联,成为一种无谓的创新;反之,若过于纠缠书法技法层面,自然很难建立个体风格审美语言的价值体系,这类书法便难有新意可言。白砥书法作品我们言说的格调既包含在原创性的深度里面,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一件作品格调高低,取决于作者对美的认知程度及体验程度。我们在前面所涉的中和美的层次可视作为书法作品格调高低的依据。许多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中和美的初级层次(平和),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所在。有一点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对历史遗存的经典认定,随着对书法艺术理解的深入将有所发展。在唐宋元明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很少见到三代金文、两汉刻石等早先的书法)及封建体制(帝王为巩固既得政权大多宣扬以'法'为本的审美制度)的作用,那些规正、平和的书法作品也就被历史认定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而对人们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审美方法与价值判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文(作品)而轻理(书理)的事实使书法美学至今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至美学的经典传统常常被曲解。商代的古朴、两汉的沉厚、魏晋的萧散及南北朝的奇崛到后来被变异为平正、规范、守制,甚至走向'馆阁体'的绝地。清代碑学的崛起可谓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的回归,尽管创作上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客观存在,但对大、深、厚、古的追求表明人们正沿着纵深的美学道路行进,这是一个良好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书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在碑学、碑帖融合诸方面极尽探索,为书法史谱下了一曲华章。以中和美的传统精神为指归,以创新精神为指引,沉潜奋发,励志图强,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妙、玄深理解透彻,发扬光大,惟其如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才真正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文章作者:白砥 赞 (0) 相关推荐 2018年的小总结:我读过的那些书法相关的书 书法入门书单推荐 2018即将过去,感恩遇见.老规矩,总结一下我今年读的那些与书法相关的书. <书法的故事 >共四卷 作者:文师华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当初买这套书主要是为了给亲子班的孩子们讲书法故 ... “德艺双馨,匠心独具”当代杰出艺术家段学愚作品欣赏 臻藏天下2021-05-27 14:29:10 段学愚,字痴徒,号半坡庐翁.1936年生,安徽砀山人.高级农艺师,东方之子.历任内蒙古诗书画群团负责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现任人民艺术鉴赏中心名誉副主 ... 客厅中堂书法作品精选,静心欣赏! 客厅中堂书法作品精选,静心欣赏!中堂,大多是现代人口中的客厅.在古代,房屋建筑通常为三间正房,其中开门的一间便被称为中堂.在艺术表现方面,中堂也是一种传统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多指挂于厅堂正中间的大幅立 ... 一字190万的书法作品,高清欣赏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共39件精品上拍.其中,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1.909亿元的成交价被甘肃天庆博物馆 ... 王献之《洛神赋》书法作品原石·拓本对照欣赏高清收藏版 鸿月轩2020-06-07 14:23:42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简介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 ... 中国十大传世书法作品,非常值得欣赏和收藏! 一.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 书法到底要怎么欣赏 到底怎样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呢?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书法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如何在黑白的世界里寻找性情与哀乐呢? 就像俞伯牙与钟子期那样,有奏乐者也要有知音 ... 一字190万的书法作品,高清欣赏!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共39件精品上拍.其中,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1.909亿元的成交价被甘肃天庆博物馆 ... 苏轼书法作品《题西林壁》欣赏!灵动流畅,翰逸神飞!不错的书法 写在前面: 各位网友,大家好!<行草亭>从创始至今,一直秉承着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主要以生活中常用生字为创作源泉,让书法创作完全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高于生活,能让 ... 让人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到底该怎么欣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梵高作品<在阿尔勒红葡萄园> 在梵高于1888年踏上普罗旺斯之前,百年来一直有画家把这个地方的景色搬上画布.普罗旺斯比较知名的艺术家有弗拉戈纳尔.康斯坦丁. ... 惊艳!壹庸硬笔书法作品《琵琶行》欣赏,0.5中性笔也能写好字! 转自今日头条:壹庸書法視窻,版权归原作者. 作者:壹庸:书写工具:0.5中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