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立方之要点
古人立方,一定考虑上,中,下三部的阴阳盛衰,而且非常明白药性的深浅功能用处。比如,上焦阳虚用桂枝,生姜。中焦阳虚用干姜,吴茱萸。下焦阳虚则用肉桂,附子。补真阴用人参。补真阳用附子。健中宫用甘草。暖中宫用干姜。这都是用其至要立极,不可替代者。所以他们组成的方,如桂枝汤,理中汤,四逆汤等,千古不变。
后世医家却不是这样,很多医生不明人体阴阳的盛衰,而只是在记病证,记药方,往往被方药所禁固,不能灵活运用。
特别是对于甘草,很多人认为只是调和药性,一付药不管需要不需要都加个几克,甚至认为用多了会导致水肿,这些都是错误的用药观。其实根本没有明白古人立法立方,都有升降浮沉的考虑,而甘草是专用来调理中焦气机的,因为全身阴阳变化,都必须交会于中宫,只有中宫健运,才能让气机升降正常运行。所以方中用甘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量上,很多时候还不能少,太少了还不行。只体内有水湿停滞的情况下才少用或不用甘草,比如五苓散这种利水之方,未用甘草。
接下来我们谈谈上中下三部阴阳盛衰的表现:
如果上焦的君火不足,也就是心肺之阳不足,那就不能统摄上身的关窍精血。就会出现清涕目泪,口流涎水,鼻齿出血,睡目半睁,等等病症。
如果下焦的相火不足,也就是肝肾之阳不足,就不能统摄下身的关窍精血。就会出现遗尿滑精,女子带下,男子阳痿,二便不禁,等等病症。
心火就是君火,是给胃提供阳气的。肾中真阳就是相火,是给脾中提供阳气的。如果君火与相火不能往来熏蒸中宫,或者比较弱,那么脾胃的阳气就不足,就不能腐熟水谷。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痰多呕恶,湿滞身重,腹部胀满,胃脘痞闷,等等病症。
如果上下二火都不足了,就容易出现阴气上腾,阳气下陷,以及上脱、下脱之证。
如果阴气上腾,就会出现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等证。严重者,其脉浮空,气喘促,若见面赤,身热,汗出不止,是肾中真火也上浮,而成脱阳之证,这时应补真阴而留一线之真阳,方可独参汤。此际用人参四逆合来复汤更好。
如果阳气下陷,就会出现大便出血,小便短赤或有点憋不住。严重者,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日益加重,四肢虽冷而不觉寒,二便还能控制。若见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能控制,这是心火随阴气下脱,为脱阴之证,治疗用大剂四逆汤补阳固中为主,其中干姜炒黑效果更好。
无论阳脱,阴脱,都不要等到已经成了脱证才用治脱之药,而是要在上腾下趋,初露往象时就早用此类治法,尽量避免脱证出现。
总的来说,无论一切上中下三部病情,不管男女老幼。
只要看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力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使渴也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使外现大热发高烧,全身疼痛,头痛,目肿,口舌生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管,用药以补肾中真阳为主,不可用任何凉药或滋阴之药。
若看见舌苔干发黄,口中没有津液,人瘦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力有神,其人烦躁,即使有身冷如冰的症状出现,也不用去管,用药以补肾中真阴为主,不可用任何温热之药。
在此大方向明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明白邪之出入变化,轻重浅深,用药又有不同。
比如,外邪初入,闭束皮毛气机,皮下郁热而身热疼痛,应该发汗散邪为主。若邪入于内,寒邪化为热邪,热甚则伤阴,轻浅之证,可用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以存阴,最重者,要用大小承气汤之类灭火以救阴。若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混为一家,阴盛则阳衰有,轻浅之证,可用大小建中汤,理中汤之类以扶阳,最重者,可用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
总的来说,气有余就是有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之法。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气不足便是虚寒,寒盛者阳必衰,如四逆汤,白通汤是温经救阴法。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