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绑架孩子的成长体验
不要绑架孩子的成长体验
文/高英
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上,第二篇课文居然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所写的《匆匆》一文。这令我感到惊讶,为什么让小孩子们读《匆匆》?朱自清先生的文极好,但他的好文远不止这一篇。就入选小学教材而言,《匆匆》不如《春》更合乎时宜些。
听正上六年级的女儿在家朗读《匆匆》后,我问她是否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语文成绩始终不错的她如实回答“不懂”,然后说作者是在活了八千多日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我们六年级学生才活了四千多天,差了一半的时间,怎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那个年龄的心情?
我感叹了一番,便断言老师只能从“珍惜时间”的角度讲解此文,关于这“匆匆”的生命体验是无从言说的。果然,第二天女儿学完这篇课文回来,就说课文主题是珍惜时光,老师教育大家不要浪费时间,学习重点是能仿写文中的排比句式。
也只能这样了。“匆匆”这样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少儿们难以体会,而作者对于时间、人生、生命的追问与反思,更是无从对孩子们谈起。
人们关于时间的感觉十分奇妙。
在生命的初期,一个人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婴幼儿们只是遵从吃喝拉撒睡的本能需求去作息,稍大些把减少的睡眠时间用以玩耍,对于日日夜夜的更替并不在意。直到去上幼儿园,尤其上了小学以后,才逐步接受并适应人为制定的钟点,然而在他们的头脑里,一天天,一年年,实在没有匆匆之感。
能够真切体会到并感叹时光匆匆的人,一般都已成年。尤其人到中年,更是无需提醒,就总有“人生如白驹过隙”之感。在中老年人那里,去日太多,来日有限,一年好像变成了半年那样短暂,感叹时光匆匆在所难免。
可少儿们呢?来日方长,甚至“未来”两个字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哪有什么“匆匆”之感?因此,让十六岁以下的人学习《匆匆》,显然不合时宜。
不如把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上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换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在春季学期,孩子们尽可以开心地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尽可以拿着这篇课文去对照身边生机盎然的春天,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毕竟,小学生如春天一样,整个人生“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根本不需要有“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匆匆之叹。
这篇误被选入小学教材的《匆匆》让我感慨了不止一日,不能用成年人的生命体验对孩子们进行拔苗助长,无意之中绑架了孩子们的成长体验。假如还没正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真的生出匆匆之感,细思则恐,那会让人过早地产生出莫名的生存焦虑,失去年少时期应有的从容与朝气。
幸好,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只是奉命仿写排比句式,知道了课文珍惜时间的主题,课余嘻嘻哈哈地拿一些句子打趣,不求甚解的态度保护了他们的童心。据女儿说,有位同学针对课文最后一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自问自答说:“因为不复返,所以不复返。”我听后笑了,称赞这位同学答得好。对于孩子来说,日子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复返就是不复返,无须多虑,自然而然。
人生,本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即使停止了生理生长,人们的心理成长仍会继续下去。既然是过程,就有必要的先后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因人而异,更因年龄而异。
正如我们不能告诉一个刚开始恋爱的人失恋后有多么痛苦一样,对于少儿们,全然不必让他们失去体会一步步成长并逐渐长大的生命乐趣,剥夺他们正身处的年龄段所应有的无忧无虑。这一点,家长朋友们自然也要注意。
高英写于2019年2月26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