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的冬天,老北京人的独家记忆

北京的四季,冬天是最枯燥的,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显如此。过去北京酷冷的冬季,没有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也没有滑雪场、ktv这种娱乐场所,无聊的冬季就显得格外漫长。过去老北京的冬天,能玩的地方属实不多,后海算是其中之一。
后海,在元大都时期就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区。在2002年左右,这里俨然成为了酒吧一条街,一到傍晚,这里成为了小资们的打卡圣地,但是有这么一群人,凭借一己之力,调节着什刹海的生态,为这条古老的街区,保留了老北京的一些记忆,他们就是冬泳爱好者。
你总能在后海看见他们的身影,夏游三伏天,冬游三九天。他们赤裸上身,与身裹羽绒大衣的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了后海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面对呼啸的西北风和零下的严寒,毫无惧色,在这里你不用担心碰到往水里撒尿的坏种。
这些冬泳爱好者大多是上了岁数的大爷大叔,他们可不是有勇无谋的傻小子,在下水之前,他们会做一些准备工作,拿出包里的凡士林,把耳朵、脚趾擦一擦,防止冻伤。而且,在后海游冬泳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下水的时间不能超过水表温度。比如说水表的温度是2°,那么在2分钟之内就得上岸。这里常年摆着一块小黑板,提前早的人会先量好水温并记录在小黑板上。很多游冬泳的老大爷都是从小就在后海嬉戏,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水域,对他们来说危险什么的根本不存在。在大爷们还小的时候,去后海游冬泳,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说到游冬泳,北京可以说是开了中国的先河。早在1954年,北京抢在国家的号召之前,率先开展冬泳的尝试。等到了七十年代,北京大大小小的水域都能看见游冬泳的人们,不论老少。北京更是在1979年的三九天,组织了一场冬泳表演赛。后海的冬天,可以说承载了很多老北京人年轻时的记忆,除了冬泳,滑冰也是人们的最爱。
什刹海冰场在当时是北京著名的娱乐圣地,地位和如今的三里屯相当。很多影视作品都描述了七八十年代的什刹海冰场,拍婆子、茬架是这里的主旋律。那时候的什刹海冰场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首先是区域的划分,有主冰场和次冰场之分,有正规冰鞋的才有资格去主冰场滑。然而主冰场还有细分,一边是穿单刃跑刀玩速滑的,另一边是穿双刃短刀玩花样的,双方是彼此谁也看不上谁,经常一语不合就大打出手,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鄙视链了。还有一种比较小众另类的冰鞋叫球刀,是专门打野冰球的。
冰鞋在那个时候是奢侈品,能买的起冰鞋的人寥寥无几,哪怕是出身部队大院的孩子,也不是个个都有冰鞋。那时候都讲究借,谁有冰鞋,就找谁借着玩。谁要说自己能带冰鞋去什刹海冰场,前后褡裢式地一背,不仅是全场的焦点,可以说是整条街最靓的崽。冰鞋说到底还是贵族子弟玩的玩意儿,如果借都借不到可怎么办呢?那也挡不住人们贪玩的天性,人们穿着DIY的冰鞋,滑着自制的冰车也要去冰场疯一圈,哪怕是什么都没有,穿着棉窝也要上去打个出溜。
因为来什刹海滑冰的人越来越多,后来还衍生出一种职业——磨冰刀。冰刀跟菜刀一样,如果钝了,就不好用了,刀刃蹬不住冰,就特别容易摔。按当时的物价,磨一次大概两毛钱,有时候如果赶上囊中羞涩,一毛钱也行。
最早滑冰是皇家专属的游戏,据史料记载,在宋朝的时候,皇帝们就喜欢这种在冰上的娱乐活动,还给起了个很艺术的名字,叫冰嬉,也有说叫冰戏的。后来这种皇城文化才慢慢走近平常百姓家。近几年,什刹海冰场又重新营业了,每年具体的时间都不确定,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当什刹海的冰层厚度达到15厘米后,就允许对外开放了,往年开放的时间大概在圣诞节前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相关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