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目即忘?|提升阅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这两点
这是北鱼学堂张兴东的
前段时间有家长问我,孩子读完书之后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今天我来好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落后制度下的强悍记忆力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记忆力也不是很好。有人说18岁之前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18至25岁,记忆力会保持现状;而大概25岁之后,记忆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再往后慢慢就可能要老年痴呆。
孩子成长阶段记忆力的训练越多,强记的东西越多,记忆力便越好。比如我们早期的私塾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论语》从第一章背到最后一章,很快就背完。
经历过私塾教育的人,记忆力是非常牛的,因为在18岁之前是锻炼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虽然我们现代教育是非常反对死记硬背的,但是不得不说死记硬背确实非常锻炼记忆力的提升。它是愚蠢落后的教育制度下的额外收获。
大家会发现,民国的文人往往精通好多门外语。陈寅恪精通几十门外语,钱钟书也精通五门外语。民国时,在北大教书的那些人里只懂一门外语的人是非常少的,全都精通数门外语。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只学一门外语都呼天抢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从小没有记忆力的训练。
民国那些大师之前学外语也背单词,但是他们背单词和我们现在背单词不一样。钱钟书是直接背整本韦氏词典,在上面批注的密密麻麻一片。最后变成非常喜欢读词典,就背到这种程度。
大家想一下,韦氏词典整个背下来,词汇量得有多少?
钱钟书在韦氏词典上批注了单词的不同翻译,比如在某本书中也看到了这个单词,韦氏并没有收录。所以韦氏词典一直想买钱钟书的手稿,想拿着手稿补充韦氏词典,但是钱钟书一直没有卖。
这样学习外语,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他们的口语虽然未必有多好,但是他们这种学习水平,很多英国人都很难做到。
当然,虽然我前面说了很多记忆力的重要性,但是我觉得读书记不住的核心问题不是记忆力。比如我没有受过私塾教育,对记忆力没有达到那个训练程度,但是我读书也能吸收得很好。
所以,我们该怎么提升记忆力,怎么消化看过的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有道理的。
我自己做读书笔记比较喜欢电子档,当然也可以用纸质版的。但是一定得做读书笔记。
我之前看过一些资料说钱钟书学习的事。他说他做笔记的时间和读书的时间是1:1,有的时候读书的时间是做笔记时间的三分之一。钱钟书读了那么多书,而他做笔记的时间更长。
我最近在读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仅仅前面的序言我就读了一天。一个序接着一个序,都是文言文写的,为了读透,我又查了几篇论文,做了大概6000字的笔记,里面有我自己的见解以及一些妙言妙语。
我做了笔记,有时间我会再跟同学们讲讲金圣叹点评水浒的课,这个笔记很快就会被我完全吸收。
大家读书不要贪多,读书和做笔记的时间最好是1:1,读透。
我个人喜欢电子档的原因在于,有的时候笔记很多很长,偶尔有个一两千字的。我会用扫描识别的APP把它扫描出来,再简单校对一遍,备份起来。很方便。
我的笔记以十万字为一个单位,到了字数我会把笔记打印出来,里面有摘录也有我自己的见解,我会没事反复读一读,不是做完笔记就搁置在那儿。
所以,我真的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我觉得原因之一在于他不想花那么多时间“浪费”在做笔记上。
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读的大多为散文小说,散文小说并不好做笔记。让一个孩子做关于散文小说的笔记,最后可能做成了好词好句的摘抄。
而有的孩子没有很好的鉴别力,摘抄不到真正的好词好句,全是些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小说和散文难做的地方在于它是没有逻辑的,你很难条理清晰的整理出来。
我觉得家长可以用那些励志的心灵鸡汤当做孩子做读书笔记的文本,那些书很适合练习做读书笔记。让孩子形成做笔记的习惯,对提升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读过的书也会印象更深刻。
给孩子提供输出的机会
第二,学会输出。写东西、读书分享、演讲、讲课都是输出的好途径。
我爱人就觉得我现在的读书状态很好,她是读完了写,写完了再读,就觉得很痛苦。
而我是读完之后做读书笔记,然后还可以跟我的学生们分享。在讲的过程中,我就把书里面的东西巩固消化了。
大家可以在家里组织一个读书分享会,集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孩子、家长一起读书、分享。自己定个时间,比如两周举办一次。
两周到了大家都要自觉的准备好自己读的书以及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见解。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有能力组织,带着孩子们一起分享,效果会非常好。
但是我们的现状是,孩子一到周末就奔赴辅导班,而且一般家里也没有这种组织的能力。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孩子肯定有很多个辅导班,辅导班的难度也有高低之分,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简单。比如你的孩子有上比较顶尖的辅导班,里面的学生也是很厉害的。
可以把这群孩子组织起来,大家都上同一个辅导班,作息时间不会偏差太多,找一个都空的时间段。三、五个人,两周一次组织读书分享会,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容易实现。
我觉得这样组织起来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两户人家就可以组织起来。给孩子提供一个输出的机会。
如果实在组织不起来,其实家庭内部也可以,只不过对父母的要求高一些。
我们上一代人读书能力不是特别的强,脑子里教条的东西比较多,可能父母一分享孩子就不想听了。觉得妈妈又要唠叨教育、控制我了,这就无法沟通了。
知识是向外的,如果父母读出来的东西很符合自己平时唠叨的价值观,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这样和孩子沟通起来就比较麻烦。
最后想说的一些话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我认为提升阅读质量的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要做笔记。
不做笔记是绝对不行的,当然小说做笔记很难,我30多岁才悟出怎么做小说的笔记。我现在读小说都是做系统笔记,费时费力而且需要你有一定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比如我读了莫言的书,莫言的书应该怎么做笔记?应该做哪几条笔记?往哪几个方面去做?这是要有审美和研究能力的。
我肯定要看过莫言的研究资料,去将共性的东西发掘出来。我读莫言的书,往往要做几万字的笔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输出。
输出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要组织读书分享会给孩子说出来的机会,这样记得牢。
有人说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别人讲一遍,给别人讲一遍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但是无论是做读书笔记还是输出都有一个副作用,就是耗费时间。
我觉得大家可以把上学、放学的时间利用起来。把自己近一周看的新闻、书或者资料和父母说一说,分享一下。
但是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爸爸在开车孩子在玩儿手机。双方都不交流。
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改变一下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回家开车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汇报一下今天或者昨天看了什么新闻,自己有什么看法,最近的读书状态等等。
上学的时候,爸爸跟孩子分享,互相沟通,这样也有固定分享的时间。
我觉得现在父母太把孩子当孩子了,很多事情都不跟孩子讲。其实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可以坦诚的去沟通。哪怕你说做风投的你也可以和孩子讲一讲。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一说你最近的投资情况,你自己的决策是什么样的。你甚至可以和孩子讲一讲公司的财务报表,孩子是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他碰到自己听不懂的东西是愿意问你的。
但是在讲的时候千万别“你看王叔叔生意做的很好,他有多努力。”这样让孩子“向谁谁学习”的路子,绝对和孩子聊不下去。
就是你在想什么,你就分享给孩子。想有跟孩子分享不完的东西,你还要主动的和孩子一起去输入。
以上,就是我关于如何巩固读过的书的想法。
我经常跟北鱼的陈之光老师聊天,他其实也是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发现脑子里没存下多少。我跟他讲,还是因为没有做笔记。
所以,最近陈老师看什么书都会做读书笔记,我那天一看,一本书做了四万字的读书笔记,但那本书才二十万字。
他说因为他还扩充了其他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见解。
我个人是觉得除非这本书很重要,需要记很多的笔记,其他的书不需要记那么多。
比如我读《朝花夕拾》,原书十万字,我做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但是有的时候呢,像莫言那种比较重要的书,我一般都是一万多字。
有的时候读散文,可能我的笔记就只有几千字,这几千字很多时候都是针对原文有争议的点,或者对我有启发的地方,还有一些是描写的很美的地方。
所以,大家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字数也要控制好,毕竟做读书笔记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
我觉得从小学会分享、学会整理比泛读很多本书要重要。
所以最后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光给孩子输入,要给孩子一个输出的机会。END